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皇岛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定位对本地院校生物类专业发展的机遇

2018-01-27杜利强蔡爱军邹亚学徐兴友周印富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秦皇岛校企合作生物

杜利强+蔡爱军+邹亚学+徐兴友+周印富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地处秦皇岛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生物类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量外迁生物企业落户秦皇岛,为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学科建设、校企合作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秦皇岛;生命健康;生物;校企合作

一、秦皇岛市生命健康产业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

为推进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地处该区域的秦皇岛市主动承接京津知识、技术的溢出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及生命健康产业。构建以生命健康产业为特色的国家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成为北戴河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8月,北大未名集团与北戴河新区合作开发北戴河国际健康城,建成后将成为代表中国健康产业最高水平的综合性窗口和名片。当前,我国康养产业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这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秦皇岛在吸引京津高校外迁时,应适当考虑引入高校的专业方向是否适合生命健康产业定位。同时应重视对本地相关院校生命专业的扶持和引导。因此,河北科技師范学院的生物类专业也应该根据本地的发展定位,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当地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助力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事业,服务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拓宽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创就业渠道,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物类专业生源主要来自河北省,本省生源占70%~80%。根据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去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各地市,未来这些学生大部分要在京津冀地区寻找工作。近十多年来,北京成为毕业生最青睐的工作地点。虽然北京、天津就业机会多、薪酬高、个人成长空间大,但是高房价、漫长的通勤距离以及不断上升的生活成本影响着年轻人的就业地域选择。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及控制城区人口密度,秦皇岛围绕生命健康产业的招商,势必能吸引从北京外迁过来的生物企业前来落户,为我校生物类学生带来就业方面的新思路、新机遇。秦皇岛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相关产业基地落户当地,将使其成为毕业生新的就业目的地。

二、秦皇岛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对本地院校生物类专业的影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应积极对北戴河新区已落地和将落地的项目进行调研,结合生物类本科专业的优势,主动走出去,主动求变;对于已落地的康养项目及高端生物企业,要积极与之取得联系,就专业需求、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习实训进行交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择优在相关公司、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和教学实习,扩大院校的影响力。大量生物企业的到来,对生物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学校可以发挥专业师资优势,适当调整科研方向,使之与当地产业相结合;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坚持“产业与专业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新思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走生态健康发展之路的同时,教师个人的科研水平与社会地位将会得到提升,同时获得丰厚的回报,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及人生价值。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合作培养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在企业完成。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职业人。高校可以吸收当地企业高管、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企业人员可以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定期来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使学生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要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实习计划和生产实习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挑战,学校未来将面临与外迁到该地区的类似专业院校的竞争。这就需要学校未雨绸缪,把自身的工作做好,抢先一步占领空白领域。同时,其他院校的迁入,给学校带来了就近学习先进学校管理理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式的机会。办学不能闭门造车,开展有效的院际合作对学校、教师、学生和专业发展十分有利。

注: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冀教高〔2013〕41号);2015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TK201510)。

作者简介:杜利强(1977—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动物生态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秦皇岛校企合作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第12话 完美生物
2019《中华诗词》第16届秦皇岛·金秋笔会在秦皇岛举行
孙婷婷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