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2018-01-26吴心华脱征军邵怀峰

中国乳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丙二醇酮体丁酸

文/吴心华 温 万 脱征军 邵怀峰

(1 宁夏大学农学院;2 宁夏畜牧工作站)

1 奶牛酮病定义

酮病是由于奶牛从分娩前开始直到产后30 天左右干物质采食量不足,导致奶牛从消化道吸收的能量不能满足维持生理活动和生产需要,造成体脂动员过度,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导致血液、尿液、乳汁中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含量升高而引起的疾病。血液中酮体含量增加者称为酮血症,尿中酮体含量增加者称为酮尿症,乳中酮体含量增加者称为酮乳症。健康牛只血清中酮体含量通常低于1.4 mmol/L,血清中酮体含量大于3.0 mmol/L为临床型酮病,在1.4 mmol/L~3.0 mmol/L为亚临床型酮病。

1.1 根据临床症状分类

根据临床有无症状分为两个类型:临床型酮病和亚临床型酮病。

(1)临床型酮病

临床型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3周内,牛只表现为产奶量下降,不食精料,迅速消瘦,呼出的气体、乳汁以及尿液中带有酮味,并伴有神经症状出现,牛血清中酮体含量检测大于3.0 mmol/L。

(2)亚临床型酮病

奶牛产后3 周内不表现明显的疾病症状,血清中酮体含量检测在1.4~3.0 mmol/L。

1.2 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奶牛的酮病分为I型酮病、II型酮病和富丁酸青贮型酮病。

(1)I型酮病

I型酮病通常由产后能量代谢负平衡引起。病牛在围产期管理良好、产犊正常、泌乳开始表现良好,后期消化机能也正常,主要是由于产奶量高而干物质采食量不能满足机体高产的需求,动员体脂引起酮体产生增加而发病。I型酮病主要发生于产后3~4 周的泌乳高峰期,奶牛肝脏和消化机能正常,只要提供足够的生糖先质就可以缓解能量负平衡。

预防I型酮病的重点是提高奶牛产后干物质采食量,尤其是谷物类饲料,但要预防瘤胃酸中毒。有人认为日粮中添加脂肪、增加日粮浓度可以缓解能量负平衡,但脂肪不能提供生糖先质,反而会增加肝脏脂肪酸流量,同时脂肪添加量过高也会影响采食量,导致I型酮病的发生。I型酮病较易治疗,每天灌服液态丙二醇600 mL和酵母等健胃剂,连续3 天,一般5~7 天即可痊愈。

(2)II型酮病

II型酮病即奶牛肥胖综合征,主要由产前过度肥胖引起脂肪肝,这些肥胖牛一般在产后1~2 周发生酮病。脂肪肝是由于体脂动员超过了肝脏代谢的能力而导致脂肪在肝脏沉积。肝脏大量沉积脂肪会导致产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急剧下降,加重脂肪肝的程度。II型酮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奶牛干奶前和干奶期过度肥胖,加上产前饲养管理不当(如牛群密度过大、拥挤、频繁转群、日粮不合理等)造成干物质采食量下降,加剧产前体脂动员的程度,引起肝脏脂肪的沉积。脂肪肝破坏肝脏细胞,降低了肝脏代谢脂肪和糖异生功能,因此产前已经发生脂肪肝的牛一旦开始泌乳,随着泌乳量的增加,能量负平衡随之加剧,奶牛就会动用更多体脂,进一步加剧肝脏脂肪浸润,导致酮体生成量增加。有研究表明,酮病与免疫力降低有直接关系,这是由于免疫器官均为高能耗器官,免疫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能量的供给,因此发生酮病时,奶牛抗体生成不足,造成免疫力降低,直接导致产后1 个月内感染性疾病高发(如乳房炎、子宫炎等)。

预防II型酮病的关键在于加强产前饲养管理,控制体况,减少肥胖牛,减少围产期应激,降低产前体脂动员程度。II型酮病由于分娩前肝脏沉积大量脂肪,造成肝脏损伤,难于治疗,持续时间长,有的可达1个月,有的治疗无效被淘汰。

(3)富丁酸青贮型酮病

富丁酸青贮型酮病是因为瘤胃吸收过多丁酸转化为酮体而引起,主要是饲喂不良青贮饲料造成。青贮原料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小于2.5%)、干物质含量太低都会导致梭菌生长而产生大量丁酸。一般丁酸型青贮蛋白质降解严重,因此有强烈的刺鼻味道,严重影响奶牛的采食量。有研究表明,奶牛每天摄入丁酸超过50 g即可导致酮病,超过200 g可导致严重酮病。

2 发病原因

奶牛酮病多发生在产后1~3周,其它时间段少发,多见于产前肥胖牛和产后泌乳量高、消瘦的多胎牛。

2.1 高产

奶牛产后泌乳峰值大多出现于分娩后4~6 周,此时,奶牛的食欲和采食量尚未恢复,摄入的能量与泌乳量相比较,不能满足高产奶牛的能量需要量,奶牛能量负平衡导致酮病的发生。

2.2 日粮因素

2.2.1 产后泌乳高峰期日粮供应不足,品质低劣、单纯或饲以低蛋白、低能量水平的日粮时易发生本病,此时发生的酮病也称为消耗性或饥饿性酮病。

2.2.2 青贮质量低劣。日粮中含有过多的丁酸(即生酮物质),如劣质青贮饲料含丁酸较高,多汁饲料制成的青贮饲料所含的生酮物质多,所含乙酸、丁酸转化成丙酮,造成奶牛酮病的发生。

2.2.3 饲料中缺乏钴、碘、磷等矿物质元素。

2.3 产前过度肥胖

干奶期过长;奶牛因为繁殖问题提前进入干奶圈,在干奶圈停留时间过长引起肥胖;干奶期日粮能量水平过高。肥胖牛酮病常发生于分娩后1~2 周,开始为亚临床型酮病,之后逐渐转变为临床型酮病,这种酮病的发生与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不能有效地转化成葡萄糖有关。

2.4 管理因素

围产前期瘤胃功能低下,瘤胃微生物群系和瘤胃乳头、黏膜生长不良,导致从瘤胃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足,诱发酮病;产后日粮精粗比例、日粮能量与蛋白质比例、钙磷比例、纤维比例、含水量不适宜容易诱发酮病。

2.5 应激因素

热应激、冷应激、分娩应激、频繁转群、头胎牛与经产牛混群饲养、过度拥挤和过度挤奶等均会促使奶牛发生酮病。

2.6 继发于其它疾病

奶牛发生了皱胃变位、瘤胃内存有异物、创伤性网胃炎、皱胃积砂、皱胃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会引起牛食欲减退,产后得不到必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奶牛酮病的发生。

2.7 分娩前亚健康状态的牛产后容易诱发酮病

怀孕牛只往往从产前7 天左右开始干物质采食量明显下降,开始进行体脂动员。有研究表明,奶牛产犊当天的能量需求是产犊前的两倍,而此阶段的奶牛采食量却下降,因此所有的分娩牛都会经历能量负平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酮体产生,如果奶牛分娩前1 周发现以下亚健康状态,如体况评分超过4分,或体况低于2.75 分,瘤胃过度空虚,乳房严重水肿,羊水过多,4 胎次以上的奶牛,产后容易发生酮病。

3 酮病症状

临床型酮病牛常具有急性低血糖症,酸中毒(血浆游离性脂肪酸升高),严重的前胃弛缓,食欲明显降低,瘤胃空虚,消瘦等病症,有的牛甚至并发真胃变位,体温正常,血酮值大于3.0 mmol/L。临床型酮病常分为消化性酮病,神经性酮病和生产瘫痪性酮病。

亚临床型酮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疾病症状,但干物质采食量不高,产奶量上升缓慢,血酮值大于1.4 mmol/L,小于3.0 mmol/L。

3.1 消化型酮病

病牛体温正常,灌服健胃剂不起作用,呈现顽固性消化障碍,不食精料,饮食、饮水、反刍减少。个别严重病牛见到精料就跑,仅吃少量干草和青草,出现异嗜现象,瘤胃蠕动减弱或消失,产奶量急剧下降,很快消瘦。

3.2 神经型酮病

在消化型酮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出现神经症状,初期兴奋、鸣叫,不听指挥,顶人、顶墙、跳槽,听觉过敏,眼肿,视力降低,流涎,高度兴奋后耳直立,全身肌肉颤抖后可能转入沉郁阶段,对周围事物淡漠,患牛血中异丙醇(由β~羟丁酸经脱羧作用或丙酮还原而生成)含量升高。据报道,神经症状主要是由于异丙醇含量升高所致。

3.3 生产瘫痪型酮病

生产瘫痪型酮病特征是产后牛卧地不起,脊椎骨呈“S”状弯曲,头部常置于肘部,症状与生产瘫痪类似,体温正常,血酮值大于3.0 mmol/L。

4 酮病鉴别诊断

奶牛酮病主要与前胃弛缓及生产瘫痪相区别,前胃弛缓没有神经症状、无酮味,尿、乳检查无大量酮体;生产瘫痪多发生于产后1~3天,体温下降,病初多呈现抑制状态,呼出气、乳及尿中无酮体,通过补钙治疗有效,而酮病通过补钙疗效不显著。

5 酮病的预防

预防酮病的根本方法是严格执行分群管理,控制奶牛的体况在干奶前保持在3.0~3.25分,严格禁止将繁殖障碍造成的无乳牛赶进干奶牛群;通过营养控制满足胎儿生产和母牛储备;增加干奶期和围产前期奶牛产前采食量;合理转群,控制围产前期牛群密度,尽量减少分娩前1 周的干物质采食量下降过多;强化奶牛产后分群管理,及时调整日粮结构,增加日粮浓度,科学使用添加剂促进瘤胃功能,增加产后干物质采食量,减少能量负平衡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同时要加强产后护理,促进子宫复旧,降低子宫炎的发生。

5.1 科学分群,严格管理,保持日粮稳定性。奶牛产前和产后要严格将头胎牛和经产牛分群饲养,保持分娩前后饲料一致;加强食槽管理,频繁推料,保持新产牛每天剩料控制在5%~7%,在增加采食时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饲料的二次发酵。

5.2 注重产房管理。给奶牛提供充足的产犊空间、饲料及饮水,并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可降低产犊应激。

5.3 提高牛的舒适度。避免热应激和冷应激,水槽及料槽干净充足,运动场整洁,加强消毒等。

5.4 产后实时进行酮病检测。对产后第7天、第15天、第22天牛,抽查12%,进行血酮值检测,血酮值高于1.4 mmol/L,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5.5 使用营养添加剂

5.5.1 使用烟酸。烟酸参与脂肪代谢,可以有效减少酮病发病率,产前每头牛每天6~10 g,产后牛也可以使用。

5.5.3 饲喂生糖先质,包括丙二醇、丙酸钙等。国内很多牛场产后灌服丙二醇预防酮病(每天300~500 mL,连用3~5 天),效果明显。丙二醇适口性差,因此不能与饲料一起使用,可以将固化丙二醇添加日粮中饲喂。

5.5.4 干奶期使用莫能菌素。莫能菌素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增加瘤胃中丙酸产量,从而减轻酮病和脂肪肝,但是效果持续时间短。

5.5.5 产前肥胖牛注射科特壮(主要成分是B族维生素)可以预防酮病。产前注射2 针,产犊当天注射1针,效果良好。科特壮可用于干奶期肥胖牛的个体干预及酮病的辅助治疗,其作用机理是修复肝脏,保证肝脏的糖异生及免疫功能,降低脂肪肝的影响。

5.5.6 产后1~30 天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每天每头150 g。

5.6 药物防治法

5.6.1 奶牛产后1 h灌服液化丙二醇600 mL/天,第2,3天各灌服1 次。5.6.2 产后每天注射科特壮,每天20 mL,每天1 次,连续3 天。

拟南芥中的BR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研究已开展地较为深入,近年来在水稻(Oryza sativa L.)、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等重要作物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18-22]。目前针对油菜BR基因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有研究表明使用外源BR处理可以增加油菜单株籽粒产量[23];施加外源油菜素内脂(eBL)可以增加油菜幼苗根的细胞呼吸速率,增强抗逆性[24, 25];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过表达拟南芥的AtDWF4基因能够提高油菜种子的产量,并增强油菜的抗逆性[26]。

5.6.3 产后药物保健

(1)母牛分娩后0.5 h以后,灌服产后营养汤:益康XP500 g,丙酸钙300 g,氯化钾50 g,丙二醇300 mL,硫酸镁200 g,小苏打120 g,食盐50 g,加水20 kg,胃管投服。(2)母牛在分娩后2 h内挤出乳房内初乳,抗体检验,合格初乳冷藏。(3)母牛分娩后4 h,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1 次20 mL,产道有撕裂者,连续注射3 天,并配合注射抗生素4 天,同时,清洗,消毒会阴部;如果会阴部撕裂,要及时吻合,用塑料薄膜做结系绷带缝合在创口上面,防止牛粪污染创口,氨苄青霉素普鲁卡因后海穴连续封闭4 天。(4)母牛分娩后12 h,胎衣不下者,肌肉注射催产素5 支,胎衣第3天不下者灌服益母生化散,每天1 剂,胎衣不下并发高烧,需要10%浓盐水500 mL+四环素3 支,子宫内灌服,并全身治疗。(5)母牛出现严重应激反应,走路摇摆者,推荐以下处方:①产后第一次处方主要是解决低血钙和低血糖、酸中毒。5%氯化钙500 mL(20%葡萄糖酸钙1 500~2 000 mL);25%葡萄糖2 000 mL+氢化可的松120 mL+维生素B150 mL+维生素C 100 mL;5%碳酸氢钠500 mL,依次静脉注射。②第2次用药,一般间隔8 h,解决低血钙、低血糖,促进电解质平衡和水平衡。5%氯化钙250 mL(20%葡萄糖酸钙1 000 mL);25%葡萄糖1 000 mL+氢化可的松120 mL+维生素B150 mL +维生素B1230 mL;10%浓盐水500 mL;复方氯化钠500 mL+20%樟脑磺酸钠40 mL+速尿40 mL;5%碳酸氢钠500 mL;复方氯化钠500 mL+氯化钾8 g。依次静脉缓慢注射。③治疗或者预防腹腔和子宫炎症。生理盐水1 000 mL+氨苄青霉克10 g +2%普鲁卡因100 mL,1 次腹腔注射。连续灌服益母生化汤3 剂,1天1 次,连续3 天。

5.7 奶牛酮血病控制系统方案

5.7.1 分群管理技术:将奶牛分为干奶期、分娩期,头胎新产牛群和经产新产牛群。

5.7.2 干奶前期和干奶后期(围产前期)选择合适的日粮配方和饲槽管理制度。

5.7.3 围产前期采取低钙日粮或添加阴离子盐,进行血钙调控。

5.7.4 添加酵母培养物、有机硒、β-胡萝卜素,促进干物质采食量最大化和生殖上皮细胞发育。

5.7.5 对于过度肥胖母牛添加过瘤胃胆碱和烟酸预防产后酮血病的发生。

5.7.6 奶牛产后立即灌服丙二醇、丙酸钙,或者添加固化丙二醇、过瘤胃葡萄糖、过瘤胃胆碱等添加剂。

5.7.7 在分娩当日,产后第5~7天,第15~20天,第30~35天进行血酮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酮病.

6 治疗法

6.1 治疗原则

提高血糖、提高饲料中丙酸及其它生糖先质含量;减少体脂动员,主要措施有:补充葡萄糖、激素、生糖先质等。主要采取的是补糖,适当地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缓解机体酸中毒、镇静及其它辅助治疗。

6.2 治疗方法

首先应提升血糖浓度,同时增加生糖先质供给,解除代谢性酸中毒,缓解胃肠迟缓,保肝促进酮体分解,补钙,调控瘤胃菌群,增加营养。

6.2.1 静脉注射葡萄糖,快速升高糖水平,刺激胰岛素分泌

静脉注射葡萄糖在血液中只维持2~3 h。临床型酮病葡萄糖的用量为50%葡萄糖500 mL,除神经型酮病每4~6 h重复使用1 次。葡萄糖使用量过大、频率过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影响糖异生;影响食欲,导致采食量降低;因高血糖具有利尿作用,加速了经尿液的电解质(Na、K等)损失,容易继发其它疾病。

6.2.2 口服生糖先质丙二醇、甘油、丙酸钙

丙二醇经瘤胃壁直接吸收后肝脏将其转化为糖,一般治疗剂量为500 mL/天,经口灌服,持续3~5 天。

6.2.3 注射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能够增加葡萄糖的生成,持续时间为2~4 天,但是具有免疫抑制及导致流产的风险,因此仅限用于产后5~50 天发生临床性酮病的牛,使用1 次即可,应避免重复使用。

针对亚临床型酮病,一般补充生糖先质即可,例如丙二醇500 mL/天,连用3~5 天,血酮或尿酮转为正常即可停止治疗。酮病痊愈的判断不能仅依靠临床症状,需要随时进行尿酮检测以判定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6.2.4 养瘤胃促吸收

瘤胃微生物活,牛就活;瘤胃微生物死亡,牛必死。要及时给瘤胃灌服健胃剂是提高预防和治疗酮病的有效方法。

6.2.5 治疗处方

①50%葡萄糖500 mL+科特壮25 mL,静脉注射。丙二醇500 mL,每天口服连用3 天。

②25%葡萄糖2 000 mL+维生素B1220 mL+氢化可的松150 mL+维生素C 120 mL+维生素B1100 mL;5%氯化钙250 mL;10%氯化钠500 mL;复方氯化钠1 000 mL+20%硫酸镁100 mL+速尿40 mL;5%碳酸氢钠500 mL,依次静脉注射,输液速度控制在10 min/每瓶。

③口服治疗推荐处方:小苏打100 g、丙二醇200 g、酵母片200片、硫酸镁400 g、酵母150 g、饲料酶100 g,加水10 000 mL,1 次胃管灌服。

7 酮病群体评估方案

酮病与饲养管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酮病发病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牛群饲养管理水平,可以作为饲养管理的指示灯。

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以10%作为牛场管理良好的警戒线,评估时,样品数不低于12 头,进行血液β-羟基丁酸检测,以1.4 mmol/L作为临界值。

检测时间为产后5~50 天,采样时间在第一次饲喂开始后4~5 h为宜。以12 头为例,β-羟丁酸≥1.4 mmol/L的牛大于2 头为阳性牛群,1 头或2 头为临界,0 头为阴性牛群。

至少每个月进行1 次评估。通过阳性牛的分布特点,区分I型、II型及富丁酸青贮型酮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除血酮检测外,还可以通过监测牛奶中脂肪/蛋白比(F/P)比值进行评估。能量负平衡牛需要动用体脂,部分动员的脂肪酸直接进入乳汁导致乳脂率升高,因此脂蛋比可以作为酮病检测的指标,如果40%的新产牛第一次DHI测定时F/P大于1.5,该牛群可能有酮病问题。

猜你喜欢

丙二醇酮体丁酸
气相色谱法测定湿面条中丙二醇方法探讨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尿酮体“±”或“+”代表啥
陶氏拟扩大泰国丙二醇产能
直接生产丙二醇的新工艺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