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底蕴与理论气质

2018-01-27刘德林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特色思想

刘德林,王 栋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思想和智慧之源,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他自身安身立命之本,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他自身发展进步之源。习近平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

(一)以人为本的重民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紧密吻合。重民思想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重民思想的体现。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服于天时”;周朝时期有“怀保小民”、“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更看重民众的力量和地位,于是提出了“立君为民、民为贵”的思想,奠定了此后中国文化重民思想的传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更是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直接指出君主与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中国古代不仅在思想上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具体的政治统治上推行一系列“惠民”、“安民”、“利民”、“保民”的措施和手段,使人民安居乐业。如“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不违农时”、“轻徭薄赋”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毛泽东对于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又进一步说: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是可以创造的。对于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给予莫大的认可和尊重。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于改革开放的成就居功至伟,但是他却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任何事业的基础。习近平曾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尊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地位;重视“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关系;坚持“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对人民主体观的继承,“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民本的继承和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二)兼爱非攻的和平思想

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珍视和平的民族。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说尽管中国古代战争频仍,但进入历史时代之后,逐渐成为和平化的世界帝国。中国汉字代表战争的“武”字,也是“止”与“戈”组成,意味着“止戈为武”,为了表示反对战争、反对杀戮,故意把“戈”的“刀”去掉,意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世界知名的《孙子兵法》,对于战争谋略和战术可谓登峰造极,但是对于战争却是持反对的观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又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因此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战争,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解决问题。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修养,正如孙中山所说“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这种特别好的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4]。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西方列强的铁蹄下苟且求生,受尽屈辱;近百年救亡图存的战争苦难,让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中国人民深知战争造成的破坏和伤害,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奉行不称霸、不结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理念,不搞强权政治,不对外输出中国模式。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并向世界承诺,中国的发展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产生威胁,也不挑战和追求世界霸权的地位。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担忧,也粉碎“中国威胁论”的阴谋。同时向世界表明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向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庄严地宣示中国的发展是值得信赖和信任的,中国的发展是和平与合作的,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有贡献和有促进的。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合作关系,扩大与世界各国的深度交流与交融,推进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同时按照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方针,坚持亲诚惠容理念,不断深化和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构筑安全稳定和谐的周边外交环境。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夯实与发展中国家团结交流合作的基础。中国的发展不仅惠及中国人民的幸福,而且也惠及人类进步事业。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是紧密相通的,“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世界好,中国才会好。”[5]中国积极倡导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郑重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尤其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人与自然“和谐”、“平衡”观念为基调。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如孔子的后人子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同时,子思还提出了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致中和”—即“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还有荀子的“天行有常”—“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以及《周易》中有天人谐调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条。道家学派更是对自然倍为推崇,强调“道法自然”,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合一关系发挥到极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家更是对一花一草、一鸟一虫都视为生命,“不得杀生”成为佛门戒律。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刻内化在古人的观念中,体现了行为举止之间,如反对“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百姓有余材也。”,“龟鱼鳖鳅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取得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对资源、能源的过分依赖,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十八大以来,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政治层面,习近平曾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凸显了党在新时代对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视。尊重自然的规律,人类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起源于自然、依赖自然;另一方面,自然也是人类的无机身体,自然为了人类而生存。“自然界,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却是人的无机的身体。”[7]坚持绿色发展,健康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根本性革命,摈弃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加强环境整治,开展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的工作,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都加强规范治理,确保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和投入强度,对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修复,对于草原植被的保护和治理,以及耕地与林地的保护加大了投入的力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思想。

二、保持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风貌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和智慧结晶,就是中国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将红色文化称为“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8]。他深刻地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9]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成为激励和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继续前进的动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资源。

(一)艰苦奋斗的精神

鸦片战争以后,开启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苟延残喘,朝不保夕。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是中国的封建反动势力还比较强大,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疯狂的镇压;而且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缺乏领导中国革命的具体经验,共产国际的指导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给早期的中国革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是中国工人凭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硬是在枪林弹雨中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此以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尽管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但是中国革命的艰苦形势并没有立刻改观,由于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都是偏远的山区和农村,缺衣少穿、无枪无炮、反动势力的屠杀和围剿,都是常有的事,最为艰苦的就是红军的战略转移——长征。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自力更生的智慧,中国共产党顽强地渡过了一次次危机和封锁,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仍说“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0]邓小平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11]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是深切缅怀的,多年来习近平同志先后到南湖、井冈山、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沂蒙等地瞻仰革命圣地、凭吊革命先烈、感受革命精神,告诫全党要“永远保持奋斗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早在2005年时习近平就指出:“‘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12]习近平言之恳切地告诫全党全国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毫无阻拦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同时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继续奋斗”。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国革命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展的,是踏着革命同志的尸体前进的,是背着家破人亡的伤痛前行的。革命的最终胜利就是广大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热烈期望。毛泽东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相信中国革命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道路,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正是凭着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走过了艰苦岁月和承受了严刑拷打。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具体国情,溯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上正本清源,实践上实事求是。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信心满满,对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踌躇满志,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怀信心和希望。十九大报告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三)坚定的群众路线

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支持是分不开的。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人民群众是党的衣食父母,是党的力量之源。毛泽东曾说过:“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3]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人民群众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与实践性。邓小平在1956年八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他对群众路线作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他说:“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14]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革命工作顺利开展。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国活动之中。尊重人民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伟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利益是党执政兴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习近平告诫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弘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风格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创新。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三个方面汲取了营养。

(一)民族精神

毛泽东曾明确使用过民族精神这一术语。1939年10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其侵略目的,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毛泽东还多次提出要以民族精神教育后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也讲过,要发展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说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树立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奋勇前进。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广大党员及群众以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精神奔赴国难,舍己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党员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克时艰,舍小家为大家;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广大党员和群众齐心协力群策群力,爱国如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思想主线。坚持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自觉坚持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决不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都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改革开放

邓小平曾说过: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基点。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历经曲折坎坷,走过一些弯路,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才拨乱反正,走上光明道路,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幕,开启了新的征程,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军队等领域摸索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理政的方略和经验。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5]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并且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向世界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封闭,只会越开越大。但是中国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底线和原则。对外将以“一带一路”为枢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大格局大智慧的开放理念,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面全领域的开放格局。在产业对接、贸易合作、市场准入、政策管理等方面做到便利化、高效化和制度化。对内将以“雄安新区”为契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和智慧,打造一个绿色智慧新城。引入国际力量,参考国际案例,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新区管理规划,都不是闭门造车和坐井观天,都是一次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良好机会,把建设“雄安新区”打造为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三)不断进取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断前进从不安于现状的。中共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斗争,赶走帝国主义,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家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生活指数明显提升,中国人民终于富起来了。经过不断努力,国家硬实力也在明显进步,高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都有实质性进步,中国多次世界维和与海湾护航,以及海外撤侨活动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强起来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由“两个文明一起抓”向“四位一体”、“五位一体”转变,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的脚步,由“以经济为中心”向“四个全面”转变,也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行的轨迹。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前进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也是不断发展的。从个人梦到中国梦再到世界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伦理思想不断升华。

四、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气质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的伟大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保持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源头活水;又保证理论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本质,有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及世界性的视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中华民族前进政策中的里程碑。

(一)继承性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恩格斯曾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16]。

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本身的规律性认识和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面科学的旗帜,也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实践性,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相转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先进性体现。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先进性,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先进性本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发展的进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创造性提出了当前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17]

(二)实践性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对社会实践观的继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重视实践一直是党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牺牲,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品德。十九大报告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提出要“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坚持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推创新的实践思路。“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告别了物质匮乏的阶段,转向环境依赖、生态依赖的阶段。基于这个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和趋势,是人民所向、众望所归。

(三)创新性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条前所未有的路,也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终于在1978年找到一条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经过改革开放,承认和确立市场经济地位,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创立“一国两制”,顺利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为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力受到尊重和保障,促进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和谐与共同发展。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提出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在反腐倡廉、管党治党治军、扶贫开发、生态治理、经济转型等方面采取一些创新型的举措,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和“雄安新区”战略为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两个方面着手,推进国家创新型经济建设。

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前进中创立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新的格局和新的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高度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征程提供了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性、全局性、历史性,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升华了党的使命和理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1]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2]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0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4]郭汉民.孙中山和平理念与和平思想追求[J].和平文化研究文选,2010,(12).

[5]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N].人民日报,2014-06-06(01).

[6]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8][9]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1516.

[1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9.

[11]邓小平论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4.

[12]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01).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17]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着力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4-06-07(01).

猜你喜欢

特色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