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

2018-01-28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8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智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 湖北武汉 430073)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7年12月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首批“双一流”高校陆续公布建设方案。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肩负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是智慧知识的加工地、智慧决策的支持地,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018年正值“双一流”建设元年,如何通过“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转型升级,让图书馆成为更加智慧的学术信息聚集地,助力“双一流”建设,是每一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1 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2003年,芬兰图书馆学者Markus Aittola在论文“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中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1]。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希望能在全球实现各类资源的互联互通。2009年,IBM为中国量身打造全方位智慧化方案,包括城市、交通、医疗、电力、银行、供应链6个方面。目前,该智慧方案在我国各领域逐步推进,与其相关的数据挖掘、RFID、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成熟及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中,将“智慧社会”作为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这意味着中国的智慧社会建设正在步入新的阶段[2]。

“智慧图书馆”作为“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受到图书馆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概念、内涵的研究众多,但究竟如何定义“智慧图书馆”,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如下:

(1)初景利教授提出,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第三代图书馆、新型图书馆的核心内涵,也是未来图书馆的最高形态与主导模式,它将驱动图书馆发展,展示图书馆的新定位、新形象、新能力[3]。

(2)朱强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是基于新的信息技术、具有人工智能的一个知识服务系统。智慧图书馆的特征:一是情景感知,让我们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二是更优质使用体验,包括它的敏捷、方便、顺畅、无缝[4]。

(3)王新才认为,智慧图书馆的终极目标是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可以智慧化地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达到“智慧”状态。构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要素有资源、服务、技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技术因素。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感知需求,洞悉数据,改善体验[5]。

(4)陈超从技术的角度理解,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物理和网络空间真正实现一体化、无缝连接的复合型图书馆。这种“复合”要让读者感受到,任何智慧技术、智慧服务必须以人为本,包括读者和图书馆馆员。

(5)张奇伟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基础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是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结合以上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定义和提出背景,以及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RFID、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及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以智慧服务为核心,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支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新一代图书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N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调研和数据收集。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3年—2017年,以“smart library”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日期为2018年1月8日,得到检索结果为468条记录。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其中有274篇文章发表于2012年以后,占全部检索结果的58.5%。近5年来,国外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建设框架、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热点集中在智慧系统、数字图书馆、用户研究、信息检索、架构、移动技术等方面。

目前,欧美地区的一些图书馆已经进行了智慧图书馆的尝试与实践,比如:澳大利亚学者Dreher构建了数字化学习门户模型,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实现技术[6];立陶宛学者Zavadskas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的生命模型,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学习需求[7]。RFID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图书馆部分功能及服务的智慧化。新加坡、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国图书馆相继采用了该项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CN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智慧图书馆”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时间跨度设置为2003年—2017年,词频为2,检索日期为2018年1月8日,得到检索结果321条记录,其中317篇文章发表于2012年以后,占全部检索结果的98.7%,这表明,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从2012年才开始起步。从2012年至2017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文量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2017年发表文章98篇,为近年来最多。通过对这321条检索结果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依次为:智慧图书馆、物联网、智慧服务、数字图书馆、大数据、云计算、图书馆、RFID、智慧城市、高校图书馆。

通过对检索结果的发文作者进行分析,确定目前国内“智慧图书馆”相关领域的核心研究人群及高产作者为:王世伟、曾子明、邵波、杨新涯。王世伟的《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发表于2011年,《再论智慧图书馆》《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发表于2012年,他详细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的模式、内涵和特点,为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8-10]。曾子明的《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服务体系及模式研究》提出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型,探讨了智慧推荐服务的保障模式[11-12]。李显志、邵波的《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对2010年至2012年期间国内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13]。杨柳、邵波在《国外及港台地区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及作者合作现状探析》揭示了2003年至2013年期间国外及港台地区智慧图书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14]。沈奎林、邵波在《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中指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方式,并详细介绍了南京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与实践[15]。杨新涯在《重庆大学:四大应用系统引导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提出了“三库四系统”的智慧图书馆系统架构,介绍了重庆大学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进展[16]。罗丽、杨新涯、周剑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智慧图书馆从理论到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中分享了智慧图书馆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17]。

近5年来,国内掀起了对智慧图书馆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热潮,通过研读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核心要素、主要特征、支撑技术、构建方式、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重视读者需求的重要性,开始由以技术为导向转变为以读者为导向,进行用户需求及行为研究。

2 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模式及实践

从理论上而言,智慧图书馆是目前图书馆发展的最高形态,建立在“图书馆2.0”或者“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使得高校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双一流”建设环境下,图书馆成为更加智慧的学术信息聚集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数据、文献、学科服务及知识保障,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

2.1 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封闭的、被动的;数字图书馆的出现,让信息与文献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新一代的智慧图书馆能满足用户、读者泛在化的需求,提供泛在化的知识服务。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5点:全方位的感知、广泛的互联、高效的管理、人性化与个性化、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1)全方位的感知。智慧图书馆利用RFID、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数字编码的捕获、测量及传递,主动感知文献资源、数据资源、图书馆运行状态以及用户需求等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技术,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智能加工并转化,比如:通过情景感知,推送用户感兴趣的资料;通过传感设备,实现自助借还等。

(2)广泛的互联。智慧图书馆通过有线网络、无线wifi、蓝牙、4G/5G等多种通信网络和技术,实现图书馆与人、人与人、人与书、书与书的广泛互联,以及全方位的资源共知与共享。

(3)高效的管理。利用嵌入式智能设备,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控制以及高效管理。例如,在智慧图书馆中,使用智能设备对照明度、温度、湿度等几个指标参数进行同步监测,让环境参数始终保持在保存文献资料的最佳状态。

(4)人性化与个性化。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化程度,体现在个性化的服务以及“以人为本”的设计与管理理念中。这要求图书馆能真正做到全面跟踪和获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信息,为用户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个性化与人性化服务。

(5)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图书馆的发展是为了读者,图书馆的创新转型要让读者得实惠,图书馆的发展成果要让读者共享。智慧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尽量做到节能环保,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

2.2 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模式与关键技术

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模式主要分为3个层次:设施层、技术层、服务层。设施层是根基,技术层是关键,而服务层则是体现智慧图书馆价值和先进理念的核心。三个层次相互支撑,协调运作,共同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三个层次的构建要素:设施层包括各种感应装置、信息基础设施、24小时无人值守设备、手持设备、智慧机器人、密集型智能书架等;技术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VR)、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实现全面感知、高效传递和智能处理;服务层要实现各信息集群平台的协同管理,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泛在的、便捷的、高效的、跨越时空的高品质智慧化服务。

智能技术的应用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力量。刘炜认为,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机器学习,我们需要将机器学习融合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刘炜、周德明在《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中提到“大数据”“云计算”“社会性网络”“语义技术”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征;未来十年图书情报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或技术应用领域,大致可分为5大类:服务相关技术、行业性应用技术、资源组织技术、应用系统和与图书馆新形态相关的技术应用,具体的35个相关技术为RFID、云计算、BYOD、关联数据、大数据、发现系统、数字人文、移动图书馆等等[18]。

2.3 智慧图书馆实践案例

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双一流”高校开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践,致力于从空间、个性化订阅、智能信息推送及机器人服务等多维角度打造智慧图书馆,如清华大学清华印记、厦门大学影像创意空间、浙江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等等[19]。其中,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智慧门户[20]、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智慧机器人[21]都是非常典型的智慧图书馆实践案例。

2.3.1 重庆大学图书馆智慧门户

重庆大学图书馆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构建了一个基于文献元数据仓储的图书馆智慧门户。自2014年开始,该馆研究和实践以智慧图书馆为核心的新一代图书馆系统,2016年12月16日,重庆大学图书馆智慧门户正式上线。重庆大学图书馆全面梳理了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从资源整合、智慧门户建设、服务联盟构建3方面入手建设智慧图书馆,实现了“纸质+电子”文献资源的元数据收割,建立起元数据收割、整合、清洗和存储的标准、流程体系,目前已经拥有1.2亿余篇文献元数据,解决了图书馆有资源、无数据的问题。

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认为,如何充分挖掘这上亿条元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的潜在价值,使文献服务精细化、个性化,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图书馆的变化,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问题。

2.3.2 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的建设

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分为两期,第一期于201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校庆110周年之际投入使用,以“+”系列服务系统为核心,图书馆开发了Find+、Mobi+、Book+、Pad+、Subject+、Paper+等系列服务系统,这些服务涵盖了知识发现、个性化服务、移动服务等。第二期建设以自主研发的“智慧机器人”为核心,于2017年5月发布并投入使用。该机器人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超高频RFID等技术,可对馆藏图书进行自动盘点和上架,判断是否出现图书乱架或丢失,告知读者所需图书在书架的哪一层以及在该层的第几本,极大地减少了读者查找书籍的时间。同时,该机器人也可以担任智慧图书馆的机器人馆员,与读者人机交互,在服务过程中进行机器学习。该产品不仅在国内属于首创,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3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首批137所“双一流”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3.1 高校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双一流”建设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既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挑战,也要求图书馆有新气象、新作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是否转型、如何升级,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馆舍与空间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服务创新、智能化平台建设、联盟建设、阅读推广等,都是高校图书馆可以书写的新的服务篇章。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协调一致,其建设水平是一流学校建设的重要标志。

3.2 “双一流”建设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双一流”建设目标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高、更深、更专、更细的新要求,同时,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研水平、传承优秀文化等具体建设任务也成为了推动图书馆发展新的动力。各高校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是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开启的具有中国特色新征程的具体的“路线图”与“任务书”[22]。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重新定位或者转型升级,配合学校目标任务乘势而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图书馆,助力“双一流”建设。智慧图书馆建设以智慧服务为核心,“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学科知识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强心剂。

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双一流”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升级的新契机,智慧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为促进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本文提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数据智慧化+空间智慧化+平台智慧化+服务智慧化”,力求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从多维角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图书馆。

4.1 数据智慧化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对自身资源的精准掌控,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推进,图书馆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感知信息、用户行为、服务记录以及各类元数据中的潜在价值。因此,要体现智慧图书馆先进的“智慧化”理念,就必须构建精细化、精准化的大数据管理体系,让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

智慧化的数据能够有效地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以及服务成果以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到读者面前,吸引读者注意。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图书馆入口处设置了实时大数据展示系统,能够实时显示进馆人数、图书借阅排行、借阅量、本馆风采、推荐书目、通知公告、阅读之星等数据资源。同时,利用整理后的数据资源,可以快速地展示出图书馆的工作绩效,辅助图书馆管理者掌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情况,分析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检测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用以总结经验,有效辅助智慧服务决策。

4.2 空间智慧化

空间建设是目前国内智慧图书馆领域的主流研究热点,空间再造让大学图书馆功能升级,如浙江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IC融合服务、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的智慧学习空间,均搭建了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平台和空间,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智慧空间的建设,以各项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为基础设施,通过创新交流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流通。智慧空间,让智慧图书馆看得见、摸得着,让读者体验新兴技术带来的时代变革,让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提升。

4.3 平台智慧化

智慧图书馆在深度感知的基础上,需要利用智慧化的平台来实现高效能的协同管理和全方位的立体交互。因此,智慧化图书馆的建设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为支柱,依赖于各种新兴技术和智慧化平台的引入,用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协调管理,提升读者服务,比如:基于RFID的图书智能分捡盘点系统、智能书架、多媒体终端、自助借还系统、智能座位预约系统、智能管理和安全系统、移动服务平台、新生入馆教育平台、电子资源统计分析平台、统一检索平台、智慧机器人,等等。

4.4 服务智慧化

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智慧馆员是智慧服务的关键要素,也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双一流”建设未来的发展,智慧服务让图书馆服务全面升级,智慧馆员分析用户行为,深度挖掘泛在化的知识需求,重新整合高校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专家式、个性化的系统服务,这是一种高品质、高价值、深内容的高端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在资源建设、参考咨询、阅读推广、学科服务、综合保障等各项工作中融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新技术,同时,也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培养,让智慧馆员不断提升智慧技能,运用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方式,增强图书馆文化软实力。

5 总结与展望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未来的智慧图书馆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势必会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业务流程重组、管理模式优化和服务能力提升。“双一流”建设让高校图书馆重新定位,成为带动图书馆新一轮发展、改革、创新的动力。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将成为集学习支持、研究支持、教学活动、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社交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园公共学术与文化空间。“双一流”建设同样也要求图书馆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成为能主动学习和适应的智慧馆员。图书馆与图书馆员一起共同成长,共同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赢家,这也是智慧图书馆的最佳体现。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智慧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