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城市异化问题初探
——基于绿色城市理念视角

2018-01-28李尧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场馆

李尧

当前我国的发展是以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建立起来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雾霾成为近年来各大城市议论的焦点,我国相应提出可持续发展路线和绿色发展理念。同时,环境问题、老龄化、疾病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而现代体育运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圈的出现,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体育自身的范畴,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绿色城市背景下,正确认识体育的功能有利于更高效的城市建设。

1. 绿色城市理论的发展与内涵特征

城市发展理论最早起源于工业革命后期的城市人口骤增和城市规模的膨胀而提出的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理论,随后由于城市郊区的无序蔓延等城市扩张问题,在20世纪末欧共体委员会提出“紧凑型”的城市形态,提倡高效集约的发展理念[1]。美国主张精明型城市发展理论,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与规划。然而这些城市理念难免在发展和环境、效率与公平方面相互背离。随着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就如何兼顾环境与发展、公平与效率问题,绿色城市理论应运而生。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从绿色城市、绿色区域发展、绿色产业等方面对“绿色发展”给予了系统的阐述。绿色城市不仅意味着生态友好型城市,而包括了资源利用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关于绿色城市理论,石敏俊理解为:城市的绿色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保证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公众福利和生活质量提高[2]。陈可石认为绿色城市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而国外学者大多更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3]。综合国内外观点与我国国情,本文认为绿色城市是以人为本,资源利用高效,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 体育在促进绿色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绿色城市指标的要求,体育对于绿色城市的作用体现在城市舒适便捷度、低碳经济、减排行动、环境绿化几个方面。

2.1 城市建设方面:促进“紧凑”高效的城市区域形成

根据增长极理论,形成分散化集中的城市模型,能增强中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务院颁布的46号文要求,完善体育设施,合理布点布局,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健身圈要求居民出门15分钟之内到达离家最近的健身场所,这极大的提高了体育场馆与区域发展的联动效应,从而促进分散化集中的多中心的紧凑型发展模式,提高了城市发展效率和居民健身的便利程度。以成都市为例,城镇体育场地数量96.27万个,13.37亿平方米,农村67.97万个,6.12亿平方米,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但人均体育面积偏低,由于农村人口分散,少量的农村体育设施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4]。而伴随着生产要素增长,五大主城区城市空间容量内聚达到极限,急需向外延伸,打造以主城区和天府新区为中心的“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和多区域开放式城市空间布局。成都高新区地处双核之间,其2014年比2011年场地面积增加了3.85倍、场地数量增加了3.89、人均体育面积增加了3.76倍。三年时间体育场馆数据变化惊人。此外,双核心之间还建设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现代五项赛事基地。赛事中心不仅第一次解决了将所有比赛项目集中在一个场馆进行比赛的难题,同时还附加了诸多环保理念,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此次场馆的规划建成带动了周边房地产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布局,促成环保高效的城市聚集体系。

2.2 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方面:促进生态环境和交通的改善

体育场馆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的修建本身离不开大规模的绿化建设,最近兴起的体育主题公园和体育特色小镇更是将体育场馆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习总书记在参观河北崇礼时提出建立冰雪小镇要保留地区原始的风貌。此外,全民健身路径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在社区、村、公园、绿地等地建设的由室外健身器材组成的体育健身设施的工程。全民路径的发展与城市绿地公园的增加相辅相成,2015成都市全民健身路径共6296条,比2014年增加235条,同时,共完成新增绿地建设1961.17公顷,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5]。在广州亚运会期间,统计数据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6%[6]。

体育赛事举办大大改善了城市交通,提高了城市交通的便利程度。广州亚运会前期,为保证各主要赛区的平均通勤时间在1小时以内,广州市建成8条高速公路,9条快速路,24条主干道,13条次干道,6条支路和2个过江隧道等共计62个项目;开通6条地铁线路,地铁运营线路总长达到222公里,覆盖80%以上的亚运比赛场馆[6]。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使出行更适合步行、骑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基于GIS和互联网的共享单车的出现,进一步解决了搭乘公共交通前后“一公里”的路程,不但省时、节能减排还提高了公共交通工具的资源利用率。在绿色城市的典范——阿姆斯特丹,政府鼓励环保交通工具, 37%的市民都骑车出行[7]。

2.3 生活质量方面:促进高效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伴随着“全民健身”工作的实施,社区体育已成为城市居民欢度闲暇的重要生活方式,成为缓解市民因工作节奏的加快而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的重要途径。成都市体育局由此办了两个体育平台,其一“体质健康·全城约”网络平台本着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体质监测服务的理念,是全国首创的互联网体质监测服务平台,市民可以就近、方便进行体质测量,共享科学健身[8]。其二,“运动成都·定制赛”打破了原有体育产业供非所需的困境,进一步满足居民体育需求,丰富居民精神文化需要。“运动成都·定制赛事”通过平台预约自己感兴趣的赛事,赛事预约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线下组织活动,根据实际满足居民健身需要,已开展了西岭雪山徒步赛、成都马拉松环线分段赛等10项定制赛,定制赛的举办模式使全民健身赛事进入“互联网+”的高效率时代,按需举办,进一步将体育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3. 存在的问题

3.1 大型体育赛事的利弊之争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是城市的旅游名片,过去常认为一项重大体育赛事可以把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少推进5~10年。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经济增长和大型体育赛事的出现没有相关性,无形价值不会转变为主办城市的明显效益[9]。赛事经济的波动常常与区域本身的经济波动所混淆,忽略了经济模型中替代效应,挤出效应和泄露效应,从而夸大了赛事对经济的影响。近年来奥运会申办城市减少似乎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因为昂贵的前期投入与赛前改造修建带来的环境和交通问题使许多城市不再把举办奥运会当做是一个香饽饽。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提倡“政府主导、市场运动、社会参与”的模式,但是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还不够成熟,体育人口基数少,消费不高,再加上运营管理不善,多数场馆和赛事入不敷出。2014上海马拉松首次由企业主导,赛后主办方上海东浩兰生集团表示“谈不上盈利”,其原因是成本高,包括工作人员和运动员奖金,赛前宣传和赛后转播,特别是难以衡量的政府投入。

其次,赛事期间的城市管理问题突出,包括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安保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压力。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对当地自然景观的破坏,加上常常出现的关于大型马拉松赛后道路垃圾的报道也标志着赛后城市垃圾问题日益突显。

3.2 体育场馆的闲置与运营亏损

体育赛事后,如何维持场馆设施的运营,推进体育场馆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是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大多数场馆是由政府融资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组成,以社会利益为主缺乏有效的经济利润动力,造成大型场馆闲置和运营亏损。针对此,我国借鉴了国外发展相对成熟的PPP场馆融资模式来建设北京奥运会主场鸟巢,30年合约期未满鸟巢便从中信联合体转到政府手中标志着PPP模式的失败,也表明在企业经济利益和政府社会利益之间没有得到有效协调。这一事件对我国往后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融资来带负面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在绿色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提高城市资源运作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城市聚集,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将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但最近出现了一些争议表明一些研究发现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存在一定负面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监管机制,注重赛事质量而不仅是数量,严格审批和科学规划体育场馆建设用地,以促进赛事场馆周边的生活建筑开发,刺激城市聚集;采用“体育+互联网”体育服务平台,根据差别定价利用闲时闲置场馆资源,使预定和使用更加便利、高效。总之,即使存在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某些争议但体育的多种功能在推动城市综合建设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体育的进步需要优良的城市氛围条件保证,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场地与时间充裕等,同时,城市的更新又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场馆风采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