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明威笔下由一战催生的现代整容术

2018-01-27

北广人物 2018年4期
关键词:印度人整容老兵

如今整容变得普及,尤其是天性爱美的女性,为了变漂亮,获得美貌这一“竞争资本”,不惜在自己脸上动刀。但要说起来,在历史上最早选择做整容手术的人,其实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正常一些,方便找工作。

空前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外催生了现代整容手术。战争中无处不在的“绞肉机”“屠宰场”“地狱”,收割了1000多万士兵的生命,也留下了数百万的伤兵,以及大量的“破相”队伍——充斥着近身肉搏的战壕战让士兵的头颈部更容易受伤,新出现的飞机也让飞行员常遭受前所未见的严重面部损伤。

这些伤痕往往是触目惊心,却无法用衣服或手套来遮盖。战争结束后,这些老兵就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面相过于恐怖,他们根本找不到一份正常的工作,更不容易找到女朋友。整容手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当时的整容技术非常粗糙,无非就是皮肤移植,其灵感来自古印度。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整容手术,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医生通过切取患者前额的皮肤,修复甚至重建鼻子。根据梵文典籍记载,古印度人将割鼻子作为惩罚罪犯(如通奸、偷盗)的常用手段。

后来,印度人的整容技术传给了阿拉伯人,再传播到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医生加斯帕雷·塔利亚科齐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改良。印度人的造鼻术虽然补上了鼻子,但额头上留块疤也不好看,所以塔利亚科齐选择从患者手臂上取皮肤。

具体操作是,先把患者的手臂固定在患者的头上,再从患者上臂内侧取一块皮肤,并不切断,一端仍连在手臂上,另一端则缝在鼻子上,保持这个姿势数月,待这条组织在鼻子上长牢,再将其与胳膊分离。最后将上臂的伤口缝起来,再把新鼻子修成一定形状。

这个办法现在看来很粗糙,但在当时已是极大的进步了。那时的外科手术,可是没有任何消毒和抗排异手段的。更何况,那时的欧洲,梅毒盛行,人们对整容的需求相当迫切——患上梅毒,除了全身长杨梅疮,还会导致面部变形,最典型的就是马鞍鼻,十分难看,不能见人。

到了一战期间,患者变成了破相的士兵,整容手术还是大致沿用塔利亚科齐的办法。1915年,一名英国医生为一个在日德兰海战中被严重毁容的士兵进行手术,便是从肩膀切下一块皮肤,移植到血肉模糊的脸上。

那时的整容手术,留下疤痕是无法避免的。但对于那些饱受摧残的老兵而言,已是难得的安慰了。毕竟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海明威在他的巴黎回忆录《流动的飨宴》中,就提到了他在丁香园咖啡馆经常碰到的那些戴着假眼球,脸部经过了整容的一战老兵。他写道:“他们脸上的皮肤锃亮,就像被压平了的滑雪道。我们对这些老主顾的敬重,胜过对那些大文豪或者教授们的敬重。”

猜你喜欢

印度人整容老兵
本期导读
整容之前先“整心”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整容之前先“整心”
经验
老兵
以“微更新”实现城市治理的“微整容”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
那些年悄悄整容的“二次元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