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空飞行的航空气象保障体系与方法

2018-01-27孔祥宇

魅力中国 2017年51期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的低空飞行气象保障方法。通过与国内航空气象服务现状进行对比,总结出我国目前低空空域气象保障的问题,认为在借鉴国外先进航空气象保障方法的基础上,应在地面气象观测设备、数据传输网络、低空气象产品、专业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确保低空空域开放后能够实施有效的航空气象保障。

关键词:低空空域 航空气象保障 观测设备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民航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民航大国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据预计,在未来二十年里,我国民用航空运输量将以平均每年10% 的速度增长,这对民用航空全行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务之急是构建更先进更全面的航空运输系统,从根本上解决航空运输各个环节的服务保障能力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低空空域,通常是指不影响运输航空航线的空域。美国法令规定3000米以下为低空,该标准被世界多个国家认同。目前,许多国家将低空交通与地面交通同等看待。我国将海平面高度6000 米之下称为中低空空域,将真高1000米之下的飞行称作低空飞行。在国际上低空空域的概念也尚未确立,但空域的垂直划分主要基于使用该区段航空器的性能和飞行性质以及所应用的垂直间隔。由于大多数商业运输航空器的巡航高度都在20000 英尺(约6000米)之上,在此之下的高度可用于大多通用航空器飞行所用 [1] 。

目前,我国的低空空域尚未完全开放,只是进行了几个地区的试点。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未对低空空域做出定义。虽然我国已经从法律规章的角度涉及到了空域划分及标准制定,但是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划分的A— G七大类空域相去甚远,通用航空飞行的E类空域,我国根本没有涉及,低空空域开放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的瓶颈[2]。

美国的通用航空飞行如同驾车出行一般自由,这种方便是建立在强大的气象保障体系和密集的观测网之下的,飞行员在航前可以通过商业电台、报纸、电视台的气象频道版面或互联网来获取航班飞行的前期天氣资料,犹如汽车司机在出门前上网查查天气状况再决定是否出行。在飞行的前一天,从飞行服务站、气象数据库的用户检索终端检索系统或互联网上获得第二天航班飞行(包括航站和航路)的天气展望。在航班出发前,准备好详细的航班飞行计划包括飞行航路、飞行高度及备降场等,通过飞行服务站、气象数据库的用户检索终端检索系统或互联网获取一份标准的天气讲解。如果天气讲解的有效时间已过期或者天气发生重大变化,可以重新连接飞行服务站索取一份简要的天气讲解。机组在航路飞行中,可以通过飞行服务站(FSS)、飞行监视站(FW)和气象数据链等方式获得不断更新着的气象资料。在飞行监视站里有最新的气象实况和预报、接近实时的气象雷达和卫星图像,他们能帮助机组掌握天气变化;飞行监视站也是飞行员天气报告的收集和处理中心,可以在任何一台空中管制的发射设备里索取到,但是,为了收集到最新的实时气象资料,飞行机组一般从飞行服务站和飞行监视站索取飞行气象文档。[3]

目前国内通用航空活动气象保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规范化程度低、效率差、管理不到位、通航机场严重缺乏航空气象配套设施设备、专业人员短缺甚至空缺等许多问题,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以满足我国低空空域开放后的航空气象保障要求。

气象探测网络建设

地面气象的主要探测设备包括天气雷达、气象自动站等。以低空开放安全飞行需求为目标,以气象融合探测和预报要求为指导,来研究各类气象探测设备的布局和网络结构并结合天基气象探测设备,设计满足低空开放气象服务的气象探测网络。目前国内通航机场较美国等低空空域开放较早的国家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数量较少、人员不足、资金明显不足、政府不够重视投入过少。

有效的航空气象产品

开发中小尺度气象预报模式。目前,民航气象没有专门的航空气象预报模式,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接收国家气象局T213、MM5、WAFS系统的模式产品。这些模式主要针对中等尺度以上的天气系统,对于影响飞行活动安全的小尺度天气系统并不能有效预报,因此急需建立针对中小尺度的数值预报模式及服务产品研发支持中心,以应对航空气象用户对航空气象产品精细化和多样化的客观要求。[4]

信息传输网络建设

各类气象探测设备分布在广大的低空空域中,其地域的广度决定了必须建立专用的气象信息网络,收集并融合各类气象数据,实时处理各类数据,生成用户需求的各类天气信息。按照“信息汇集、统一管理、资料共享”的原则,以组网方式实时收集各观测站点的数据,并汇总到民航气象数据库中,此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分级的数据站,比如建立区域站、中心站,区域站收集所辖区域的各个观测站数据,并实时上传到中心站,中心站将数据汇总处理后上传民航气象数据库。

专业队伍建设

人员素质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只有较高素质的航空气象人员,才能有可靠的气象产品及良好的航空气象服务。目前民航系统的气象人员多数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但多集中在大中型机场,现有的一些小机场和通航机场根本没有专业气象员甚至没有符合规定的气象台站。可以想象低空空域开放后,将会出现气象人员严重短缺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业务技能训练、执照审核、人员管理等方面建设力度。

2、借鉴国外的服务模式,考虑与地方气象部门合作,在没有条件设置气象台站和配备相应人员的机场,聘请具有民航气象预报执照的地方气象员为民航提供航空气象服务,这种做法已经在个别机场出现,未来也将会是一个解决低空气象保障的途径之一。

3、规范异地航空气象服务,比如目前已经进行的异地制作机场预报,通过指定气象中心或气象台为没有预报能力的中小机场异地制作机场预报,解决了这些机场无法提供有效预报的问题。如果将此做法加以规范,也会是加强低空气象保障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研究气象探测设备的布局,将独立的气象探测信息通过建立气象信息传输网络,建立高素质的气象队伍,制作有效的产品,通过丰富的形式向广大低空飞行用户发布,是保障低空飞行的有利措施,对加快空域开放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石潇竹,我国低空空域结构调整与划设探讨.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0,6.

[2]刘光才,刘美君,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的法律探讨.中国民用航空,2009,4.

[3] John McCarthy.Advanced Aviation Weather Products For Future Air Traffic Flow Management.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Applications Program Boulder, Colorado,20093.

[4]李庆伟,马恒.综合气象保障系统研制.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8,9.

作者简介

孔祥宇,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广东广州,510000,1987,汉族,籍贯新疆乌鲁木齐,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