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18-01-26李伟郭奇青

微型电脑应用 2018年1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互联网+融合

李伟, 郭奇青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 南阳 473000)

0 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后,以移动应用开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提升了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已经广泛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智能家电、手持通信、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融合日益加深。

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导致人才需求旺盛,国内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受到广泛地关注。如何紧跟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满足“互联网+”行动需求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技术人才,成为行业和高校讨论的热点问题。

站在“互联网+”行动视角下,探索构建了适合行业需要的、以产教融合为主要手段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着力建设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行业需求。

1 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四年来,学院在软件技术专业新增《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并于2016年开设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并结合对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以及查阅相关方面科研文献,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体系不明晰

“Android程序设计”等课程近几年才引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教育部于2015年新增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其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课程体系不够规范科学,对于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研究甚少[1]。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对专业的认知水平也有待提高。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不能很好适应“互联网+”的大环境。很多高校依然沿袭旧有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没有考虑到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前导和后继[2],割裂了其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有机相关性。

1.2 实践教学不重视

高职院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课程对于实践的要求比较高,然而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无先例可循、设备不到位、实验难度大、开发环境搭建和配置复杂等原因使得在实践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3,4]。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实践教学通常流于形式,实践项目过于基础,没有突出实用性,未能深层次地进行校企合作,与业界的发展相距甚远。移动应用开发实践教学对于师资的素质要求高,很多教师不具备独立设计实践项目的能力,学生只是按实验指导给定的步骤一步一步验证,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脱离了实际,得不到行业认可[5]。

1.3 教学模式单一化

电教化普及后,高校教学通常采用的是计算机播放PPT幻灯片的方式,教师对照幻灯片进行授课。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室气氛低沉,难以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

1.4 考核方法不科学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考核不适宜采用闭卷笔试,通常用课程设计大作业的方式。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对其里面的内容生搬硬套,企图蒙混过关,这样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失去考核的意义。

2 探索“产教融合、四段一体”递进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依托校企深度合作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和技术技能成长规律,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探索“产教融合、四段一体”递进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指导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切实提高育人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是学校教学和移动应用开发产业多方面深度融合,具体地说,实现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融合,工作内容和教学项目融合,生产现场和实训基地融合,企业技术团队与专业教学团队融合,职业素养和素质教育融合。“四段一体”指按照知识能力提高过程,将三年教学过程分为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四段一体”递进型人才培养过程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与支撑,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提高与补充能力。在“四段一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职业素养、创新创业培育贯穿全过程,为完整职业人的职业素养形成有力补充。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3.1 以“互联网+”思维创建项目化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化”的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是“做中学”,而“做中学”课程设计的关键则是项目案例的设计[6],如表1所示。

表1 移动应用开发项目案例库

产教融合要求项目案例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的适用性,又要解决技术和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联系的问题,要求教学项目来源于实际,避免学习重心和注意力发生转移,同时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渗透新知识,从而让学生感知到具体技术在实际场景中应用的缘由以及使用过程,这也跟“互联网+”的思维不谋而合。

在项目案例设计时,遵循“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以“厚基础、精方向、重应用、强能力”为原则,建设“互联网+移动应用开发”项目案例库,比如“智能农业移动应用开发系统”、“智能交通实训系统”、“移动警务应用系统”、“掌上医院导医系统”、“智能运动手表APP开发”、“O2O蔬菜生鲜商城”等,这些有专业特色课程案例资源包可以增加教学立体化效果,推进教学与科研项目驱动教育模式,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另外,项目案例库要紧跟形势和技术发展,保持动态变化,及时将移动应用开发的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有选择地纳入课程体系。

3.2 第二课堂配套建设

为学有余力且对移动应用开发有兴趣的同学提供课外活动条件,组织多个兴趣小组,每组由若干名学生自由组合,并指派教师在各阶段给予指导,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也将有能力的同学纳入自己的开发团队。学校每学期都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由学生组队、教师指导,完成一些难易程度相当的项目。不但培养了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刻苦钻研精神、表达能力等。

对于兴趣小组,还可以将其升级为创新创业团队。据调查,在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每届都能涌现出个别技术能力强、创业创意好的学生,借助于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东风,国家会给学生创业一些政策扶持,学院也会对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和基本的办公用品,同时提供一定的资金与技术保障,针对不同行业会有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创客空间”作为依托,结合专业特色和发展实际,建立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专业教学的指挥棒,涉及内容多、题目难度大、与行业发展结合比较密切,对于移动应用开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竞赛为重要载体,“以赛带训,以训带练,以练带学,赛训结合”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无缝融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移动应用开发行业对于竞赛比较认可,在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容易脱颖而出,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3.3 改革考核方法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应用性强的特色决定了不能采用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评价方法,考核应以实践考核为主,强调动手能力。

据此,构建以“教师、社会、学生”为多元评价主体,以“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为评价内容的立体化评价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多元立体化考核方法

采用过程化的性考核方法,弱化期末考试比重,增加对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考核。以项目答辩的形式进行,从软件质量、文档质量和答辩表现中给出考核成绩。

3.4 毕业设计选题及方法

毕业设计是由“大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最后一步,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演习,所以要做到毕业设计与实际生产的对接[7-9],具体地说,就是毕业设计内容与生产需求对接,毕业设计组织与生产组织对接,毕业设计标准与生产标准对接。

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实战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商业软件的设计开发中去,具体措施:① 通过小鱼儿网、解放号、威客网、猪八戒网等网络众包平台[10,11],选取难易得当,具有商业价值的真实商业项目为毕业设计选题;② 通过下发任务单的方式,规范学生毕业设计流程、明确项目组成要素,培养职业规范;③ 毕业设计开发过程引入企业惯用的早会制度,总结前天工作,安排分析今天工作,并引入风险预警机制,引导学生及时上报风险,避免造成项目延误;④ 开发过程中对应企业中的岗位制,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分别承担不同的岗位(美工、框架、代码、测试),组长负责总体协调;⑤ 开发调试结束,及时总结,并挑选优秀作品参与到实际的商业竞标中,对于入围的作品在课程考核时要适当加分。

3.5 碎片化学习

互联网上有关IT技术的培训资源有很多,可以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有益补充,提高学习自主性[12],拓宽学生知识面。

1) 技术论坛和“两微一端”。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网络上的有关移动应用开发的论坛或博客,用好微信微博及移动客户端平台。

2) 网络视频课。百度传课、慕课网、腾讯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免费的视频公开课[13-15]。

3) 微课教学资源。学院已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微课教学资源平台,学生从中能够获得专业课学习资料。

4 总结

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开设时间短、内容更新快、应用领域广、社会需求大。“互联网+”计划要求课程的开展要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就高职院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进措施,提出一系列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1] 王兴梅,门志国.卓越计划视角下“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大学教育,2016(2):125-127.

[2] 刘成明,李玮玮.Android手机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法[J].计算机教育,2014(14):37-40.

[3] 钟元生,高成珍.高校Android编程教材设计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0):105-110.

[4] 杨功元,李桂珍,李欣.“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16):85-88.

[5] 林永军.Android课程实验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6] 蔡少霖.基于实战模式的Android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2):234.

[7] 周红波.案例教学在《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9):213-214.

[8] 任硕果.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实训课程建设[J].当代教研论丛,2016(9):27.

[9] 张琳,容晓峰,沈虹.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14):95-99.

[10] 严宇平,萧展辉.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众包平台开发与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46-49.

[11] 于林,宗利永.网络众包模式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6(1):256-257.

[12] 王瑞,李永波,王晓东,等.移动自主学堂及其应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6):162-166.

[13] 张品茹.MOOC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11):96-97,100.

[14] 闫朝升,张承江,李丹.基于Web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4):893-897.

[15] 冯雪松,于青青,李晓明.在实践中探索MOOC评价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72-81.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互联网+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探索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