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禁诉苦比困,更要防止隐形歧视

2018-01-25张淳艺

甘肃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当众助学金隐形

张淳艺

过去,一些学校在认定贫困生时,往往热衷于公开“竞选”,动辄要求家庭贫困的学生当众演讲,由全班同学进行投票,得票高的才有资格得到助学金。这种做法的初衷固然為了追求公平公正,防止人为造假,但在客观上对当事学生的自尊造成伤害。有的学生表示,自从在同学面前讲了自己最羞于启齿的家境后,常常觉得抬不起头来。还有的学生虽然家境贫困,却不愿当众“揭伤疤”,索性放弃申请助学金,这显然有悖于扶困助学的初衷。

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靠诉苦比困认定贫困生既不应该也没必要。高校通过与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完全可以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于弄虚作假者及时取消认定资格,追回资助奖金,并将当事人列入失信黑名单,最大限度遏制造假行为。此次指导意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既是对于学生尊严和隐私的保护,也是对于高校完善认定工作的倒逼。如何在不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的前提下,认真做好认定及公示程序,高校管理者还要拿出大智慧。

不过,严禁当众诉苦比困只是一个方面,相比之下,另一些针对贫困生的“隐形歧视”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和解决。一直以来,人们对贫困生似乎总有一种思维定式,认为过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的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助学金制度感恩戴德,才是贫困生应该有的样子。有的地方要求购买笔记本电脑、常去网吧的学生不能被认定贫困生,有的学校规定在食堂用餐一顿超过多少元钱的学生将被取消助学金资格。还有的学生仅仅因为家里省吃俭用几个月,给自己买了一双打四折的耐克球鞋,就失去了助学金。而在发放助学金和资助物品时,一些高校也喜欢大张旗鼓大搞仪式,又是安排贫困生代表上台发言,又是组织媒体采访报道。

贫困生救助是权利而非施舍,不能因此让学生牺牲个人尊严。和其他学生一样,贫困生也有正常消费的自由,为自己改善学习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不能仅仅因为领取了助学金,就要被剥夺上网的资格、打球的快乐。此次意见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原则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将“学生消费的金额、结构等是否合理”纳入其中,对于做好认定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各高校在执行中必须摒弃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受助学生感受,保障合理消费,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当众助学金隐形
当众发言畏惧成因及其适应教学方法
懂事崩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0感无暇” 隐形妆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