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远山区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8-01-25路通路晓侠

甘肃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麻雀应对策略现状

路通 路晓侠

【关键词】 边远山区;“麻雀”学校;现状;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2—0022—01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

本人从教二十年,见证了农村学校慢慢“衰落”的过程。就拿甘肃省庆城县太白梁乡来说,十年前,虽说山区农村学校的条件比较差,教学设备落后,师资队伍中三分之二都是临时代课教师,但每个完全小学都在百人以上,校园到处充满着一股温馨的热流,教师个个精神焕发。然而,如今学校成了离群的大雁呆守在那里。大多数学校的人数都成了个位数字,有些学校甚至关门倒闭(如太白梁乡现在倒闭学校有苇子湾小学、吊井小學、中合铺小学、四坪小学、稽家湾小学),这些学校都成了一座“空城”,矗立在那里。仅存的学校里教师成了保姆,样样要精通,样样都要去打理。一天下来搞得昏头转向,不知所措。这样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二、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1)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独生子女已进入高峰。网上数据显示:庆城县太白梁乡近几年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太白梁乡学生人数锐减,就吴家岔小学而言,2003年,全校123个学生,2011年不到80人,而2018年开学仅有学生32名,不光太白梁乡,庆城县其他农村学校也是如此,独生子女进入高峰。(2)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部分男女青年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许多人少生观念增强,甚至农村男女青年为了生计,而选择不生。(3)教育行政部门对边远山区学校关注度不够。在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下,领导只重视城镇教育而忽略了乡村教育。(4)农村学校学科结构的配置上严重失衡,信息技术、英语、艺术类和综合类等农村基础教育急需的专业教师大量短缺,边远山区农村学校除了统考的语文、数学两学科有专职教师外,其他学科等均由统考教师兼任,教学随意性大,课程没有开齐,课时也未能开足,造成学生学习生活感觉枯燥无味,厌学甚至辍学的学生不断增多。

2. 农村自身条件。(1)环境恶劣,硬件设施匮乏,留不住人才。庆城县乡村小学校舍大部分是另迁校址,2001年,镇原县新集乡最偏远的牛心村已建起了小学教学楼,而同年,太白梁乡的冰淋岔初中正在建平房,可见硬件建设极其滞后,许多音体美教师嫌弃这里,纷纷进城或转行,致使边远山区学校逐渐萧条,久而久之,教师少学生也少。(2)近十几年来,山区的农村出现外出打工的热潮,年轻人、中年人丢下老人,拖儿挈女进城打工,流入外地上学是形成农村小学衰败的主要原因。(3)教学硬件设施还是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到现在为止大部分学校没有专用的网络、没有实验室等。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大部分学生转学,涌向师资结构合理、办学条件和设施优越的城镇。(4)近年来,政府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相继出台,但政策的落实还有一个过程,还需要出台细化方案。

三、应对策略

1. 加大资金投入。国家或省级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好农村学校环境差、校舍差、教师待遇差的现状,提高农村“麻雀”学校教师待遇,留住学生,留住人才,留住贫困地区教育的“根”。

2. 科学合理布局。一是整合校舍,整合资源,办规模化学校,让学生在大环境中成长,增强自信心。笔者认为应该办一所纯初中和一所寄宿制小学,这样路途远的可以留在原校,有条件的可以寄宿,步调一致,有利于管理;二是要冷静思考,保留“麻雀”学校,留住教师,留住学生,不要轻易关闭校门。

3.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确保边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合理管理教师的分配、流动、交流等活动,不能随便调动,也不能靠人情请长假,甚至不上班。

4. 注重文化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提倡奉献,反对奢侈和享乐。以整合、调配等方式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进而减少骨干教师流失。

由于贫困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匮乏,布局不合理,微型学校、“麻雀”学校过多,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基础设施简陋,教学用房紧缺,辅助设备不到位,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麻雀”学校的发展,当地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兜住这个底,补齐这个短板,以满足广大学生“上好学”的现实需求,以此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麻雀应对策略现状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1958年的麻雀
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