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惠民”杂谈

2018-01-27万文星南京江北新区文化馆2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9期
关键词:惠民大众文化群众

万文星 (南京江北新区文化馆 210000)

“文化惠民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的民生工程。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文化惠民的提法、做法迅速成为社会的共识,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要求,但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对文化惠民的解读仍存在偏差。

此惠非彼惠。文化惠民的“惠”可以解释为“惠及”或“让百姓受惠”,应区别于“恩惠”。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早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了“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 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和保障基本文化权益具体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开展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是工作职责。而直至今日,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仍在扮演文化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群众提出文化需求,理所当然地认为群众是来单位找人办事情的,事情办成了就是帮忙、扶持。久而久之,在群众的意识里也形成了一种变味的异行观念,把保障自己基本文化权益、正常享受的文化惠民服务理解成是恩惠、福利。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只有正确理解惠民的内涵,真正服务于群众,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文化惠民;群众只有真正的享受到文化建设成果,才会乐于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需求为导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新时期,我国文化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新面貌,80后、90后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手机控、微信控、微博控、电商购物等现代化生活方式趋于普及,传统的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现代化文化需求。在民生文化大环境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是当下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工作重心下移,由以往“我提供什么,你们就接受什么”转变成“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全面了解、分析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如:接受文化信息的方式;“碎片化”时间安排习惯;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文化需求差异,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场所等,广泛开展社会大众文化需求调查,缩短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差距,从说教式的文化灌输转变为感染式、服务式的对话,是文化惠民应有的态度。

引导流行文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培育、发展优秀、科学、民族的大众文化,用健康的文艺作品和生动的文化活动熏陶群众,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渐增长。一定周期、一定区域内人群中广泛传播的流行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时装配饰、消费文化、流行品味、都市文化、休闲娱乐等诸多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社会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文化建设的内容,增强了社会文化的活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流行文化中存在的西方文化霸权、娱乐化、物质欲等负面元素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弊端。按照十九大精神指引,保持前瞻性思维,将流行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引导流行文化健康发展,将“去三俗”、“树三讲”的优秀文化转化为精神力量刻不容缓。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就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着力服务百姓,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猜你喜欢

惠民大众文化群众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多让群众咧嘴笑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惠民生
浅析“大众文化”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