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湖南省高校特殊群体课程实施现状

2018-01-28戴亏秀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质群体心理健康

戴亏秀

体质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身体具有先天性的残疾、某部位伤残和某一部位存在疾病而无法开展剧烈的身体活动,以及因为日常生活中,不健康的作息时间及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和缺乏必备的体育锻炼而导致的体质测试不达标,表现在身高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BMI<20的身材偏瘦群体 ,或BMI≥26.5的身材超重或者异常肥胖的高校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我国全国各大高校不可以将符合入学标准的同学拒之门外,只要同学们的文化课和其他标准满足正常的招生标准,禁止以各种借口拒绝该群体同学入学。这一规定有效地保障了该群体学生的入学权利。但是,我们发现,在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教学障碍,导致该学生群体并未实际享受和健康群体平等的体育受教育权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谈话时指出,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广大高校,无论是健康学生群体,还是身体弱势群体,都有接受正常体育教学的平等权利。

1. 湖南省特殊群体课程相关研究

虽然我国特殊群体的体育教学发展时间晚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国家政府近些年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全国各大高校中对此项工作的不断尝试,该群体的体育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但这些研究工作目前大部分还集中停留在一些特殊群体的学校里,对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一些学者对闽江学院特殊体育课程进行过深入的分析,此次分析主要从该门课程的教学设置、体育课程教学场地器材、课程名称的演变和体育教师师资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学院对部分身体上存在先天缺陷或后天导致的肢体缺失的学生开设了康复和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查询了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笔者2015年曾对湖南省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尚未提出相应的措施。

2. 高校体质特殊群体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教育人文关怀关注度不足,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搭建不完善

作为一项育人的项目,需要尊重学生的理想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 。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更加重要的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应起到积极意义。该群体学生,不仅体现在身体机能上的异常,更是体现在心理上的不自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高校对特殊学生体育教育工作应当更加注重提升学生自信心,带领其走出心理自卑的阴影中。体育教学既是一项全身运动的过程,更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身得到了锻炼,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一项目,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自信,并乐于参与其中。通过体育运动带来的身体机能和心理上强大的舒适感,让他们体会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和身体正常的同学们一样活动自如,从而不断提升他们对当前生活的适应水平,达到超自我的运动精神体验。但大部分高校该项工作未得到本该应有的关注。没有标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需求没有得到尊重和满足。

2.2 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的设置不科学

由于体质特殊群体在身体机能和心理建设上的特殊性,因此在高校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内容开展上要体现差异化和特殊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普通院校需要开设保健等体育课程,另外针对特殊群体的学生,需开设以身体康复和心理辅导增强自信心为主的体育训练,并且要为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提供一定的技术帮助。该项规定的颁布,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证。目前体育课已经成为高校的必开课程之一,许多高校已设立了保健科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较为随意,未能针对特殊学生群体有针对的训练,体育保健课程教程较多流于形式。例如对待超重或体质较弱的学生,考核标准、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和其他普通学生差别不大,并未考虑到该特殊群体的个体差异,这就造成了该群体学生完成起来较为吃力,不能为该群体学生带来目标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降低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挫败感。高校中对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方面,存在教师独立制作教学大纲,独立选择教学内容等现象,并未完全将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考虑进去,在设置课程目标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要求,很多高校把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和正常健康学生的体育教学等同,甚至弱势群体学生可以不参加体育活动。

2.3 教学评价只看中最后的成绩,评判标准不够科学

评价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工作,不单单是课程内容设置上,而且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在教学评价方面更要突出其鼓励性和增强该特殊群体自信心的培养。体育教学中终结性评价往往是主要的评价形式,而我们认为该方面教学,不应该只关注教学成绩和结果,更加应该考虑的是该群体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的身体素质是否得到一定康复,更为主要的是,通过教学,学生心理上是否更加积极向上,可以勇敢地面对身体的某方面残缺,使他们感受到自己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使得身体素质和自信心同步提高。

3. 高校体质特殊群体体育健康促进策略优化途径

3.1 构建组织管理机构

搭建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组织,不仅体现了国家重视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康,更加表现为能够促进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成立一个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由中央政府体质中心把控,由高校领导完善,积极推动学生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度,需要各个部门协调,积极配合,献力献策。

3.2 强化健康促进干预策略

根据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体育教学实际,经过有针对性的课程培训和教学开展,打造符合该群体参与的课程,为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促进提供保障。可以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提升弱势学生群体自信心课程、体质测试考核,让学生初步建立健康意识和完成心理搭建;通过总有一个比你忙的人在锻炼身体等健康标语,督促学生锻炼;鼓励宿舍和班级同学做好健康生活方式的监督,互相鼓励和督促,对于特殊群体和普通学生群体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3.3 完善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发展机制

健康的体质健康促进运行机制需要各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配合。正确的监管才能保证其得以实现。相关措施如下:有关部门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卫生体系,高校要积极围绕该群体学生的身心特征,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去开展可满足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的校园体育活动;学校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完成好体质健康知识的答疑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测试,对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帮助和辅导,确保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

3.4 搭建合理的体育课堂体系

高校体育课堂是学生体育教育的重点,重在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以满足日后的生活需要。而作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则是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因此,构建科学的适合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各大高校要在充分了解该群体学生的特征前提下,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并开展相应的教学计划,积极培养专业的师资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做出健康的指导,完善特殊体育设施,开展相关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群策群力,找出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为提升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全他们的心理素质做好铺垫工作。

4. 结论与建议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程实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项目。研究发现,仍有部分高校尚未设置专门面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程,特殊群体学生一般可申请体育课的免修,一部分高校对待特殊群体学生是随堂见习,根本就不上体育课,考核时教师根据出勤情况随便给个成绩,而不从平时表现和其他方面进行考核,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些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程不区别对待,和普通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强度和课程设置和普通学生无异。为了有效的提高我国特别是湖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质量,我们可以从加强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过程监控、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入手,让高校特殊群体的更多学生参与体育、爱好体育、享受体育。

猜你喜欢

体质群体心理健康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