APP下载

行者之歌
——读桑哲诗集《走在季节边上》

2018-01-28

泰山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短诗大地诗歌

李 钧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文学评论应有一个原则,即“知人论世”。我知道桑哲,了解他的为人、才华和抱负。

他是一个内心像孩子一样柔软的人。朋友称他是“性情中人”,因为他常常“口无遮拦”。只是在陌生人面前掩藏得很好,甚至有点期期艾艾,就像他的大胡子对他年龄的遮蔽。

他是一个古道热肠侠义胸怀的人。中国历来讲:“任侠是文魄。”这“文魄”与司马迁“多爱不忍”的怀抱,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底子。桑哲有这样的“文魄”。

他是一个忙碌的行者,为了事业而不断跋涉着。即使与朋友饮酒品茶,中心话题仍然是他的杂志、文章、诗歌、访谈和出书计划。

诗,不是桑哲的职志。但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之所以能“痛并快乐”地坚持着,除了他不向命运之神低头的精神,还在于他能在行进过程中哼唱着歌来缓释内心压力。这似乎又显示出诗歌对于西西弗式的行者的重要性。

桑哲是一个行者。他的诗集《走在季节的边上》[1]中有一些短歌,充满真情、奇趣、劲节和才华。

一、真情

桑哲给人印象极深的有四点:一是他那部著名的“大胡子”。他的名片上印着他的侧面速写,极像恩格斯。二是为人低调谦和,与人相处总是笑呵呵的。三是才情卓越。他研究《金瓶梅》的学士论文洋洋洒洒15万字,出版后受到好评;他已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社科、语委、教育部和山东省课题。四是酒量过人,很少醉酒。

但是,2007年清明节那天,“大胡子”醉了个透彻。他落泪了,喃喃讲起小时候的生活,讲起2006年去世的母亲。任何一个男人,只要母亲在,他就永远是个孩子,累了的时候只要回到家里,尝尝母亲做的时鲜小菜,听听母亲唠些琐屑小事,那么他在外面打拼得再苦再累,就都有了理由。而今他再也找不到这种感觉了。我注意到他2006年冬到2007年春天的几首写母亲的诗:

冰封邮路的冬天

我的家园,是那

暖暖的小村情怀

火盆里燃烧的,是我的思念

母亲的呼唤

能融化冰川

(《冬天,我怀念我的家园》,2006,12)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则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人陈梦家1934年创作的一首写母爱的八百行长诗中,将母亲的怀抱比作孩子的“天国”。[2]桑哲也由衷地感叹:母亲是一位女神。

想到母亲

再坚硬的心底

也有了一份温存

想到母亲

就看到了一位,永远为自己

擎起归家绿灯的女神

(《读朱德〈母亲的回忆〉》,2007,1)

人同此情。读着桑哲这几首写母爱的诗,让我想起了刘半农的《母亲》——

黄昏时孩子们倦着睡了,

后院月光下,静静的水声,

是母亲替他们在洗衣裳。

刘半农的小诗只有三句,却被评论家称为刘半农写得最好的作品,因为它“表现着一个浓厚的感情,又难得写得一清如许”,它是那样自然亲切,毫无雕琢之痕,以致“这首诗,比月光下一户人家还要令人亲近”[3]。以此标准,那么桑哲描写亲情的短诗是他诗作中最好最自然的:口语化的叙事,自然的节奏和语气,更重要的是那里面有“一个深厚的感情”。

二、有根

桑哲对花木与水,仿佛有着天生的亲和感。他就像扎根在大地的树木一样,在诗中表达了对大地和乡土的热爱,更表达了“生命的具体性、自足性、一次性、现时性和不可替代性”。

执着地向上,坚强地绿着

就这样柔韧地盘旋

就这样希望与期盼

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忘记

即便生命只有一个音符

演绎的也永远是活着的色彩

(《弯弯的竹子》,2006,9)

这是诗人的自况,正如屈原自比香草美人,不同流俗。于是我们发现,桑哲的诗不仅与大地紧连着,而且与中国诗歌的精神传统相连着:他通过文化的脐带,承袭了传统这位“父亲”的血型,也汲取着“大地”母亲赐予的精神营养。于是,他拥有了“清洁的精神”——

想牵你的手,想吻你的香

想把你的眼神拾起

仔细读你梦里的莹光

你,静静的来,也轻轻的去

只留下怅惘和心伤

——天使也许都是这样

(《百合》,2006,10)

你在这里会发现:桑哲像古典诗人一样,在具象而真实可感的意象中寄托着、暗示着某种抽象而高贵的思想;他使中国传统的诗歌精神得到了优雅自然的现代转化。诗人郑敏说:“意象是诗的神经中枢”,“诗的魅力来源于充满感性魅力和理性光辉的意象。”[4]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特征,桑哲重视意象的营造和运用,从而在短诗中创造了一种奇趣,并融成了一种“有根”的诗歌精神——

不依 不傍

如一位思想者

守望四季

用骨子里的精神

独自承受风雨

装点蓝天和大地(《一棵树》2003,3)

它的意象与精神内涵,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诗人在赞美中进入世界,理解世界,“只有赞美,然后才有理解”,诗人在赞美和理解中更紧密地拥抱着土地,哪怕水的逃逸留下了衰老和枯干。桑哲的诗离大地很近,那是他深深植入大地的精神感官的枝叶。因此,他感受到大地的丰富与喜悦,也感受到了“水的逃逸”和大地的痛苦。

再也感觉不到

你的温润,更抚摸不到

你的柔顺

今天已经龟裂,孩子努力寻找明天的希望

——天会下雨,你就会来

执着的幼苗也会兴奋成一片

(《蹲在龟裂的土地上想念水》,2006,4)

诗人的天职在“返乡”;诗的本质在于使人有力量。在亲近家园的时候,诗人突然发现,大地就像是被儿孙吸空了的乳房一样让人触目惊心,让人震撼。于是,桑哲用“诗配画”的形式提醒人们反躬自省,去向大地母亲反哺。这种责任与担当,使他的诗变得有力量。

曾经年轻过,曾经茂盛过

风沙的四季中,相依为伴

到枯,到瘦

是永远的风景

更是不变的方向标

让行人不再迷惑

(《枯树与沙丘》,2005,5)

人的本质力量在于反省,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启蒙。于是你会发现,桑哲的诗时常书写贫瘠的乡土。这贫瘠不是因为大自然的退化,而是因为人类的无知和贪欲——大地的贫瘠正说明了人类精神的贫瘠。当桑哲看到了乡土家园与人类精神的双重荒芜时,他拥有了“丰富的痛苦”,也就是司马迁的“多爱不忍”的怀抱。

翘首天外,看

是否有

云的消息,雨的希望

或贫瘠,或富足

总是,执著地固守

这方热土

(《贫瘠的热土》,2005年3月)

痴痴地守望,源于一种悲悯之心,表达为赤子之情。从这样的心田中发出的,绝不会是路易十五那样的“在我身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之类的末世狂语,更不是在灾难面前的“不作为”。

桑哲在言说。在这些诗中,桑哲将感性结构、言说结构与言外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了“思”的品质。

三、生命

桑哲在言说。他说服自己,也劝喻他人。于是,在日常语言失去效力的时候,诗开始歌唱。它们充满张力,充满博大的、绿色的思想。

守望麦田

昨天萎缩到一角

灰色渐渐脱落

思念疯长成翠绿

郁闷一冬的心事

想要拔节

(《初春的麦田》,2004)

桑哲的心事在于——他要使人们明白,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他冥想时间或者历史。他把对时间的思考,交付给某一种具体可感的事物,比如文字,比如兵马俑——

一种等待,一种期盼

从遥远的一端,追寻至今天

或者还有永远的明天

几千年的守望,几千年的忠贞

偶尔的深夜,也能听到你们激情的涌动

也许,不经意间已肃立成神

(《兵马俑》)

在这些兵马俑面前,请你判断:“是人在说话?还是话在说人?”是你参观兵马俑?还是兵马俑在接受你的朝拜?在时间面前,人是那样幼稚;在空间当中,人又是那样渺小。因此,你当深思:人定胜天吗?

我曾巡游天空

也曾傲视群雄,我,孤零零的站在枝头的我

——终也倦了

没有比天更高的天,也没有一个英雄一手遮天

我,站在枝头休憩的我

没有飞到天边的翅膀,更没有遮天的利爪

(《鹰的思索》,2006年11月)

任何一个有自省力的人都会在此深思:人真的是宇宙的中心吗?人真的是万物之灵吗?即使中国不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我们依然应当有仰望星空而沉思默想的时候,依然应当对大海、大地充满敬畏之心。

毕竟,人是如此脆弱——甚至无法构成一个时间和空间单位,人只不过是天地间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顿悟后的“过客”发现:人所能做的,就是朱光潜所说的“慢慢走,欣赏啊!”

当“过客”力图领略人生的风光,感谢宇宙的赐予时,他便成了一个乐山的仁者,一个乐水的智者,一个进取的行者,一个游于心者。

行者,总是不会轻易停留在原地。于是桑哲总是出行——新疆、内蒙,香港、澳门,还是日本、东南亚……他总是在陌生化的语境中生发由衷的浩叹,记录下他对于生命本质的体悟与确证——

血液在鼓点中跳舞

红飘带是那燃烧的激情

黄土地也一起沸腾

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

乡亲们的热情,总也能

膨胀为鼓声

(《安塞腰鼓》,2007年2月)

你可以感受到,桑哲绝不遁世逃世。你能在他诗里找到他的榜样,比如他反复吟咏的鲁迅,再比如他喜欢的墨子——

横眉如剑

那举世无双的眼

看穿了一个时代

怒发如你不折的骨子

让思想疯长成

民族的脊梁

(《题鲁迅先生塑像》,2003)

呼号节俭、寻求和平

赴火蹈刃,自甘苦辛

让热土不再贫瘠

挥杖驱除鬼神

滔滔雄辩,立科学之先

为民医治愚昧和麻木

(《题墨子像》,2004)

我想,这就是桑哲所远追近怀的精神典范;他在这里找到了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可能。因此,在勘透人生以后而不虚无、不老庄;即使“佛释”,也是充满了生机的、轻灵的“活佛”。这就是力量和劲节——

听说过佛么?

那是自南向北迁徙的小燕子的呢喃

那是麦田边布谷鸟的呼唤

甚至也许是,村头池塘里的蛙鸣

呢喃声里,桃花笑了

呼唤声里,农民笑了

蛙鸣声里,孩子笑了

春天说:佛也笑了

(《佛与春天》2007,3)

罗兰说:“要有光!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必须有心的光明!”桑哲的短诗里,“有心的光明”!

四、关于短诗

诗,不以体制的长短、大小为标准,它必以精神的维度为坐标。俄国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有许多短诗,都是精美的“金蔷薇”。中国现代诗人卞之琳、戴望舒、艾青、田间的一些短诗,堪称不朽佳作。故——

短诗体制虽小,其内涵格局思想意蕴却并不小;短诗更可能因其短而易于传诵,生命力更强。

短诗因其短,故不能铺张。它必须惜字如金;凝思炼句,制韵应节,均如临渊履薄。

短诗因其短,宜直抒胸臆。它必须直达本质;言外之意,意外之象,均要赅明简洁。

短诗,是现代诗中的绝句。精致雅巧,故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短诗,像饮品中的功夫茶。不为解渴,而为“娱独坐”,故须有把玩的心态。

短诗蕴藉,最体现“有意味的形式”。

短诗隽永,它是哲学的近邻……

桑哲早期的短诗,颇有一些达到了以上标准。——后来,他写大题材、书大哲思的时候,有些诗反而略显直硬!

行者无疆!愿桑哲永远保持“在路上”的行走状态,勿忘初心,不失赤子之心!

[参考文献]

[1]桑哲.走在季节的边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2]陈梦家.往日[J].学文月刊(第一卷).1934,(5).

[3]废名.论新诗及其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郑敏.诗歌魅力的来源[A].英美诗歌戏剧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短诗大地诗歌
诗歌不除外
大地之歌
发挥优势写短诗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诗歌岛·八面来风
经历
夜晚的天空
裂开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