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2018-01-26石家庄市合作路小学校长张立新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校本新课程学科

■ 石家庄市合作路小学校长 张立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才的土壤,而学校教育是通过实施其课程体系来实现的。作为石家庄市新华区规模较大的学校,合作路小学紧跟时代步伐,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秉承“崇文、尚礼、厚德、励志”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课程建设中,合作路小学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积极探索多元课程体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用核心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方向,促使教师在鼓舞中合作

合作路小学始终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名校、环境美校”的办学思想,全校教职工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发展愿景,全心全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将“合作”升华为催人奋进、令人向上的精神状态,取其最高境界——“你鼓舞了我”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理念,尊重生命,内在驱动,彼此鼓舞,风雨同舟,勇往直前。围绕这一理念,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挖掘“你鼓舞了我”的深刻含义:全体教师以此为主题写教学随笔、举办中青年教师“你鼓舞了我”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你鼓舞了我”主题征文、书画比赛。每一个“合作人”在寻找“鼓舞力量”的同时,也都在用点滴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整个校园时刻充满着和谐、充满着正能量。

建立课程开发与实施组织体系,促进教师创造性实践

课程建设涉及教育教学全方面的工作。为保障课程建设顺利、高效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伊始,学校建立了由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指导组、备课组和任课教师四个层次组成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组织体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层次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保证了课程开发、实验、监控、调整、完善等方面健康发展。

在课程建设各层次的工作实践中,强调多层面的自主管理,在统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在各自岗位上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意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课程建设组织体系的各个层面结合学校统一目标任务,依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工作重点,自主策划行动方案,自主组织方案实施,自主参与评估调控。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情感支持,倡导信任、尊重和宽容,鼓励探索、尝试和创新;强调监控评价对师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再次,协调层级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层级管理重在服务和协调,项目团队直接承担起组织、决策和实施的职责,使课程建设在不同层级、不同团队能够独立思考,使具体工作的决策权尽可能下移,使师生的需求得到快速、真实的反映,从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深入开展咨询、交流和研讨活动,确保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成立了课程管理委员会,并聘请校内外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成立专家组,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合作路小学课程草案》,通过教代会、教学工作会、学代会等多种途径,面向全体师生征求意见和建议。教学处、教育处等职能部门组织了多渠道、多维度的问卷调查。依据师生意见和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学校召开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反复修订并最终确定了《合作路小学课程方案》。

此外,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学校聘请的专家组,深入备课组,深入学生,深人课堂,广泛了解教师的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感受,体验课堂教学过程。对课程改革落实情况、课堂教学实效性以及校本选修课的实施进行调研,为学校课程改革提出建议,为相关人员提供咨询指导。

教学处等职能部门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年级会、学情分析会、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征求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建议,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关组织。每学年,教学处都多次在不同年级组织新课程实施情况反馈调查。调查重点放在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的教师准备、对必修课的补充、课堂纪律以及课后收获等关键点,并密切关注学生的选课情况、课时长短的调整以及学生与导师的交流情况。切实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方案,准确把握课改实践方向,使改革的进程少走弯路,使学生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将教育科研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用行动研究引领课改创新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坚持“改革即科研,工作即科研,管理即科研”的工作策略,针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围绕“人文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和“多样化人才培养途径”两大主题,建设了多种类型的课程改革项目团队。其中,人文教育课题组、“欣赏型”德育课题、“学生指导工作组”、项目研究实验班课题组、艺术特色课程建设团队等走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这些项目团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循序渐进,注重落实,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开展了高质量的行动研究,不仅顺利完成和规范推进了“十一五”、“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还在实际工作中推动学校重大改革项目的实施,引领学校的课改创新。

三级课程良性互补,为师生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

合作路小学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意见》的相关要求,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学生指导体系和课程管理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

一是国家课程的落实与整合。对于国家课程,我们在严格按照开设要求完成常规教学的同时,尝试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以保证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一方面,我们以语文学科为基础,探索阅读嵌入课程,实现课程悦读化。例如,结合各年级文学单元的教学,引领学生深读作品,了解作家。如学习“李白诗歌”这一单元前,我们组织师生共读《李白传》活动,并进行《阅读跨越时代,诗赋流传千年》等系列交流活动。再比如,学习完《草船借箭》后,我们会举行“聊三国知识,讲三国故事,品三国英雄”活动。另一方面,我们结合学校的“四节”活动(春天的“植绿节”、夏天的“艺术节”、秋季的“秋叶节”、冬季的“灯笼节”),实现学科融合。如,“秋叶节”期间,教育教学处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要求,班级活动与语文、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联动,进行“秋叶的故事”整合创意,达到“一次活动推动多个学科共同发展”的效果。

二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与使用。校本课程的开设并不指定特定的学生对象,而是供学生自由选择。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开设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学校首先会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校本课程预选;之后,再根据学生预选结果,调整校本课程开课方案。学校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提供优秀校本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所有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还可以实现小班化教学。学校要求,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在校本课程选课之前,向学生说明校本课程选修的意义,为学生选择学习方向提供参考性建议。目前,学校开设有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悦读悦成长》课程(此课程在学区内推广使用),对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数学与综合实践课相融合的《七巧板》课程;音乐老师根据教学实践编写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属于补充国家课程的实用性教材)等。通过这些校本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潜能。

三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年一届的读书节、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让师生感受到了创造的欢乐;迎六一、迎新年学科竞赛、数学计算能力比赛、英语百词赛,英语朗诵比赛、美术优秀作业展评、美术创意——手绘明信片活动、拼音综合能力验收、“经典诵读知识竞赛”、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或单学科或学科联动,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另外,学校传承多年的管乐、民乐、合唱、舞蹈等艺术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也都在历年的艺术大赛中斩获大奖。近两年新成立的皮影戏社团、太极社团、川剧变脸社团、播音朗诵社团,也都为学生搭建了张扬个性的舞台。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多人次在省、市多项活动中获奖,不少人还被推荐担任区六一联欢,市电视台、戏曲晚会等节目的主持工作。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带动下,不仅学得了知识与技能,而且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收获了积极探索的学习方式,为成就幸福人生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校本新课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