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2018-01-26王接新

卷宗 2018年36期
关键词:抽象思维想象力新课程

摘 要: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推广,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不仅是我国教育面向世界和未来的需要,也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和高考发展形势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设疑启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使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思维能力;抽象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教学的功能已开始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逐渐向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上转变,而这种能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单一能力,而是多种单一能力的有机结合”。①北京师范大学马卫东先生曾依据中学历史学科特点,把历史教学培养能力的结构分成“基础、提高、深化”三个层次,而这三个层次当中,后两个层次主要指的是就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应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本文试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一管之见,恳请指正。

1 关于“历史思维能力”内涵的理论界定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的过程。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关于历史思维能力,其概念较早提出是在国外,例如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标准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的因果的分析能力,解释历史的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它有五个方面的标准: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历史的领悟,历史的分析阐释,历史的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作出决定。而在我国,至今给历史思维能力所下的定义比较完整全面、科学的应数白月桥,他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科中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提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能力。简言之,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一般思维活动的能力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能力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提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的能力,它散见于历史学科各种能力之中,如对历史材料的搜集应用能力、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对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等等。

心理学上把思维方式一般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三种,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形象思维是指“通过既定材料来联想、想象和进行一定心理活动还原历史世界”。②抽象思维包括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前者“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反映历史稳定的一面”,③后者“以发展变化为前提,反映历史的发展性。”④创造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基础上的一种潜在思维能力的爆发”。⑤它又可分为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等。

2 开发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主要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则是科技人才培养的竞争。教育在这场竞争中无疑具有关键作用,要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今天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他们应具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的高尚品质,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强健的身体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中学基础教育中学科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也与其他学科一道共同承担着培养这种新时代所需人才的任务,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2)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大势所趋,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⑥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学会学习和正确的价值观”。⑦而历史学科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去认识、掌握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实现这一目的犹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也才能做到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动,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

3)是高考发展形势的需要。从我国近来年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来看,明显地呈现出由“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变的特点,试题越来越强调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的能力,渗透着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这完全符合《纲要》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⑨的精神。因此,我们在平时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3 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3.1 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历史基础理论知识应是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载体和支撑。当然,仅仅了解和记住零散的历史知識也不能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将历史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才能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严密而系统的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要科学地处理教材,注意历史前后的纵横联系,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比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内容时,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战争发生前夕(19世纪晚期)中国社会走向衰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此时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不断上升的表现及原因。通过对比,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战争结果的必然性和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这场战争失败的教训和对后人的启迪也就不言而喻。这样,学生的认识水平便自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思维能力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也就得到了提升。

3.2 注意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重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激发,培养思维能力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年学生都有力求信念体系一贯性或一致性的强烈欲望,当他们发现其意见或信念与事实不相符合时,则会产生认知的不和谐和疑惑,并常采取一定行动来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平衡感。中学生正处于思维逐渐成熟的时期,对未知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满足于别人对事物认识的现成答案,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中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利用他们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以拓展其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比如上海市一中学生在学过唐朝“贞观之治”的知识以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写成了一篇文章《隋亡唐兴看人才》,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除课本上讲的隋炀帝的暴政外,其心胸狭窄、不容贤才应是導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该生正是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而出现“贞观之治”的想象中得出这一可贵而创新的结论的。

3.3 注意巧妙地设疑启智,重视对历史现象本质与规律的提示和总结,培养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疑启智应是很关键的一环。“巧妙”指的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并具有循序渐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教师巧妙设疑后,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疑问”,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层层深入地“解惑”,最终达到“柳暗花明”。同时教师还应适时地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和总结历史现象的规律性。比如在高三复习“工业革命”时,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组: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条件有哪些?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其西方国家与英国相比,没有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限制因素有哪些?2)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你能理解并分析出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吗?3)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你能结合中外史实进行说明吗?结合后两次科技革命,你认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复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而掌握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这种灵活、变通的历史思维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生生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传授给他,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开发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种方法之外,还应有许多途径可寻,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加强课堂师生的互动,等等。总之,只要教师能遵循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就能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注释

①彭景华、高鹏飞主编《中学历史教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第22页。

②③④⑤张沛英《试论幼师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全国当代历史教学探索》第242页。

⑥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第152页。

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页。

⑧《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9页。

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页。

作者简介

王接新(1972-),男,安徽省岳西县人,中学一级教师,现在安徽省岳西县安庆大别山科技学校工作,安徽师范大学04级历史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抽象思维想象力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由“抽象”变“具体”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