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

2018-01-25明萌萌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词风李清照

明萌萌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婉约之宗”。李清照的人生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词人心境的不同,词风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前期词风多为明朗美好、清新自然,偶有相思之愁;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在颠沛流离之间,她的心中更多的是凄苦与孤寂,词中也流露着哀怨与悲怆。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人生经历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北宋末年表面繁华、危机四伏,南宋初年动乱不已、偏安江左,而她恰经历了这一切,多舛的命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的词风。北宋于1126-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江苏杭州)。南渡前,安定幸福的生活使她善用活泼的语言,表达少女时期的闲愁。与丈夫短暂的离别,其词中也表现出些许相思的苦涩。靖康之难,李清照与千千万万民众卷入离乱之中,战火改变了她的生活,加之其丈夫去世,她由一位闺阁才媛变成了“飘流遂与流入伍”的难民,凄苦深沉、低回婉转也变成了后期其词的主旋律。国土沦丧、家破人亡——宋室南渡对她的词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椅梅回首,却把青梅嗅”

1.闲趣之风抒烂漫情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恪藏书甚富。过人的天赋和家庭的熏陶使少女时期的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能随意自如。从小生活在宽松明朗的氛围中,她的性格中也就有了一般“大家闺秀”没有的开朗率真,这个时期她的词中尽是生活中的闲趣。以一首《如梦令》为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词人为回忆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常”字有两种解释:一为将“常”理解为时常、经常,整句便可作“时常记起在日暮时分”之解;另一种则认为“常”与“尝”通用,即曾经,作者忆起曾经的一次游玩经历。笔者采用第二种解释,李清照记起曾经的一次愉悦的游玩经历。“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词人在日暮十分归家,却因在宴饮时尽兴饮酒竟已不认得回家的路。“误入”两字正与“沉醉不知归路”相呼应,一片盛放的荷花突然出现在词人和读者的眼前。少女焦急地找寻出路,但是“争渡”缺又惊起了休憩的鸿鹭。整首词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是缺留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鸥鹭”本是娴静、洒脱的一种鸟,词中还蕴藏着作者的丝丝闲愁,耐人寻味。无怪乎陈继儒在《太平情话》中感叹“李易安词无铅粉气”,清代的陈适焯也说“李易安词能脱尽闺阁气”。这一时期还有许多这样的词。

李清照嫁为人妇后,词中多表现出新婚生活的甜蜜。因她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在文学上相知,又都酷爱金石字画。新婚过后,李清照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之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生动地展现了新婚生活之中的情趣。

2.闺怨之愁诉相思意

1103年,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守家中,此时她的词中更多的是闺怨的离愁别绪。时逢重九,李清照将她写的《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看后很是欣赏,想要也做几首能胜过她,便写了三天三夜,作成了五十首,将此词杂于其中,拿去给朋友看,他的朋友认为仅《醉花阴》中的后三句写得非常之好。

这首词上阙吟咏重阳节令,自然而然的写到了别愁,下阙词人描写赏菊的情景,在自然景物中,加入了自己的沉重的哀愁,“东篱把酒黄昏后”,词人倚着篱笆,手中端着酒杯独自饮酒的落寞画面出现在读者眼前。本词的最后三句向来为人所称道,“莫道不销魂”,销魂二字极言相思之苦,“帘卷西风”,西风卷起了帘子,词人即使回到屋里却也是孤独凄苦,菊花在秋风中萧瑟,人与菊花相比竟显得更加憔悴与惆怅,才有了“人比黄花瘦”这一千古绝唱,生动的刻画出一位闺中少女形象。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以《一剪梅》上阕为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大雁一行行南归,皎洁的月光洒满了词人独自倚凭的楼台,仰望天空,谁会在云中寄来锦书?对种种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惆怅以及对丈夫的刻骨思念。

丈夫外出时期的词中李清照把忧愁与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她笔下的意象也失去了往日的清新明快。

二、“怎一个愁字了得”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自此宋室南渡,李清照夫妇相继逃往江南,南下路途中,李清照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赵明诚病逝,她不得不独自一人逃难,在这期间,她不幸丢失了自己视如生命的金石字画,遭遇了这些种种,她的词风愈发悲怆。以《武陵春》为例。本词首句写当前所见,只用“风住尘香”四字便写出狂风摧花,落红满地之景,出笔极为蕴藉。这四个词虽然意蕴含蓄,但是却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容量。日头已高,词人却不想梳头,此句与“起来慵自梳头”语意相同,但是生离死别当自有别。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所有的一切愁苦都来自于“物是人非事事休”。它是极为广泛的、剧烈的。无尽的事情、无穷的痛苦,都在其中。正要想要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眼泪已经直流了。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纵使李清照对游山玩水如此热爱,但,她的痛苦实在太大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不是舟儿载不动愁绪,而是作者的愁满容。正应了那句“问君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李清照的人生暮年,《声声慢》一词最能表现出她孤凄悲凉的心境。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这时期的作品不再有当年清新的少女情怀,转而为沉郁凄婉。七组叠词,不仅富有音韵美,并且由此将凄惨而悲苦的氛围笼罩全篇。下一句“乍暖还寒”写一日之晨,秋日的清晨,太阳刚出,故而是“乍暖”,但是寒冷犹在,秋风依然刺骨,所以又是“还寒”。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下阙首句写满地黄花堆积,此处堆积的不是残花还是盛开的菊花,但是词人自己确实“憔悴损”。即使是这菊花盛放的美景,词人因为满心忧愁,无心赏花,所以有了“如今有谁堪摘”的感叹。然而,人不摘花花也将自己枯萎,待到枯萎之时,欲摘则也变成了不堪摘了。下句“独自”承接上文,梧桐叶上还留着细密的雨珠,黄昏时依然点点滴滴的淋漓着。尾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笔,将漫天的愁绪化多为少,不是一个愁字所能概括的,极言愁之多。但是在“愁”之外还有何种心情,词人不再描述,欲说还休,戛然而止。但实际上词人心中的愁苦都已通过这一句表现出来。凄苦深沉、低回婉转,南渡后其词风大抵便是如此了。

三、结语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离不开她不同时期的境遇。以南渡为界,前期其词风清新明朗,这恰恰是她率真活泼的性格的体现。后期她经历了家破人亡等种种苦难,词风凄苦悲怆,却足以打动人心。正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变工”,苦難带给她的伤害,在艺术的天地全部都被补偿回来。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成就了李清照多变的词风也造就了她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叶芳.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论[J].网络财富,2009,(18):124-126.[2017-08-04].

[2]蒋淑芳.零落成泥香如故辗转春秋韵更醇——析李清照词风多变之谜[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04):139-141.[2017-08-04].

[3]方波,唐碧珍.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9,29(03):66-69.[2017-08-04].

[4]罗浩.李清照词风研究与赏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59+61.[2017-08-04].

[5]鲁渊.近百年李清照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09):91-95.[2017-08-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风李清照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神秀之作血泪篇
怀柔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清初词风嬗变——以朱彝尊、陈维崧为中心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