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谈绿色发展

2018-01-25李娟

生活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界道家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体是指:“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天人合一”的内容涉及自然、政治与道德诸多方面。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各派,各个时代,都有关于天人合一的概念。道家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并将其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天人观,形成、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观点和学说。今天,了解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在先秦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在汉初盛极一时,在东汉末年成为反抗统治者的思想武器,而在此后,成为魏晋玄学的旨归。道家思想非常丰富,其中,“天人合一”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与儒家道义原则的天人合一观不同,以老子创始、庄子继承和发展的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体系,以天人合一为基础,蕴含着丰富而又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

1.“天人同源”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天人关系”。道家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从天地万物发生的本源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本体,万物创生的根源,万物统一的本源。人只是自然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人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

所以,道家反对人为的破壞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反对人类妄自尊大,反对把自然看作是自己征服的对象,反对破坏自然、掠夺自然的做法,而应一切按照自然万物所具有的自然本性而行动,因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2.“天人合德”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人与自然既有共同的本源,又有着共同的内在规律。天人合德所体现的是“与四时合其序”,道家认为时空运动具有本然之“序”,其在天人关系方面表现为“合德”,即合宇宙运动之“序”。这种“序”即是指天人要符合宇宙运动所具有的规律,又表示人天和合生态运动之序。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里的“和”指的是和谐,“常”指的是规律。所谓“知和曰常”就是说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老子认为,万物都包含阴阳两种自然能力,而阴阳二气相互交合形成一种平衡,和谐的存在,代表了事物的理想状态。庄子更提倡“阴阳和静”的道德本质,而领悟和谐就能把握住“道”的本质,进而把握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因此,人们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不刻意去违背自然规律而破坏生态平衡。

3.“天人和合”

在道家思想中,“道”作为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就是阴阳之和谐;“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和一”,即人与天地万物都“和”于独一无二的“道”;“天人和合”就是将天与人放在同等相合为一的基础之上,其具体表现在:“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其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亦在人矣”;崇尚自然即崇尚和谐。张岱年认为:“天为人之所本,人为天之所至”,强调人对于“天”之本然本性的尊重和友好。所以对待自然,应回归到无人力强加妄为的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道家认为自然界有其美好的安排和秩序,人只要顺其自然,与自然之物互不干预,和谐相处,就会“无为而无不为”。

从上述看,道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人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恩格斯也曾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根据这种思想,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二、绿色发展理念蕴含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从世界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从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每一次转型都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激烈矛盾和冲突,而尤以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史为甚。应对随之而来的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现实发展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共识。

从国内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如何补齐生态短板,是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必须攻克的难关,亦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课题。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新的发展理念,既折射出中国古代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的朴素呈现;又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生态伦理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绿色发展之要义,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从内涵来讲,绿色发展理念是把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基本先在条件,在传统经济发展基础上进行模式创新,创建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平衡的新型发展方式。它不但将资源环境放入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当中,而且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绿色化、生态化等作为绿色发展在社会各方面的主要内容。endprint

绿色发展理念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责任缺失之时,体现了人类应该明确对于创造绿色应承担责任的发展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要求,也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对于尊重自然规律和敬畏生命的生态思想的要求。发现、掌握并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在自然界的生产生活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如果能够使人类长久持续的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主动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成为人类创造绿色发展必然要承担的责任,人类需要从思想根源上真正树立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收敛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改造,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各种力量。

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代社会中产生,体现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发展理念。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往往会为了促进经济的暂时增长而无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无度消耗。但地球生态系统是人类賴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获得财富的基本来源。无论人类如何迫切的意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应该做到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人类向自然地回馈相平衡,做到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合理平衡。因此,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既是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无论是百年来西方工业化进程走过的“弯路”,还是近年来我国为粗放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无不告诉我们: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必须取之有度,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三、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推进绿色发展的启示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政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实现全面刷新和深刻变革,在身体力行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1.确立绿色执政理念。党的执政理念是对执政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是随着执政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开放性的执政观念体系。确立绿色执政理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矛盾,维护和满足人民的生态权益。绿色执政理念是顺应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和应对国内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矛盾的客观选择,是执政理念与时俱进的显著表现,以绿色执政理念指导绿色发展是促进生态危机转化为重大给予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观渗透于各级党组织的执政理念,由此也带来了注重经济建设而轻视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而轻视维护好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倾向。由于绿色执政意识淡漠,将发展单纯等同于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能源消耗总量过快,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突出,特别是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只有强化绿色执政理念,才能将生态问题当作重大的政治问题和重大的民生问题,通过加强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树立绿色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决定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是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绿色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三个言简意赅的重要论断,对此作了生动阐释和系统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社会财富,凸显了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强调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把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基础、更宝贵的财富;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我们形成绿色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3.形成绿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延伸和具体化,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影响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成效。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具体说来,应形成“绿色”问题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分析思考,着力解决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形成“绿色”创新思维,用新方法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问题,克服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旧思维、老路子;形成“绿色”底线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既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不突破环境承载能力底线;形成“绿色”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绿色发展,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引领、规范、促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系统思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来把握,把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避免顾此失彼、单兵突进。

4.养成绿色生活方式。老子提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的观点,要求人们在物质上特别是饮食桑不要铺张浪费,住宅不要豪华,宴请人不要过分,否则势必造成粮食浪费过多,消耗过多的土地空间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的确,绿色生活方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我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度、践行力,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具有基础意义、关键作用。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也就是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人人应为。这个“应为”,就是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坚持节约优先,强化集约意识,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推广绿色服装、提倡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旅游,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时时可做、处处可为。大到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产品,小到减少塑料购物袋、餐盒等一次性用品使用,以至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都是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都是在为绿色发展做贡献。

总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李娟,中共宝鸡市委党校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自然界道家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说》(十九)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