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南村落傩舞仪式活动的体育文化探析

2018-01-26黄秋月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面具村落仪式

黄秋月

1. 前言

“跳岭头”中的傩舞仪式是我国民俗文化宝库中的组成部分之一。“跳岭头”中的傩舞仪式活动是桂南村落民俗节日岭头节期间最为典型且庄严的仪式活动,它主要起源于宗教与社祭仪式,被喻为中国民族舞蹈的活化石象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傩舞仪式活动所孕育的宗教驱邪色彩逐渐消退,特别是从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艺术活动。但就目前专家学者的研究角度主要从源流、发展传承、社会价值、形态特征多方面进行研究,对傩舞仪式活动中所隐藏的体育文化价值还有待深入研究与发掘。

2. 桂南村落傩舞仪式活动的发展历程

2.1 寄托深厚的宗教祭祀

“跳岭头”中的傩舞仪式则是桂南村落流传已久的且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傩戏艺术活动,用于驱鬼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据清朝乾隆《灵山县志》卷六《风俗》记载:“九月份的时候,在山坡上空旷的地方公开主持的祭铸鬼神来消除灾祸的活动,叫做“跳岭头”。清道光《钦州志》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各个乡村宰杀牲畜用于在山坡上祭拜大神灵,邀请身穿花花绿绿、头戴凶恶面具的巫术者,在神灵面前击打两头鼓,夸张的唱歌跳舞,村中男女老少妇女在戏坛外观看,并且互相唱和,这就叫‘跳岭头’,话说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来年庄稼就不会再有丰收”。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的时候多数村庄都邀请巫师鬼童在庙宇前,有规律地跳动,开始有用于进入室内驱除邪魔、瘟疫、病瘴等功能,这是古代乡傩遗留下来的习俗。”如今,宗教祭神氛围依旧浓厚,在村落的村民意识中早已烙下深深地印记。

2.2 交融娱人的歌舞海洋

从现有的节目和表演形式来看,桂南村落傩舞仪式从最初的娱神仪式,即傩舞的主要内容《三师舞》、《四师舞》、《五雷舞》等中所看到的古人崇拜天、地、水、火、雷的痕迹,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并视为这是一种恩赐,因而用傩舞仪式来庆祝这番喜庆的日子。其次经过社会长期不断的发展变化,人们对生活的刺激寻求感越来越浓厚,歌舞性和娱乐性逐渐增强,便出现了男女歌舞狂欢的盛况,于是乎从媚神、娱神为主的祭祀舞蹈演变成以娱人为主的风俗舞蹈。

3. 桂南村落傩舞仪式活动的表现形态

3.1 桂南村落傩舞仪式的表演内容

桂南村落傩舞仪式的内容丰富多样,其表演内容独具一格,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集体舞等,其中集体舞《操兵》的人物角色多至二十几个,主要舞段有《开坛》、《抛云梯》、《跳三师》、《扯大红》、《操兵》、《跳四帅》、《跳师郎》、《跳忠相》、《跳仙姑》、《捉精》、《耍界》、《送精》、《赶龙船》、《罢坛》等。各舞段角色的种类不同,跳傩舞者要穿戴相应的面具和服饰,表演出出人物个性的情绪舞蹈,通常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

3.2 桂南村落傩舞仪式的动作特征

傩舞表演动作比较朴实有力,头部和手部动作具有鲜明的特色,舞蹈动作遵循或快或慢,跳跃,屈伸,慢走,舒髋内翻等速度一致,灵活多变的运动规律。以具有代表性的舞段《跳三师》为例,基本动作有迎笏,踢带、甩带、赶鸡等;舞者表演迎请的动作, 慢至四拍才迈一步,走动时上身绷直,状若劲松;而头部上下左右微微晃动,以交替做“ㄩ”、“—”、“ㄣ”三种手势,给人以肃穆、庄重的观感。

3.3 桂南村落傩舞仪式的艺术特点

人物个性的情绪舞蹈,通常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傩戏发展到今天,一共保留近百个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节目。主要是通过有规律的敲打两头鼓、铜锣等乐器发出节奏明朗,强劲有力,扬郁顿挫,富于艺术气息的音乐。表演者身穿锦衣玉带,头戴玉冠,脸挂面具,手执大刀、阔斧、长戟、宝剑、棍棒、锄头、铁铲等表演道具,根据节奏的快慢来控制身体动作的快慢,从而呈现出和谐的表演画面。“跳领头”中的傩舞仪式和现代舞蹈很相似,都是跟着音乐节奏来完成一系列动作,体现出很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其表演动作比较朴实有力,头部和手部动作具有鲜明的特色,舞蹈动作遵循或快或慢,跳跃,屈伸,慢走,舒髋内翻等速度一致,灵活多变的运动规律。根据每个角色的不同分别搭配不同的特定性格的舞蹈动作,其动作简洁精炼,节奏缓疾有致,舞姿流畅自然。

4. 桂南村落傩舞仪式活动的体育文化特征

4.1 奇妙的情感交流

根据流程和内容来看,傩舞仪式活动由多个带有不同故事情节的环节组成。在整个仪式活动过程中,负责傩舞表演的人员要根据具体流程通过扮演各路角色,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表现出请神、迎神的过程、体现神仙的特性以及神仙降服各种妖魔鬼怪的过程,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动作夸张滑稽和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开怀大笑;时而神秘诡异,使得周围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通过表演情节推动整个仪式的故事性发展,完成整个仪式驱鬼逐疫,祈求风调雨顺、合家安康、娱神娱人和感化熏陶等情感交流体现。

4.2 深厚的民族认同

共同的民族体育习俗,往往把同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吸引到一起,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较为亲切的感染力。在举办每年的“跳岭头”节的表演时,四方来客,观众云集,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足矣体现傩舞仪式活动的呈现是凝聚桂南地区村落人民的黏合剂,对于增进团结人民、推动民族文化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3 神秘的唯美形态

民间的傩面具被赋予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桂南村落的傩面具代表着不同人物性格的粗犷与细腻、夸张与真实、诙谐与庄重,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面具给人们的感觉是神秘的,在未知的世界里,面具背后的故事或人在某种场合却扮演着神圣的角色,时刻进入到人们的内心,揣摩着人们的心思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千奇怪状的面具造型让人得以感受它带来的无尽美感,面具的显现衬托出傩舞仪式带来的神秘感。

4.4 顽强的意志理念

傩舞仪式活动中的舞步姿势是由以走步、跳跃为主,包括翻、转、踢、探、圆等身体动作来配合手持刀枪棍棒的表演,具有非常鲜明的体育器械运动动特征。从本质来看,这种手执枪拿剑,狭路相逢,短兵相接的粗狂挥舞,其实就是一种体育活动练习;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休闲体育文化;虽然它只是人们于虚幻中带有期望的祈求,但似乎并不能完全的带给人们心中那份真正的寄托。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的环境中,它却与其它宗教活动的性质相似,人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安稳,能够将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带给想要祝福的人,凭借最坚强、最顽强的意志给予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然而,对于远古科技文化水平低下的古人来说,借助傩神以寻求他们的心灵的慰藉,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5. 结语

5.1 桂南村落傩舞仪式活动是一种融合了民间信仰、傩祭健身、娱神娱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民间艺术和民俗体育活动文化现象。作为桂南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在舞台上虽得到了展现,但还未作为一种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传承与发展。目前,“跳岭头”中傩舞仪式的规模较小,学习和培训的基地少,直接参与的人群都是中老年人,缺乏年轻的生命力军,这足矣都影响了桂南傩舞仪式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5.2 傩舞仪式活动是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在其体现的艺术风格上多数为对神的崇敬,而舞蹈中所呈现的动作是附于足够的情感上去体现人们内心的需要与希望,在一系列舞蹈动作的诠释中不难看出人们目前还依旧处于在一种虚拟的世界中生活,妄想着神给予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当现实中遇到困境时,同样也是迎难而上,造就顽强对抗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将个人的情感情绪得以宣泄和发展,同时也使社会得以和谐和安宁。

5.3 在传承和发展村落民俗体育文化路径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鼓励民众参与,积极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增设传承和保护培训基地,多举办傩舞仪式活动的比赛和表演,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吸引各界人士的关注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傩舞的发展。

猜你喜欢

面具村落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仪式感重要吗?
油画《村落》
面具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面具中的鱼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