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野下《小猫的花园》之英译浅析

2018-01-27闵菊辉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8年20期
关键词:译文小猫原文

⊙闵菊辉[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一、引言

奥利弗·黑尔福德(OliverHerford, 1863—1935)生于英国北部谢菲尔德市,后移民美国,是美国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文学思潮,如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盛行的时代,黑尔福德独树一帜,在波斯诗人奥玛·海亚姆所创四行诗《鲁拜集》的影响下,以动物为题创作了大量儿童诗歌,包括诗集《波斯猫的鲁拜集》(The Rubaiyat of a Persian Kitten)、诗集《小猫的花园》(A Kitten’s Garden of Verses)等。其作品主要针对儿童阅读群体,因此语言朴实简洁,如《地理简本》(The Simple Jography)、《给孩子的自然入门史》(A Child’s Primer of Natural History)、《花园悄悄话》(Overheard in a Garden)等。①黑氏绕开各种文学思潮另辟蹊径,通过动物世界为孩子打开一扇窗,唤醒孩子对动物的情感共鸣,在文学世界为孩子开辟一片天地。目前,国内并没有出现对其人其作品的相关研究,也没有相关汉译本的问世。本文以诗集《小猫的花园》为对象,以接受美学为依据,试译诗集中《冬夏》和《小猫的幻想》并对其做一定的理据分析,力图译文在内容上求真、形式上求美,希望这点尝试在儿童诗歌翻译领域抛砖引玉。

二、《小猫的花园》

诗集《小猫的花园》1911年在纽约出版发行,全书共25首诗,详细记录了猫的生活全貌,如身体特征、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整本诗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将客观的动物写照与主观的感情色彩和心理因素结合,寄情于猫,唤起孩子对猫的怜爱,既有“格物”,即对猫细致入微的观察;又做到了“物格”,即让猫反过来影响和打动读者。以《影中猫》(The Shadow Kitten)为例,诗中对猫影的描绘可谓出神入化:小猫觉得影子很好笑,自己一身毛茸茸圆滚滚,而影子却干瘪不长膘,开口叫的时候影子不出声,抬腿跳的时候影子没动静,影子一会大一会小,太阳一照还拖得老长老长。全诗短短八行将猫与影之形貌、声音、动作、大小的对比跃然纸上,具体入微地刻画了影子的典型特征,激发孩子对影子的思考和好奇,引发孩子对猫的纯真感情。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②,包括词汇、韵步、诗节、韵律等选择。词汇方面,《小猫的花园》采用了轻松活泼贴近生活的口语词汇而非严肃凝重的书面词汇,切合孩子的认知。韵步方面,除了以上《影中猫》是七韵步之外,其余多为三韵步和四韵步。就诗节而言,主要以四行诗节为主,25首诗中有22首为四行诗节。四行诗节是英语诗歌中最普通的诗节形式,大量用于警句、歌谣、赞美诗。③韵律方面,诗集中四行诗节的押韵格式有三种,16首aabb式,5首abab式,1首abcb式,这些韵式体现了诗歌本身的审美特征。内容方面,该诗集呈现了猫的真实状况,有利于孩子在求知的过程中求真知;在语言、韵步、诗节和押韵的选择方面,通过轻松活泼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美的信号;在内容的真实性和形式的审美性两者共同作用下,影响孩子对猫的感情。诗集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特征,考虑到了孩子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和审美习惯,这正是接受美学的主要内涵。

三、接受美学及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德国发起的文艺美学思潮,以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依塞尔(Wolfgang Iser)为其代表人物,以接受和反应构成两大理论核心。与传统的新批评文学理论孤立重视作品和文本相比,接受美学强调文艺接受活动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反应,通过读者动态的眼光挖掘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④

在具体方法上,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的阅读三层次:第一层次美感直觉的阅读(aesthetically perceptual reading),第二层次反省诠释的阅读(retrospectively interpretive reading),第三层次历史阅读(historical reading)。⑤美感直觉的阅读强调从感官获取第一印象,是一种浅显的表面印象,只有经过大脑反思和诠释,才能上升到第二层次。之后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拓展,全面了解作家其人其作品其风格,即历史阅读。历史阅读与“知人论世”有相通之处,通过考证作者生平、背景和思想,考查其相关评论,多维度了解作者和作品。在接受美学发展的过程中,依塞尔提出了“潜在的影响”(potential effect)这一核心概念,强调作品的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好的作品要能让读者产生言外的联想和感发,挖掘文字背后的生命力,达到物格的效果。本文将依据这一概念对译文进行分析。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是一特殊的读者,译文需考虑对象读者的接受和反应,内容贴近原文,形式追求审美,内容求真以稳固原文内容的根基,形式求美以增添译文的神韵,反映诗歌的本质特征。

在《小猫的花园》译文中,求真基于黑氏原文对猫的客观性描绘,重内容的真实性,体现诗歌的信息功能。而诗歌翻译如果只译出了原文的信息,仍是一种劣质的翻译,可见译文的求真只是诗歌翻译的基本要求,好比建筑的地基。求美基于诗歌的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文学特征,重审美性,体现诗歌的诗学功能,是从审美的角度对内容的提炼,好比建筑的装饰。如果只注重求真,译文则生涩干瘪,缺乏文学气息,“译之无文则行之不远”⑥;如果也注重求美,则可让原文脱胎换骨,给予原作第二次生命。诗歌翻译兼顾求真与求美才能做到“文质彬彬”,最大近似地接近原作的信息功能和诗学功能。本文主要选取《小猫的花园》中的第1首Winter and Summer(《冬夏》)和第21首A Kitten’s Fancy(《小猫的幻想》),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尝试翻译原文并对译文做简要分析,希冀这一点尝试为儿童诗歌翻译添砖加瓦。

四、诗集英译及美学分析

《冬夏》与《小猫的幻想》除了内容的区别,形式也有差异。就译文而言,除了内容上要尽量贴近原文真实的面貌,形式上也要体现译文自身的语言美,接近汉语儿歌的音节美,充分考虑中国孩子的接受能力。

(一)《冬夏》译文之求真与求美

《冬夏》描绘了猫冬天和夏天的生活场景,通过两种场景对比,向孩子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猫毛茸茸的身体特征和冬夏不同的生活处境。全诗共三个诗节,每个诗节四行,每行四韵步,押韵aabb格式。词汇口语化,单音节为主,兼有双音节;表现手法使用了设问和比喻。原文和译文如下:

Winter and Summer

In Winter when the air is chill,

And winds are blowing loud and shrill,

All snug and warm I sit and purr,

Wrapped in my overcoat of fur.

In Summer quite the other way,

I find it very hot all day,

But Human People do not care,

For they have nice thin clothes to wear.

And does it not seem hard to you,

When all the world is like a stew,

And I am much too warm to purr,

I have to wear my Winter fur?

冬夏

冬天的空气透着寒意

狂风拼命撕扯着嗓子

我舒舒服服蜷着身子

裹着我的皮毛大衣

夏天不是我的天地

闷热整天持续不停息

人类却不把这放在眼里

他们穿着舒适的薄衣

难道你没有煎熬在心底

世界像个火炉子

烤得我呜呜没力气

我还得穿上冬天的皮衣

原文通过冬夏的环境对比,突显了猫身披茸毛的特征,让孩子明白茸毛于猫的利弊:寒风凛冽的冬天茸毛可以保暖,烈日炎炎的夏天,茸毛不利于散热。译文尽量照字面直译其内容,忠实原文,以真取信,把猫的镜头真实地呈现给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信息。其中有些句子采用了意译,给直白的诗句注入一点文学气息,在诗句信息功能的基础上附上一点诗学功能,再现诗的美感。如第二句“And winds are blowing loud and shrill”也可以直白地译为“狂风刺耳呼啸不止”,该译文就只有信息的真实性,而“狂风拼命撕扯着嗓子”中的拟人手法在不丢失信息的同时帮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揣摩文字背后的一番情意,给予原文更多的生命力。诗句“In Summer quite the other way”如果只重内容也可译为“夏天截然是另一回事”,接近原文的白描手法,没有辞藻和修辞的渲染;而“夏天不是我的天地”顿时使猫在冬天的优越感再现笔端,让小读者明白猫的引以为自豪,给人一种言外的感发,从接受美学的观点而言,即译文的潜在效果。

在文学手段和形式方面,译文根据译语文化做了适当的调整,最明显的是比喻和押韵的处理。原文中的明喻“all the world is like a stew”中“stew”指“沸腾的锅”,形象地描绘了夏天的闷热,而汉语通常说“跟火炉一样热”,译文“世界像个火炉子”的归化处理力求在译语文化中寻找到适合的土壤,延续原文的生命。相比之下,韵律调整的力度大,原文每节诗是二元韵式,整首诗换了六次韵,而译文尽量采用了一元韵式。押韵是通过声音实现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中西方有不同的押韵形式,英语受语言的限制适用于间行押韵,很难一韵到底,汉语由于本身的优势,通篇都可以同韵⑦,可以说英语通常采取多元韵式获取美感,汉语既可以多元韵式也可以一元韵式。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之间动态连续的过程⑧,那么译文也应是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动态连续,读者也是该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小猫的花园》主要以孩子为读者对象,作为译文读者的中国孩子对一元韵式的儿歌耳濡目染,如众所周知的“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译文一韵到底更符合孩子的认知和接受规律,符合汉语诗歌的音乐美,此音乐美有助于启迪读者对诗歌的感发。

(二)《小猫的幻想》译文之求真与求美

《小猫的幻想》是英语中的歌谣体(ballad):由四行诗构成,押韵格式通常为abab, 第一、第三行为四韵步诗行;第二、第四行诗为三韵步诗行 。⑨以下分别为原文及译文:

A Kitten’s Fancy

A Kitten mews outside the door,

The Cat-bird in the Tree,

The Sea-mew mews upon the shore,

The Catfish in the sea.

The Emu with his feathers queer

Is mewing in the Zoo.

Why is it that I never hear

A Pussy-willow mew?

小猫的幻想

小猫喵喵在门外

猫鸟喵喵在林间

海鸥声声岸边传

鲶鱼喵喵水里窜

鸸鹋周身羽毛怪

喵喵响彻动物园

为何偏偏没听见

银柳喵喵风中喊

从意义上来看,原文第二第四诗行和第六第八诗行为了与歌谣体的韵步保持一致,省略了动词mew。标题中虽然使用了“幻想”(fancy)一词,但仍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刻画了猫和其他几类动植物在外貌或声音方面的相似性。猫鸟因其声音和猫相似而得名;海鸥的拟声词也是mew;鲶鱼也称猫鱼,有着猫一样的胡须;鸸鹋和猫均周身是毛;银柳也叫猫柳,其枝上长出的小毛球像猫的模样,风一吹,就能听到喵喵的声音。这首诗就像一部迷你百科全书,给孩子展示了活生生的动植物世界。诗中的关键词汇cat-bird、sea-mew、catfish, 以及pussy-willow在构词上也体现出与猫的联系,体现在以mew为主线的声音所产生的空间穿越感,呈现出远近高低总相同的画面,近处的门外、远处的林间和动物园、高处的空中、低处的水面,到处传来同样的声音,俨然一个猫的世界。

译文尽量遵循孩子对猫的认知接受习惯,如果说《冬夏》侧重猫的视觉印象,《小猫的幻想》则突出了猫的听觉印象;一提到猫,孩子总会自然而然地发出“喵喵”的声音。整篇译文在内容上尽量再现原文的空间感,最大限度地重复关键的拟声词,只有第三行稍加变动,采用了虚译“声声”。语言形式上保持了原文的语法结构,地点状语后置,而摒弃了汉语状语前置的习惯,如第一句将其译为“小猫喵喵在门外”而非“小猫在门外喵喵叫”;同时译文形式注重韵律、韵步和拟人手法三个方面的审美。原文的歌谣体每一诗节是abab二元韵式,而汉语儿歌多用一元韵式。原文三韵步和四韵步间隔,译文以三韵步为主,选取七言“二二三”的节奏形式,这也充分考虑了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译文末句的拟人“银柳喵喵风中喊”可以达到传情的效果,给原文增添由感而发的生命力,唤起孩子对猫的喜爱,使译文产生潜在的影响。

本文选译的两首诗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猫的体貌特征,满足了孩子求真的好奇心。在文学形式方面,也遵循了儿童诗歌在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审美要求,体现了孩子内心对美的接受规律。译文依据接受美学的思想,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在内容求真的同时,在形式上强化艺术美,增强译文的言外感发,给予原文新的生命,以对孩子产生潜在的影响。

五、结语

“诗主要是感发,不是说明 ”⑩。这种感发就是诗的潜在影响,是诗的生命。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处于不同的审美文化背景,这种感发的力量在诗集翻译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审美形式的调整来传递,在内容上也会有相应地变化。接受美学强调文艺接受活动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作为特殊读者的译者也可以对原文形式灵活调节,以满足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正如姚斯本人认为:“阅读和欣赏并非对作品原始存在状况的追复和重建。”[11]从这种意义而言,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这就涉及一定程度上对原文内容和形式的偏离。从读者的接受角度而言,译文在内容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偏离,这种偏离不能太远,如“狂风拼命撕扯着嗓子”意思贴近原文只是添加了拟人手法。形式审美从孩子角度而言应当选取他们易于接受的译语文化的审美形式,偏离源语的形式美而靠近译语的形式美,但其偏离不能天马行空任意发挥,必须“戴着镣铐跳舞”,以内容的真实性为依据。唯其如此,译文的求美才能赋予原文新兴的生命,求真与求美才能共同传递原文感发的力量,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相得益彰。

①https://en.wikipedia.org/wiki/Oliver_Herford.

②⑦辜正坤:《论中西语文差异如何对应中西文化与中西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差异》,《译苑新谭》 2015年第7期。

③⑨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第59页。

④[11]章国锋:《文学批评的新范式——接受美学》,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0页,第20页。

⑤⑩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页,第16页。

⑥郝景春:《“传神达意”翻译理论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⑧伍小君:《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译文小猫原文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小猫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