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8-01-27于书丽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13期
关键词:经营权抵押农村土地

于书丽

引言

农村资金不断外流对于当今现状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应该要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还应该让一定的社会资金也流入到农村,因此应该努力实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而增加对农村信貸投放的力度。但是就普遍情况而言,农村人民难以在金融结构进行长期且较大额度的贷款,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因此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且有必要的。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制度缺失问题

首先,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货款相关的各项制度以及条例都不明晰。其具体表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颁证正处于进行阶段,还尚未完成,并且该权益也还没有得到有效固化,这就使得人们无法对其完全放心;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待改善,服务力度不够,有效且恰当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定价体系还未得到有效的制定和完善。其次,和农村人民有着紧密关联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陷,因此农村人民无法放心的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

(二)法律障碍问题

《土地承包法》中有提到通过家庭承包所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律进行转包、出租以及转让等多种操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只能够经过招标、拍卖或者公开协商等方法来承包相应的农村土地,并且只有通过法律登记后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真正有效。其并未对家庭承包所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能够有效抵押提供相应的法律文件。所以按照如今现有的法规条例而言,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物来贷款还有一定的障碍,只有使目前的障碍都得到有效的解决,该种贷款方式才能够真正获得可靠且全面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保护。

(三)风险防控问题

和其他方式的抵押贷款相较而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所隐含的各项风险都要远远大于其他方式,并且违约的概率和无法按期偿还的风险也要更高。对于各大金融机构来说,一旦农民抵押到期但是难以正常偿还贷款的情况发生,银行按照相关规定和法律条规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后,在短时间内及时找到可靠且恰当的承接方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不用将其及时变现,仅仅凭借经营承包权来收取相应贷款,该方式所存在的风险太高,并且所花费的时间和物力与其的效率成反比,极有可能使资本付出东流。除此之外,站在农民角度来说,一旦贷款到期之后无法及时有效的偿还,就很有可能会使农民丧失自身的生活保障,更甚至使得农民无法继续正常生活,对社会的会带来极大的潜在危害。

二、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的良好对策

(一)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有关政策制度

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以及颁证的工作进行良好落实,使农民承包土地的权能得到充分确保;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划,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程序得到有效确认;激励和帮助农民凭借承包土地的方式来人股,创建良好且有实效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其作为与金融机构进行良好联系和沟通的有效平台,从而避免出现不良问题,保证农民们能够更加顺利且有效的进行贷款。

(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关法律条例

对《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多部法律以及相关的条例法规等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制定,让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具体化和实效化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加强,并且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得到更为充分且可靠的保证和依据,对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来投入到融资持肯定态度。对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相关法律条例进行深入改革和修订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创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补偿机制

创建由政府财政投资的农业巨灾保障基金以及有效的重大灾害保险制度。对于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各项损失,选择由原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政府三者共同承担的方式,以此有效减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风险。相关商业保险企业应该要在现有法规条例允许条件下与该抵押贷款方式有关的各项保险类别,并且对人们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不仅能够有利于农民,还能够使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和损失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和缓解。

结语

就我国当前实际情况而言,想要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提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进行仔细认真的探究和分析已经是现在主要的任务,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并且对当前的各项体系进行完善和确立,我国将会取得重大突破。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营权抵押农村土地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民法典》时代抵押财产转让新规则浅析
俄藏5949-28号乾祐子年贷粮雇畜抵押契考释
动产抵押登记办法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债主“巧”卖被抵押房产被判无效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遥感技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