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公体田径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8-01-28王雨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公体体育项目田径

王雨

田径运动作为集人体运动方式之走、跑、跳、投等各方面技能于一体的项目,它对于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各方面身体素质的发展与增加具有积极作用,自“19世纪末,在洋务派经办的军事学堂中已开始有了这个运动项目。”长期以来,田径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是被作为基础性项目来开展,以为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奠定前提。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田径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教材,有近10项,占总教学时数的40%左右,同时又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主要项目。”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两极世界对垒的结束,不仅世界多极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问题突显,而且经济全球化在增进各国人民交往的同时,文化寻根、文化认同等问题也随着人口流动加快而在社会中兴起。在这种背景下,弘扬民族体育,推进学校体育项目改革,加大民族体育体育份量,增加多样化体育内容,就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总体方向。如2004年在中国宣传部与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高校作为文化生产的重要场所,是推进文化改革的先锋,也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田径项目不仅面临着自身改革的束缚,而且还面临着其他体育项目的挤压,使其遭受着巨大冲击逐渐走向边缘,甚至在一些学校的田径课选修已经无学生选。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分析法等对高校公体田径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望为田径运动在高校中的开展提供一种思路。

1. 高校公体田径教学改革的困境分析

1.1 困境一:体能锻炼与快乐体育的矛盾

体能指人体所具有的运动能力,包括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滚翻、摔跌等各种人体运动方式,按照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应与腥腥、猴子等一样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但是人类文明化的进程使其身体运动能力逐渐趋于简单,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农耕文明生活方式逐渐让位于机器生产,使人类身体运动方式进一步退化。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掌握各种人体运动方式,使人类身体运动能力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田径作为体育的基础项目,不仅包含着人体运动能力的各个方面,并且通过科学的锻炼能够使人体运动能力发挥到最佳。但是在当前的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中却存在着以下观点,使田径教学改革面临着阻力,如:有学者认为田径项目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内容,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过于呆板枯燥、形式单调、灵活性不强、运动强度较大,“比较古老,不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心理特征,学生不喜欢学田径。”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事上在当前的高校公体田径教学中确实已接近名存实亡,在每年的高校春秀田径运动会上,一所几万人的学校,在长跑、沙坑、跨栏、跳高等项目上几乎看出不专业的影响,以致于跨栏成跳栏、中长跑成了“痛苦挣扎”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自“快乐体育”观念被引进我国体育改革的门槛,就成为了我国体育改革的主流打破了我国长期形成的体育劳卫制中的优良部分,使体育课成为了“放羊式”,体育技术教学让位于学生乐趣,即便是后来体育教育改革中逐渐加入其它体育项目的教学,学生体育学习的负荷与强度也逐渐降低,学生对于相对高强度、大运动量的田径项目已经没有太多兴趣。需知“快乐本身蕴涵着痛苦,痛苦中产生出快乐。”我们正是在克服困难或痛苦中体验到快乐,但当时的高校公体教学改革更多地只强调的“快乐”。

1.2 困境二:体育项目多元化与田径教学竞赛化的矛盾

20世纪中后叶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参与,以现代奥运会规程规则为蓝本的竞技体育成为了世界各国广泛推广的体育运动形式,由此造成了全球各国家体育参与的单一设置。尤其是在我国,借助举国体育体制优势的开始大力推广现代竞技体育,田径作为重要内容“从1954年颁布的《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到70年代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都十分重视田径运动,在测试的项目中田径就占了3/4。”但是到了20世纪末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家人口流动的加快与频繁,由文化差异、国家情怀等造成的文化认同、文化寻根、文化认同等问题突出地摆在各国家建设的面前;另外,由科学技术、语言霸权造成的文化同质化现象也另人担忧。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11月《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通过,还将每年的5月21日定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家民族体育项目保护政策与其他体育项目在学校中开展的多样化。如2004年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因此,田径项目在高校中的逐渐缩减与学生选课兴趣不高就成为了必然。

另外,田径教学竞赛化的矛盾也是高校田径运动开展突出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体育项目田径如果不按照竞赛进行教学,那么它就和其他体育项目的准备活动相类似没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以趣味性教育为主,它又和趣味体育相重合。但教学竞赛化在实际教学中又难以吸引学生学练兴趣,使课程变得枯燥。

1.3 困境三:文化差异与价值坚守的矛盾

田径运动虽然以发展人体跑跳投等运动能力为主,这些运动能力在各个民族历史上都曾有过相似的运动形式,但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有着一整套的运作规则与仪式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径运动在我国属于舶来品,在古希腊格言中有一句话:“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但是在我国传统体育观念中,更多是静以修身,中医理论讲长寿在于静养。因此我国居民对于那些“跑跑步,出出汗又不打粮食”的运动并没有文化上的认同,使田径运动成为了枯燥、乏味、无趣的代名词,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中小学生业余田径队人数较少方面,还体现在大学教育中学生田径知识薄弱、专项田径教师较少等方面。

一方面文化差异使我国田径基础与高校中田径运动的习练人数较少,另一方面在当前的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人云亦云,使田径改革面临“快乐体育与挫折教育”的矛盾。本来田径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枯燥、挫折、循环等特性正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手段,是田径运动课堂应当坚守的价值。但是随着前些年“快乐体育”价值观喧嚣尘上,使一些田径改革者也纷纷将其运用到田径项目的改革中来,造成田径课堂教学的“放羊式”,导致田径课堂不仅失去田径项目规则、运动量大、快速素质练习、力量素质练习等特点,而且学生也觉得无东西可学,更提不起兴趣。

2. 解决高校公体田径教学改革困境的对策

2.1 竖立正确观念,加强顶层设计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决定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观点与理念。解决高校公体田径教学改革存在的体能锻炼与快乐体育矛盾的困境,首先应当改变田径教师对田径教学的认识,明晰田径教学的特色在那里,要为学生身体发育的哪方面服务,搞清楚在连续十余年高校学生体质连年下降背景下的高校田径教学使命,实事上,“田径运动是人们用于竞技、健身和娱乐的走、跑、跳、投的身体运动,即田径运动应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和趣闻性的三重属性。”;其次,应当通过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方式,在大一入学之时向学生开设若干学时的体育入门课程,在体育入门课程中,体育教师应当以改变学生的体育观念为主,使学生认识到走、跑、跳、投等身体运动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快速、力量、反应等身体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如何掌握和习得这些身体技能与素质;再次,高校应当营造良好的田径运动氛围,通过举办不同比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冬季长跑、春季户外跑、环城跑、环城市地标跑、环校友跑、定味去向跑、各种接力跑等。

最后,这一困境的解决还应当在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上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当前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可以说跟中小学田径课的开设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中存在的国家、地方、校本等教材多样不统一现状,使我国中小学田径学生发展水平不一,如果学生能在中小学时期培养出良好的田径情感与常识,那么大学中学生参与田径活动的热情就会提高。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对田径教学内容、课时与学生必掌握技能做出必要限制。

2.2 优化项目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技能还原生活

针对体育项目多元化、田径教学竞赛化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困境现状,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优化田径运动的设项内容、创造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并将田径教学技术与现实生活运用相联系进行解决。传统高校教学中的“两跑、两跳、两投”不仅难以在高校公体田径教学中开展,而且其难度与危险程度也较高,使其难以满足学生的课程需要,这就需要能够打破唯竞技、唯规则的传统田径教学,在规则设置、场地器材等方面进行创新,这一方面有利于学习难度降低,提升学生入学门槛,进而激发其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体育多元化背景下田径运动技术的丰富繁荣。

教学手段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对已有田径项目设置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新方法学习旧内容,使学生在新鲜感中提升技术能力;另一种是田径项目内容的优化,必然会对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这需要教师专研内容,学会和创造新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另外,让技能还原生活指田径作为从生活方式中提升的体育项目,在生活具有实用性,那么教师在上课中就应当在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入或穿插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使用到的相似情境,以使学生体验到田径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2.3 坚守理念,扩大宣传;创新竞赛模式,扩大参赛规模

理念坚守是一事物保持特色与差异的根本,高校中公体田径项目的开展应当明确开展目标,必须坚守田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提升等各方面的价值。合理的宣传推广方能够使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正确的认识,明白习得该事物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校公体中的田径项目开展,还应当通过课程设置向学生宣传学练田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学练田径运动对自身成长的意义,进而使其自愿投入精力进行学习训练。

在当前高校公体竞赛中存在着组织者应付工作、竞赛模式单一、参加群体固定且少等问题。以每年各高校举办的春季田径运动会为例,在参赛人员上,组织者不仅限制各参赛队伍的人数,并且还要以各学院成绩的积分多少来确定团体名次,造成各学院并不以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积极性来选拨参赛人员,而是以学生的技能水平而定,这不仅打击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缩减了学生的参赛人数,甚至出现有些学生不仅参加项目过多,还连续参加多年的现状。因此,高校田径竞赛应当考虑到不同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参与,以扩大学生参赛人员,同时也在竞赛参与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与提升。

3. 结语

“21世纪不会是一个平静的世纪,全球化增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同时在相互碰撞中也隐藏着矛盾和冲突。我们需要了解其他社会的制度、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则,也需要认识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精髓,逐步在比较研究中更深刻认识自己与他人,真正做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因此,本世纪以来不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而且中央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在这种背景下的高校田径教学必然会面临着进一步的困境,如何打破困境,使田径教学重新活跃于高校校园是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总结当前高校公体田径教学存在的“体能锻炼与快乐体育的矛盾、体育项目多元化与田径教学竞赛化的矛盾、文化差异与价值坚守的矛盾”三个方面的困境,提出可通过“竖立正确观念,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项目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技能还原生活;坚守理念,扩大宣传;创新竞赛模式,扩大参赛规模”等进行解决的对策。期望为高校公体田径教学的开展提供一种思路和依据。

猜你喜欢

公体体育项目田径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合作学习在高校公体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普通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公体正用,体用一如
——朱熹的公正哲学及其三维建构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