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是怎么做到的

2018-01-25袁秀月从易

青年与社会 2018年2期
关键词:石鼓国家宝藏小剧场

袁秀月+从易

国宝也可以拍成综艺?近些年,以国宝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不稀奇,如《国宝档案》《华豫之门》《鉴宝》《寻宝》等,但大多以平实叙述为主,以综艺形式呈现的则较少。而一档名为《国家宝藏》的节目,则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

《国家宝藏》12月3日首播即赢得大批年轻人叫好,豆瓣评分高达9.3分,“乾隆的小剧场”更是在社交媒体刷屏。有网友表示,以前看文物都是匆匆而过,没想到它们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时至岁末,多档文化综艺上线,作为新的节目类型,“国宝综艺”又如何吸引年轻人?

笑点: “官方吐槽”形成话题

“这个节目不叫《国家宝藏》,叫《穿越千年吐槽你》吧。”《国家宝藏》第一期中,由演员王凯出演的“乾隆小剧场”引发众多讨论,很多网友表示,要被“官方吐槽”笑死了。

其实,这只是节目中的一个环节,由明星扮演历史人物,通过小剧场形式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而王凯所引出的,就是有“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产生于乾隆年间,全身上下装饰有15层釉和彩,“瓷母”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最高峰。然而,它的花色之多也一度被人吐槽,更有人将其称为“乾隆的农家乐审美”。

“我不求天下人理解,只求让后人知道,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节目借由王凯之口道出“瓷母”背后的缘由。网友“熊猴”表示,本来确实不太喜欢“瓷母”的五颜六色,现在也觉得顺眼了不少,“它确实很炫,但炫的是中华的匠人工艺和鼎盛的文明”。

除了王凯,演员李晨、梁家辉也作为守护人引出了两件国宝——《千里江山图》以及“中华第一文物”石鼓。《千里江山图》产生于宋徽宗年间,由18岁的王希孟所作,与《清明上河图》并称为“故宫双绝”,每次公开展出都会引发轰动。它运用了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基础,再加以赭石渲染,色彩鲜艳且立体生动。“《千里江山图》简直就像是千年前的3D画”,网友“小梦”说,看了这些矿物颜料的来源才知道,作一幅画如此不容易。

泪点:文化守护的动情历史

梁金生是梁家的第五代故宫守护人,他已在故宫工作了36年,而他的先祖曾为守护一种文物历经磨难,那就是石鼓。石鼓是先秦时期的石头,上细下粗顶微圆,似鼓,故而得名。石鼓上篆刻有石鼓文,它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前的历史,也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曾历经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几遭战乱。

“《国家宝藏》梁家辉那部分我看哭了。”文博探索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播出,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这样写道。1931年,成立不久的故宫博物院冒着战火,将13000箱国宝南迁,其中,梁廷炜护送每个重约一吨的10个石鼓走遍大半个中国,抗战胜利后,他的儿子又将石鼓运回的故事。节目中,作为“国宝守护人”的梁家辉说:“石鼓上是祖宗留给后世子孙的汉字……是它把千千万万中国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看到这里,许多观众表达了共鸣,“没有刻意催泪,可就是感动得不行” ,观众留言认为“梁家和石鼓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了。”

年轻化:尊重年轻人的审美

“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与戏剧形态结合,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如此评价《国家宝藏》。

文化类节目很容易做得专而精,但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就文化谈文化”的套路中,把观众的感受隔离在外,变成一种“自娱自乐”。《国家宝藏》将“高大上”和“接地气”融合起来,将文物和故事相结合,用“小剧场”的形式讲述文物;用轻松的语态进行交流,让王羲之和黄公望一起吐槽乾隆的审美;拉近了年轻人和文物之间的距离,让很多网友自动参与其中,如制作乾隆表情包等。尊重年轻人的审美,并加以引导,这恐怕也是节目受到年轻人追捧的重要原因。

“不仅展现文物前世的传奇故事,还让观众知道在今天发生了什么。”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曾表示,要让观众意识到,文物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关联,这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开场的音乐灯光舞台效果震撼到我了”,《国家宝藏》的舞台效果也赢得众多网友称赞。一块堪比IMAX银幕的LED主屏幕,9根不断变换位置的透明冰柱,再辅以灯光投影等,这种舞台效果在以前的国宝类节目中可谓少见。

同时,节目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有在演播室录制的环节,有拍摄的文物纪录片,还有演员们演绎的小剧场,《国家宝藏》的这种纪录片式综艺,既有“阳春白雪”,又有“平易近人”。

这也给其他文化节目带来启发,“综艺化”并不单纯意味着娱乐化,也可以是表达的方式更加有趣生动,语态更加年轻,在节目内容上可以继续保持严肃性,观众未必不认可。《朗读者》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就曾表示,年轻人成长在一个更富裕、更开放、更文明的社会,他们接受着更良好的教育,“我们不要低估他们的审美和判断力,自以为了解他们就喜欢某一种类型的节目。”

创新:让馆藏珍宝生动起来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近些年,业界为此做出了不少尝试,也遇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一些鉴宝、寻宝类节目,虽有文物相关知识普及,也讲述了古代人文、生活点滴,但往往把“宝”直接与“钱”挂钩,“估价”成为节目的最大看点。

在历史体验真人秀节目《咱们穿越吧》中,张涵予等明星“来到古代”体验生活、学习手工業技艺,一度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但由于“真人秀”的特性,节目主角始终是明星而非历史。

“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被亲切地称为“故宫淘宝”,创制大量融入古典元素的生活、学习、工作用品,网友还“自主开发”了用故宫出品的古典纹饰纸胶带为国外大牌化妆品贴膜的“新玩法” 。然而,一些“故宫淘宝”爱好者大多热衷于采撷个别传统文化元素,制成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杂烩拼盘,堕入“买买买”的恋物迷思,对其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却不求甚解。endprint

如今,《国家宝藏》能够较好地突破瓶颈,跟它深入挖掘国宝与普通人之间的纽带——戏剧性,有很大关系。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剧中人物的枕边书、朝鲜古典名著《九云梦》中译本脱销;谍战剧《伪装者》热播,许多非历史专业的学生找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相关历史记载,寻找剧中人物存在过的蛛丝马迹。一些看似与普通人、当代生活无关的事物,怎样引发了人们探索、亲近的愿望?是一段故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余味,令人们的情感找到寄托,事物成为连接现实与故事的通道,人可以由此去往精神的彼方,这是戏剧的力量,也是事物被赋予了戏剧性才能产生的化学反应。目前看来, 《国家宝藏》做到了。

綜艺化:文化与娱乐的有机结合

此前的一些节目和做法,由于没有戏剧性的参与,很难在文化、艺术本体意义上吸引观众和粉丝,有的是以“市价”简单换算历史价值,有的在“穿越”中有意无意将文化降格为娱乐,有的则陷入对历史的过度消费,尽管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活在人们心中。以此观之, 《国家宝藏》对国宝和历史的观照,坚守在审美范畴之内,通过引导人们对国宝进行戏剧体验,在人与历史之间建立情感纽带,以达到精神上的认同与皈依,实现了非功利的审美状态。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一句网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道出了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诗和远方所象征的理想和审美的向往。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的精神故乡,禁宫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正应该成为中国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2017年被称为“文化综艺元年”,难道之前没有文化节目吗?并不是,只是如今创作者的表达方式更加“综艺化”了,比如今年大火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从节目形式到邀请嘉宾都增加了综艺元素。

在《国家宝藏》播出后,一向苛刻的豆瓣上,《国家宝藏》的评分9.5分,与《见字如面第二季》一并成为今年国产最高分的综艺节目。

在文化节目受到大力关注和扶持的当下,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国家宝藏》的确是精品,但很遗憾,普通观众更青睐的依旧是不用费脑费力、娱乐休闲的综艺节目;快综艺即便声势不如之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对文化类综艺节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在保证文化品位的前提下,让大众喜欢并接受,让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国家宝藏》的明星策略和小剧场形式是不错的尝试,后期看涨;但如何让文化影响更多人,还任重道远着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鼓国家宝藏小剧场
石鼓响了
周野鹿鸣——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