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我们需要深刻?

2018-01-26周小华

师道(人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变革生命

周小华

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促使教育不断变革。而教育的变革则需要深刻。

为什么需要深刻?因为我们拒绝肤浅,直视矛盾,正视问题,寻求真相,探寻规律,凝视未来。

教育质量,教育均衡,教育理念,考试形式,选拔方式……似乎一切的矛盾正日益凸显。在矛盾重重之中,应试教育却有着坚不可摧之势。衡水神话,毛坦厂奇迹,是教育的逆流还是教育的方向?多少人为了仿效高考 “神话”趋之若鹜,而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则在为理想的教育奔波、呐喊,教育在矛盾的撕裂中阵痛、迷惘。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始终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还亲自给高中学生开设 “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合作的学校是南师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这些生源与师资力量堪称一流的名校。起初,学生充满新奇;后来,却门庭冷落。据 《南方周末》报道,一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教授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您的课,而是因为您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一位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教授,遭遇了现实的重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折射了时代的尴尬与教育的困境。

当应试教育仍然横行,是否我们很难感受教育的宁静?我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命题,一个又一个扑面而来的变革,我们的定力在哪儿?动力在哪儿?方向在哪儿?决心又在哪儿?

2017年4月,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嘉兴设立分校的事件引发全国教育界激辩,经过媒体、网络的发酵,被简化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衡水中学更被指入侵了浙江这个 “素质教育大省”,恶化当地教育生态。但所谓的教育模式之争只是表面化的讨论,暂且不提背后的利益博弈,“衡水模式”固然是应试教育的典范,而称浙江为 “素质教育大省”恐怕未妥。因为,浙江率先试点的新高考 “3+3模式”名为素质教育,但本质上还是以高考、分数、升学率为主导,未脱应试教育之窠臼。

每一次肤浅的教育改革,都是教育领域的隔靴搔痒。教育模式、教学模式的肆意推广,是一种可怕的行为。首先,这种思想的背后是对模式的迷信;其次,是浮浅、盲目的学习。《中国教育报》曾刊载了一篇文章 《教育期待深度变革——对模式、有效教学和童年价值的思考》,文章指出:“如今对模式的推崇,已达到了一个极端:很多教育局、学校都在寻求一个模式,期望能用它去解决教改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多么可怕的 “包治百病”的模式!

其实,许多模式披着先进理念的 “羊皮”,衍化成了变异的“应试教育”。表演式的热闹,形式化的讨论,最终导致了思维的萎缩,而思维的萎缩则表明如此的改革本质上是伪教育、反教育!

教育变革最忌讳的就是捆绑,捆绑在一个模式上,拘泥于一个“围城”里。一种模式打天下,几乎是缺乏教育常识的表现。戴安娜·拉维奇说:“在教育中没有捷径,没有乌托邦,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终极武器,没有神话也没有童话。”我们要警惕披着先进理念外衣的 “模式化”教学,因为 “模式化”的背后可能是一种知识传输的异化。雅斯贝尔斯在 《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当一个模式横扫课堂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的独创哪儿去了?鲜活的个性又哪儿去了?

也许,“模式化”教学的实施者会振振有词地说:你看,孩子们的成绩都这么好了,我们的理念还不够先进吗?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成绩。固然,成绩不可或缺,但当教育最终只剩下成绩的时候,这将是教育的无比悲哀!在成绩的角逐中,教育似乎沦为了一场又一场的 “斗兽”——争强好胜,你死我活,却忽略了求知的乐趣、情趣和理趣。过度的“竞争”,让教育无法宁静,孩子的内心无法舒展。他们所有的天性、个性和气质,都会被残酷的竞争消磨棱角,以致孩子都成了过度竞争的 “人质”。

“为未来而教,为未知而学”,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帕金斯为我们提供了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所有已知、未知的知识,都是基于人的发展,都需要建构有意义的学习,培养人的好奇,启发人的心性,启迪人的智慧。学生的心扉悄然打开,如同一扇窗透过缕缕阳光,温暖而美好。教育就需要这种美好的意象和图腾,真正让孩子的心灵敞开,遇见光亮,看见未来。教师的使命不只是为学生增添分数,而是要为孩子点亮一盏盏的灯,这一盏盏的灯,不仅启悟思维,烛照灵魂,点亮未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感受到生活的诗意与生命的美感。

教育应当指向儿童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 (她)是动态的、变化的、有无限可能的。所以,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格式化的模式里,它应是开放的、灵动的、宁静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它需回溯原点,回归人性,回到素朴,归于平静,归于本真。

教育的变革,应是对生命发展的呼唤。所有的教育变革,都应当从生命本体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切合成长规律,才能让变革真正深入到生命的深处。任何深刻的变革,一定也是基于校情、学情、师情以及教育规律,它充满着对“人”的关怀。所以,真正的模式绝不是移植过来的,只能生长于学校的文化之中,深植于学生的生命之中,内化于教师的精神之中。任何运动式、模式化的推广,任何无视 “人”的本体的变革,将是对教育严重的戕害。遗憾的是,我们被太多时髦的概念裹挟太久,被教育变革浮华的理念束缚太久,以致我们在迷失中看不清自己。在“高效”与 “有效”之争中,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当我们把所谓的教育模式、口号奉为圭臬的时候,我们的变革将与生命渐行渐远。

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 “模子”里人,而是有个性特质的、独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是教育深刻变革的空气,没有自由的呼吸,就不可能有教育真正深度的变革。因为有自由才可能独立,教育失去独立,将可能沦落为工业化的流水作业。当教育变革遗失了常识,禁锢了思想,这种变革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禁闭。回归到教育本真的轨道,变革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独立,才能直面每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生命,才能舒展思维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有人说:独立思考就是拒绝大合唱。确实如此。教育本就不是整齐划一的大合唱,可以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也可以是宁静低回的小提琴曲。独立思考是教育变革的精神站立,它意味着你跳出了别人的框架,由单向的定势走向了多维的视野,且拥有了自己完整而深刻的思想体系,尊重事实,独立判断,严谨求证。对于教育的变革,独立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有独立思考,才会有不一样的思维路径,才能诞生独立的教学思想。

钱理群先生在福州生命化教育研究 1+1读书俱乐部上说,教师要经常反思这些问题:

1.你对世界有什么独立的见解吗?

2.你有信念吗?你有自己的信念吗?你能感受到自己信念背后的生命气息吗?

3.你有不同于他人的教育观吗?

4.你反思过自己的知识观吗?

5.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与演说姿态?

6.你思考过启蒙吗?

7.作为一个教师能够没有艺术判断力和审美力吗?

这一系列的追问表明,一个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深刻反省,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他才能形成独立的精神与信仰。经过独立思考与省察的教育,才能触及灵魂,坚守信念。一位称职的教师,永远需要有凝视前方、眺望未来的姿态,不能拘泥于模式中作茧自缚,要学会独立思考。当一个变革来临的时候,教师应沉静而深刻地省思:我的知识观是什么?我的学生观是什么?我的教师观是什么?我的教学观是什么?我的课程观是什么?尤其要把自己的思考引入深处,进一步涉及知识的生活价值、孩子的未来视角、生命的审美感知、个性的悉心呵护、教育的智慧开启等诸多重要问题,深刻的追问彰显教师独立的思考、批判的反思,思考的深度触及了人的灵魂,尊重人的教育才会真正开始!

其实,一直以来教育及教育变革都很容易坠入惯性、依附的轨道。惟有教师独立的思考、精神的站立,才能让教育变革闪耀思想光辉,触及生命与灵魂。

当教育者充满思想之时,教育变革才逐渐走向深刻。我们需要深刻,因为我们需要切近教育本质的变革。当有一天,我们不再盲从、不再迷信,当我们开始仰望星空、自由呼吸、独立思考的时候,应该庆幸我们遇见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充满热忱、充满激情、充满创新的动力,这就离教育的深刻越来越近了。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变革生命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谈独立思考
变革开始了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