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第一叙事曲浅析

2018-01-25王爽

戏剧之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叙事曲肖邦体裁

王爽

【摘 要】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第一个将叙事曲体裁运用到钢琴作品中的作曲家。笔者将分为三个部分对叙事曲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叙事曲体裁及结构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创作背景及标题内容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演奏分析与提示。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体裁;背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050-02

一、 叙事曲的体裁与结构

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夜曲、波罗乃兹、谐谑曲等。肖邦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作品编号为op23、op38、op47、op52。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将叙事曲的体裁成功运用到声乐作品中,而肖邦在他的影响下,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体裁,并将其运用到了器乐作品中,并赋予它崭新的意义——戏剧性及交响性的统一。叙事曲的结构并不等同于传统奏鸣曲,可以说,肖邦在继承了传统奏鸣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革新,确切地说,叙事曲属于混合曲式。

二、叙事曲的背景及标题内容

叙事曲创作的年代是1831—1842年,正值波兰民主运动达到高潮,波兰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造就了肖邦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情感。有很多人认为,肖邦是受了《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创作了《第一叙事曲》,这是有可能的,因为两者在思想内容上很接近。《第一叙事曲》反映了作曲家因华沙起义失败而激起的愤慨和爱国主义思想。而密茨凯奇维支的《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作者在十二月党人革命失败的影响下写就的爱国主义史诗。可见两者有相似的地方。但两者在具体创作构思上是各有千秋的,因此,硬把《康拉德·华伦洛德》作为《第一叙事曲》的标题内容还是有些牵强。不管怎样,都应当从音乐文本出发,这才是最可靠最重要的。

三、演奏分析及提示

《g小调叙事曲》(op23)常作为钢琴音乐会演奏曲目。从作品内容上来说,豪迈的英雄气概、悲剧性的形象和爱国主义的热情,反映了肖邦在华沙起义影响下的思想情绪。

引子(第1-8小节)节奏是严整的,有着沉思般严肃的气氛,切忌节奏上的自由性。首先以沉重的低音八度开始,一口气推上去,直到第3小节的高音区的C音后开始dim(渐弱),语气委婉凄切,充斥着欲言又止、无可奈何的感觉。沉默许久后,出现两个哀叹性的和弦勾人心魂。第7小节左手琶音的最后仅剩下的B音,充满了哀伤的音调。

主部主题(第8-35小节),交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速度标记是中速(moderato),很多人在这段都会做太多的rubato来表达情感,不可否认,在肖邦的音乐中需要“伸缩节奏”,但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用,一定要从音乐本身的需要出发,以免在音乐上失去它本身应有的“魅力”。第8小节的重音出现在C音上,但是对后面的D音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伴奏音型是一种叹息声,衬托着忧伤的情绪,这个地方很难将其弹整齐,尤其右手的双音部分,要求手臂要足够放松与通畅,保持力量通透,声音要弹奏整齐。经过短吁长叹、反复缠绵7个回合,在第22小节达到高点后急剧坠落。从第24小节开始,高声部反复,低声部层层推进,多次周旋后到达第35小节主部主题结束,进入连接部。

连接部(第36-67小节),第36-40小节与第40-44小节基本相同,但是又有着很大区别,第一,力度一个是p,另一个是f,并在每个八度音上加>(重音)和agitato(激动)记号;第二,低音线条由单音变八度;第三,八度旋律音由八分音符变为持续二分音符;第四,和弦由柱式和弦变半分解和弦;第五,休止符的增加。从第45小节开始出现sempre piu mosso(更快一些)的标记。虽然从这个小节开始速度要求渐快,但激动的情绪是从第40小节开始的。经过排山倒海、巨浪翻滚、惊涛骇浪之后,情绪渐渐平息下来进入副部。

副部(第68-82小节)速度比之前要慢(meno mosso)。这段充分发挥了肖邦的浪漫情怀。这一段体现了美好与淡淡的哀傷,这种微妙的感觉似爱情,令人陶醉。而到了第82小节,出现了略微的伤感情怀,美好即将远去,内心充满了不舍。注意弹奏这一段落时,不要忽略肖邦对节奏的安排,即主要旋律有二连音、三连音,三连音第一音有连线、无连线、休止符,所有精细变化都使叙述者语调千差万别。

展开部(第94-165小节),这一部分由4小块音乐组成。一是主部变奏(第94-105小节)。在情绪上收回了之前的深情,从一个柔情的角色转换为硬汉英雄形象。二是副部变奏(第106-125小节)可以说是内心的呐喊。这一段无论是左手的八度低(下接第52页)音及和弦,还是右手八度旋律音及和弦,都要弹得结实而饱满。当然,仅仅靠手指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还要加上大臂及腰部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手指要歌唱性触键,小心触键过快而造成敲躁的声音。第119小节到第124小节连续模进渲染出极其紧张的气氛,俨然一幅波涛汹涌的画面。第124小节三个fff持续一小节之后便迅速做dim(渐弱)。三是连接部(第126-177小节)出现了pp及sempre piu animato(越来越活跃),对比之大足以让人心跳加速并为之震撼。四是插部(第138-165小节)以圆舞曲的形式登场,需要弹得轻盈,节奏富有律动感。第146小节半音阶进行反向推进,经150小节再一次开始模进冲刺,可是这一次到达顶峰后并没有持续一小节,而是一个双ff七和弦后立即变弱。反反复复盘旋只为向副部再现并发。

副部变奏再现(第166-194小节)。副部再现第68-94小节,但本身又是个“变奏”。左手低声部激情澎湃,如浪潮般涌动,右手高声部则为号角般的和弦双音,仿佛呈现出心中的呐喊。这里左手需把低声部弹得厚实,而右手高声部的小指旋律音需弹得突出。第174-176小节旋律音则出现在内声部。在191小节有一个重要标记——ritenuto(突慢地),很多人将其弹成渐慢,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标记。

主部变奏再现为第194-205小节。该部分看似平静,却是一种情绪的酝酿。第206-208小节突然如咆哮般发泄悲愤情绪,左手与右手音域之宽广,加上踏板后使钢琴充分发出共鸣的声音,制造出如火山爆发般的效果。

尾声(第208-264小节)为全曲技巧最高难的一段,也是全曲速度最快的一段,如狂风暴雨般的激情,象征着在英雄精神鼓舞下掀起民族风暴。最后在斩钉截铁的八度三连音中结束全曲。

笔者听过很多学生弹奏这首叙事曲,但能被打动的寥寥无几。学生在练习这首乐曲时不应只把注意力放在音符及速度上,更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钢琴是传播音响的载体,通过它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可以说是间接表达。当然,如果触键的方法有问题,如手指软弱无力、身体不协调,那么就算再有情感也一样表达不出来。而过于重视技巧而忽略音乐,也不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不能极端偏向哪一个方面,而是要从音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来帮助技术的提高。如果仅是弹奏音符,而不去研究音符背后的内涵,那么会把这部作品弹得平淡无味。

参考文献:

[1]钱仁康.肖邦叙事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赵晓生.钢琴经典导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曲肖邦体裁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选自大型交响叙事曲《苗寨的故事》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肖邦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