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系统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2018-01-26彭云烽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稳定性

彭云烽

【摘要】 目的:观察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系统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接收的114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为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按照下颌骨骨折手术所用材料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A组与B组,A组57例,给予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B组57例,给予微型钛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术后3个月AF-BF距与AXB角明显优于术前及B组术后3个月的恢复情况,A组患者优良率(96.5%)明显优于对照组(84.2%),A组有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少于B组的1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给予下颌骨骨折患者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部位愈合,从而提高下颌骨稳定性,手术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 微型钛内固定系统; 下颌骨骨折; 稳定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040-03

下颌骨骨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车祸、打击斗殴中暴力直接作用于患者口腔颜面部位,由于下颌骨属于人体表面最大的单个骨骼,且在整体面部骨质结构中占1/3以上,因此当个体颜面遭到暴力打击后,下颌骨骨折发生率较高[1-2]。下颌骨骨折患者多表现为颜面青紫,皮下形成血肿,下颌骨完整性遭到破坏,下颌骨周围组织神经损伤,个体吞咽动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且涎液分泌增多。目前手术固定复位是促进患者颜面容貌恢复及牙齿咬合功能恢复的主要方式[3]。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114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和微型钛内固定系统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接收的114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颜面青紫,皮下形成血肿,下颌骨完整性遭到破坏,牙齿咬合错乱,下颌骨周围组织神经损伤,个体吞咽、张口动作受限,涎液分泌增多,部分患者呼吸功能受限[4-5]。排除标准:(1)患有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2)患有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等营养不良性疾病患者;(3)患有精神疾病患者[6]。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7例。A组:男37例,女20例;年龄18~56岁,平均(38.6±2.3)岁;骨折类型:30例开放性骨折,27例闭合性骨折;骨折部位:18例正中联合区骨折,19例颏部骨折,20例下颌角骨折。B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19~54岁,平均(37.5±2.1)岁;骨折类型:29例开放性骨折,28例闭合性骨折;骨折部位:19例正中联合区骨折,18例颏部骨折,20例下颌角骨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给予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在患者口腔内侧作切口,而后在附着龈5 mm以上部位切开粘骨膜充分暴露患者骨折断端,清除碎骨、血块,于手法复位后,根据下颌骨骨折线长度选择适当长度的生物可吸收性微型骨接板,在骨连接板两侧钻孔并用锣钉进行固定。

1.2.2 B组 给予微型钛内固定系统治疗,在手术过程中医师根据患者下颌骨骨折线长度,选择适当长度的钛板,将钛板固定在患者骨折断端下缘,在钛板两端钻孔并用钛钉固定。

1.3 观察指标

(1)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均进行头颅侧位X线检查及CT检查,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F-BF距与AXB角变化情况。AF-BF距与AXB角变化情况可充分反映下颌骨骨折稳定性,其中AF-BF距正常值(4.8±0.4)mm,AXB角正常值(4.8±0.8)°[7-8]。(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下颌骨恢复情况,本次试验参考文献[9]《中国医学会下颌骨骨折诊疗标准》,优良=优秀+良好,见表1。(3)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局部感染、咬合异常、牙根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F-BF距与AXB角变化情况比较

A组患者术后3个月AF-BF距与AXB角明显优于术前及B组术后3个月的恢复情况,更接近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1年恢复情况比较

A组患者优良率96.5%,明显高于B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组不良反应率7.0%,明显低于B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见表4。

3 讨论

下颌骨骨折内固定对于促进骨质结构的愈合具有重要的意義。微型钛内固定所用材料为钛板、钛钉,将钛板,钛钉固定在骨折两端,从力学角度提高患者骨折断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部位血运恢复。微型钛板可长期存放在身体内,能有效避免二次手术对骨折部位骨质结构的破坏,促进患者下颌骨运动功能恢复[10]。钛对人体伤害性极小,但因其属于金属材料,长期留置在人体内可出现钛板断裂,钛钉松脱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下颌骨部位骨质结构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文献[11]临床研究发现,钛板、钛钉长时间停滞在体内,可导致骨组织萎缩。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相似,但因其材料具有可吸收性,长期留滞在体内不会影响骨受力[12]。endprint

本次试验显示,采用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A组,其术后3个月AF-BF距与AXB角较微型钛内固定系统治疗的B组患者更接近正常值,术后1年的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

综上所述,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能有效促进下颌骨骨折患者术后骨骼稳定性,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邱勋定.生物可吸收性微型接骨板与微型钛内固定系统对下颌骨骨折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8(38):6155-6160.

[2]周明勇.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7):738-740.

[3]程由勇,蔡琛,刘媛,等.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38例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1):31-57.

[4]陈晨,张益,安金刚,等.3种颌面部创伤评分评估下颌骨骨折的比较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5,10(13):68-72.

[5] Xu J J,Teng L,Jin X L,et al.Iatrogenic mandibular fracture associated with third molar removal after mandibular angle osteotectomy[J].The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2014,25(3):263-265.

[6]曾剑友,杨红,邹宏艺,等.102例陈旧性下颌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8):501-502.

[7]李代庆,赵皖平,汤佳君,等.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后感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初探[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12(13):200-203.

[8]金艳红.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1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17):191-192.

[9]马瑞芸,李文早.微型夹板联合环颌结扎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1):42-45.

[10]冷冬,杨涛,宋保强,等.可吸收固定材料(L/DL-聚乳酸)固定犬下頜骨骨折的组织学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5,13(17):766-768,770.

[11]李传祝.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4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4):49-50.

[12] Gaddipati R,Ramisetty S,Vura N,et al.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andibular angle and condyle fractures-a ret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2014,42(7):1102-1105.

(收稿日期:2017-09-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稳定性
一类具有扩散项的消费者资源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一类考虑疫苗接种的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模型的稳定性分析(英文)
独柱墩桥梁上部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某道路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措施研究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整体控制稳定性分析
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整体控制稳定性分析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任意切换下的连续非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