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编辑记者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2018-01-27石素珍

魅力中国 2017年51期
关键词:事物笔者工作

石素珍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是媒体人的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相当迅速,人们都生活在海量的信息中。编辑记者如果不能写出更有深度、更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稿件,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就很难有作为。要想出成绩,就必须在业务工作中多思考、多琢磨,不但要具备勤琢磨的素养,还要培养爱琢磨的习惯,掌握巧琢磨的方法,让写作灵感像摩擦起电一样,在琢磨中不断闪现。

思考是一种责任

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凡事都离不开思考,尤其是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报道中,遇到的各类新、老问题不计其数,如果平时不思考,看问题就会简单肤浅、偏听偏信,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不能理性分析问题,客观看待新闻事件,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最终写出的新闻报道毫无新意,很难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新闻产品。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黄远生曾说:记者要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脑筋能想说的就是思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宣传工作也不例外。采写和传播新闻使命的编辑记者,平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多加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总会有用。写稿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如果平时舍不得动脑筋,遇到问题也不作认真而周密的思考,就是一种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增强勤琢磨的素养

新闻记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修养主要包括知识修养、作风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笔者认为,勤琢磨的素养就在其中。因此,提高新闻记者素质和修养也就能够增强勤琢磨的素养。

一、关键是要注意学习。写作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只有头脑中知识和情况积累得丰富,思维的空间才会开阔,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才会多。头脑空空写不出东西,思想僵化也写不出“活物”。所以,编辑记者要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琢磨新问题,积累新经验,才能不断更新思维观念,写出与时俱进的新闻报道。记得有句话“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这是对记者职业的真实写照,说明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不容易的。想不费力气、不下苦工夫就写出有分量的稿子是不可能的。要关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学习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宣传才更到位。也只有这样,真正到政策落地时才有采访思路和新闻敏感,写出的报道也才能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反映问题才会客观公正。

二、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新闻产生于客观实际,社会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记者要广泛接触实际,多把握社会实际情况,了解广大群众的思想动态,多与群众交流,多关心群众的疾苦,做到想群众所想,乐群众所乐。深入采访才能多抓素材、多抓问题,也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最终写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件。

三、要有坚强的意志。编辑记者的工作是艰苦的,常常兼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放松学习,就不能长期坚持勤琢磨,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就会减弱,完成工作任务就很吃力。时间紧、任务重时,就会出现工作不认真,写稿质量差,匆忙应付等现象。因此,要用“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有备无患”、“打有准备的仗”等名言名句来激励自己常常思量,加强修养。

培养爱琢磨的习惯

如果说勤思考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使然,那么让思考变成一种兴趣爱好、一种习惯才是明智的选择。常言道:智从乐出。说明爱岗敬业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新闻人,既然走在新闻路上,采取乐观、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才能减轻责任的负重感,愉快工作,将事半功倍。

爱琢磨有助于发现新闻线索,产生新闻敏感,写作的灵感也由此而来。我们从“胸有成竹”的典故中也可以受到启发,就是平时多观察多思考身边的事物,对采访时看到的、听到的加以思考,把问题和情况了解清楚,心中有数就好动笔。

掌握巧琢磨的方法

新闻工作者除了平时的思考,现时要思考的内容也很多,采访选题要思考,采访内容要思考,对采访到的问题和情况要思考,写作时对标题、主题、素材取舍都要思考,思路会很繁杂。所以,掌握一些巧琢磨的方法很重要,要根据实际,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用足用好,不让琢磨变折磨。

理论上,思考的方法很多:横向思考、纵向思考、换位思考、形象思考、逻辑思考、习惯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等等。

联想法。《竹米,48年收获一次》这篇报道笔者是通过联想完成的。竹米,这种48年才开花结果一次的神秘果实,早就想介绍给大家,2012年8月这种果实熟落,有了报道由头。由于事物本身稀奇,新闻价值有了,可是笔者迟迟不能下笔,因为单说神奇,几句话就介绍完了,只报道有竹米吃这一新闻事实也很单调。怎么办?经过长时间琢磨,后来联想法起了作用,笔者通过联想生态、联想竹子的生长特性、联想吃竹米的味道、联想傈僳族吃竹米的传统习俗、联想人生等等来收集和琢磨素材,最后完成的报道由于标题醒目、角度新颖、感染力强、信息量大,获得了省级以上的相应奖项。

透视法。采访初期寻找新闻线索或深入采访抓取事物的本质时可采用透视法。春节前,笔者带着采访任务到乡下去参加一个活动,到现场才发现由于临近过年大家都忙,来客不多,場面冷清,匆匆忙忙只搞了些形式,没有实质内容,此活动没有任何报道价值。为了避免徒劳往返,笔者离开活动现场,带着新闻眼和新闻耳走入村寨,写出了《跳动着傈僳族传统文化音符的寨子——邦别》的报道。

比较法。新闻工作中,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构思完成的稿子特别多。笔者也时常使用。报道什么?怎样报道才有新意?寻找与过去的不同点,找到新闻亮点。

逆向法。如由于笔者反应迟钝,错失了一组很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图片。应该报道出来,可当笔者回过神来,眼前的画面已经稍纵即逝。如果当时按下快门赶快抓拍该多好,醒目的图片,配上醒目的标题,报道效果一定很好,多可惜,现在想起来还在后悔。这就是沉浸在“美”的惯性思维,无法快速逆向“丑”的思维的原因。如果平时在舆论监督方面多琢磨,就不会错失良机。

上下结合法。采用比较法,如把上面的国家惠民政策和下面的政策落实后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琢磨出的灵感。

设问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闻工作中,结合实际,要多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多设想“假如……”、“如果……”。联系政策法规和实际生活可以设问很多。比如,为什么农民出外打工的越来越多?是土地流失严重吗?打工收入怎么样?如此类推,随着逻辑,一个问题可以创造性地琢磨出多个问题。

总之,要想擦出灵感的火花,写出好稿,必须紧紧围绕发挥民文报纸应有的作用进行琢磨,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宣传法律法规、科技文化,展现本民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巨大变化和崭新的精神风貌,挖掘保护和弘扬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千万不能空想、瞎想、胡想、乱想,决不能为了求“新”求“奇”把问题想歪了,以免造成新闻报道的失真、失实。endprint

猜你喜欢

事物笔者工作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不工作,爽飞了?
单独中的洞见
选工作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