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之于身份认同概念的特殊研究意义

2018-01-28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215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2期
关键词:现代性身份设计师

(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215000)

讲到设计与身份认同问题之间的关系,通常不能绕开“设计”与“文化”两者之间复杂而有趣的相互关系。正如英国设计史论家彭妮.斯帕克在《设计与文化导论》一书中所描述:“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在‘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两个层次上都十分有意义。”一方面,“高尚的理想主义构成了现代设计观念的基础”;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者的价值中立观认可‘差异’的重要性”;而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之一”,“设计,通过视觉和物质的表达,成为这种紧张关系的化身”。也就是说,设计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对于种种角色的纵多阐释无疑“已将设计界定为一种文化现象”。

当设计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关于设计中所显现的身份认同问题也就理所应当的具有文化研究的价值。那么,从设计的角度切入对身份认同概念的研究是否具有与其他诸如文学、艺术等学科所不同的学术价值?这些不同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设计中所显现的身份认同问题是否复杂?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前面彭妮.斯帕克所论述的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社会中,设计已经扮演了某种重要的角色,这些种种角色的重要性源自于设计的视觉和物质表达。设计在技术和文化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成为定义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条件。通常讲,设计是技术和文化的“交界”,作为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固有环节,设计同时又是传达和反映社会-文化的一种现象,它常常横跨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

当“景观社会”的日常生活彻底的被视觉化所制约,设计以及设计师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一方面,设计借助视觉和物质的语言,以及自身所携带的意识形态价值和信息,成为社会-文化的传达者和反映者;另一方面,我们并不能忽视这些信息,随着人们对于视觉和物质欲望的不断攀升,在消费社会中,设计又常常通过它的视觉和物质手段来帮助和引导大众追求和确立身份认同,成为社会-文化构建过程的一部分。这两方面因素使“设计现象”的研究在身份认同研究中具有独特性。从设计的角度切入对身份认同的研究所具有的特殊性。

一、设计成为社会-文化的传达者和反映者

在整个20世纪,新材料的发明与生产技术的变革不断的向设计师提出关于寻找不同形式和功能的挑战。例如,在19世纪末,象征着“现代材料”的塑料和铝就已经被发明和发现了,但由于这些新材料缺乏用途起初并未被广泛运用,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两种材料被设计师应用在很多象征着“现代性”的新产品中。如塑料被用做电子配件及收音机的外盒,铝被用到飞机机身、汽车车身及前卫家具的设计中。

现代的物理或化学技术虽然造就了新材料的发明和发现,但技术本身却不能保证新材料能在市场中得到应用或被接受,可设计却使之成为了可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设计师根据材料的物理特性,设计出可以用这些材料制作的产品,为这些材料提供了视觉的表述和物质的表达,并赋予它们新的形式、功能和意义。例如,美国设计史论家杰弗里.米克尔就认为,塑料之所以成为“现代流线型风格”的同义词,并不是因为其材料本身的发明,而是缘于与之相关的产品——收音机——成为现代性的标志。因此,对于杰弗里.米克尔来说,设计所提供的视觉和物质表现使塑料成为了唯物主义的隐喻,而设计师应该为赋予塑料这种“现代”的身份认同而负责。

同时,新材料自身所拥有的“现代”身份也得到了许多设计师的响应,甚至到了20世纪末,很多这一世纪早期的现代材料能够引起人们的怀旧情结。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设计师又重新开始运用铝这一象征“现代性”的材料来设计和制作产品,铝制品闪耀、明亮的表面成为了设计师解决身份认同丧失问题在文化方面的方法。著名的案例有澳大利亚设计师马克.纽森在1985年设计的洛克希德椅,这把用铆钉固定的铝制椅子能让人联想到20世纪早期铝曾作为交通工具——特别是飞机——的新材料而获得简洁的现代性及最强烈的现代身份。

新的技术革新促进了现代物质世界的改变,新材料的运用又有助于向现代社会的居民清晰的表达现代性的语言,设计师热衷于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潜在的象征意义创建视觉和物质的现代性,试图开创一种又一种的新风格,以表达他们所认可现代身份。

二、设计参与社会-文化的构建过程

自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根据法国思想家让.波德里亚的观点, “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品或商品的丰富导致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彻底颠覆,商品拜物教成了消费社会典型的文化仪式。人们消费的不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或其交换价值,重要的是商品所传达的某种复杂的文化意义,具体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是依据商品和服务来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这就意味着在消费文化中,重要的社会实践,以及文化价值、理念、欲望与身份均源自于消费,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工作、政治等活动。人们通过消费不同的商品和服务,追求、确立并表明自己的身份认同、社会地位来说明自己的社会群体归属,而区别于他人。

发明与设计之间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发明家是利用现有的技术创造新的用品,而设计师则将这些用品与制造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接。因此,在消费社会中,充当衔接生产和消费领域“桥梁”的设计在身份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和优先的地位。事实上,设计赋予商品和形象以审美与功能特征来吸引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的观念由来已久。消费文化的出现并不是毫无阻碍而一帆风顺的,它具有受人欢迎的一面,但也始终遭遇着这样那样的强烈反对,而受到人们的抗拒。

我们依然用象征“现代性”的新材料——铝,作为案例。铝制的烹饪用具因为在使用中会变色,而被很多人认为是有毒的,会致病。所以,一开始,铝制的餐具并没有得到市场的热捧。为了反驳铝是有毒材料,很多产商投入大量的资金向消费者推广这种材料,而设计从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设计师通过对铝制餐具的造型、包装的形式、商品展示的体验及广告等设计的视觉和物质形态逐渐消除了消费者的忧虑,在抚慰消费者消费心理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设计师拉瑟尔.赖特设计的拉丝铝餐具将销售对象瞄准为那些受现代主义美学理想所影响,企图确立“新女主人形象”的家庭主妇,这样的女性常常被描绘为拥有现代物品的消费者,因而获得了不错的销量。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设计通过视觉和物质形态的手段促使人们消费,以此来接受现代性,成为大部分工业社会居民获取身份认同和确立社会地位的主要手段之一。营销、广告和品牌产生了普遍影响,人们对于商品及其视觉形象和展示空间的风格语言也渐渐适应和接受,并不断地通过消费来确立自我与群体的身份认同。

随着全球化市场的不断扩大,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快,地域性和原本性日趋衰退,在这个日渐膨胀的消费社会中,消费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社会定位,一种寻找和建构身份认同的途径。正如周宪所认为的那样:“传统的消耗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行为,在当代消费社会中有所变化,那就是消费越来越趋向于交换价值和象征价值的消费,是一种意义的生产和交往,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消费行为或消费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视觉化的表意实践。”同时,“商品的审美化不但有助于认同建构,而且为商品的延伸和渗透创造了条件”。

因此,设计师发现他们不再处于文化的边缘,而是位于消费文化的中心地带,处于生产与消费的中间。如此说来,设计与权力接触紧密,设计师具有巨大的权力,他掌控着材料及制作的商品产生多种意义。当设计的主要话语和环境一旦建立,强大的政治和经济集团便利用设计来塑造和传达自己的身份认同,以获得权力。关于国家和公司如何利用设计来建立和宣传身份认同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如菲奥纳.麦卡锡将英国的设计看作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和民族主义宣传的方式;约翰.赫斯科特曾阐述过德国设计是怎样帮助德国恢复民族文化的统一和国家认同的;莉萨.提耶森曾指出法国的装饰艺术所创造的消费文化深深影响了法国国家认同的发展方向,等等。这些研究都无疑在告诉我们,设计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消费社会中,由于设计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其具有的特殊意义,使设计成为了权力角逐的关键地带,也使设计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

回到本文开始时的问题上,从设计的角度切入对身份认同概念的研究具有非常特殊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然而,这样的特殊性又表现和隐藏在两者之间复杂的语言结构中。在笔者看来,如何揭示和解码设计语言和行为系统结构中的权力关系,是体现设计批评是否具有力度的关键。

猜你喜欢

现代性身份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浅空间的现代性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创意设计师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