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删繁就简三步走 求异标新出新彩
——谈科学活动“会跳舞的乌龟”中的化繁为简

2018-01-25

幼儿100 2018年36期
关键词:行健手电筒乌龟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无法预见。因此,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幼儿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课上老师“做”得越多,幼儿的自主学习机会也许就越少。因此,我以为教学不妨“简单”一些,少一些花哨,多一些有用;少一些唠叨,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包办,多一些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幼儿,把发展的空间还给幼儿,“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课堂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充满挑战和创新。

下面,我以科学活动“会跳舞的乌龟”为例,化繁为简,让材料变得更加有用,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

一、材料,化繁琐花哨为简单有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科学材料的提供蕴含着教育目标和内容,是使幼儿拓展思维空间的有效手段。然而,有些老师为了实现活跃的课堂气氛,挖空心思,花费大量精力把材料设计得繁琐又花哨,幼儿玩了一样又一样,忙得不可开交。殊不知看似热闹的背后缺少了幼儿积极的探究和思考,幼儿只是在机械仓促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所以,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材料的准备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哪怕很简单的材料,只要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让操作材料发挥到最大作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会跳舞的乌龟”是一个探究影子秘密的科学活动,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手影游戏,找影子游戏,而本次活动中我突破旧方式,利用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一个手电筒,设计了逼真的皮影戏情境。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我打开手电筒,将光对着白纸上的纸乌龟,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上下左右地舞动手电筒。顿时,教室里发出一片惊讶声——“哇,真的动了!”有小朋友还迫不及待地问:“太有趣了!怎么做的呀?”接下来孩子们参与的几个探究环节都是利用这三样简单的材料来开展。

简简单单的三样材料打造出了电影的情境,使原本不会动的乌龟变得活灵活现,音乐的烘托更为活动增添了一丝神秘,幼儿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这简单的三样材料发挥了最大的教育价值,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激励幼儿一路探究下去。

二、指导,化唠叨说教为简单等待

以往在科学活动中,老师怕孩子不明白就会不停地说,不停地教,殊不知这样做往往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忽视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使孩子学得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抛弃“教师不教,孩子怎么能会”的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多一点等待,给孩子多一点自主探索的时间,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那么孩子获得的成功将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孩子们开始自主操作。沈玺小朋友用手指蘸了糨糊在乌龟的正面开始涂沫,三两下就把乌龟全身涂满了,然后将乌龟全身牢牢地贴在了白纸的中间。他打开手电筒,对着乌龟照,可乌龟的影子就是不动。沈玺左看右看,看到旁边的小朋友都成功了,开始着急起来,不时地向我投来求救的眼神。我没有问他为什么,也没有告诉他该如何做,而是还以微笑,摸摸他的头鼓励他不要放弃。这时旁边的涛涛在表演了,沈玺凑过去问:“你的乌龟怎么会动的?我的乌龟怎么不会动?”涛涛告诉他:“我把乌龟的四条腿向上翘……”“啊呀!我把乌龟的脚全贴住了。”沈玺再次看着我,我示意他重新做一次。这次沈玺记得将糨糊涂在乌龟反面的身体中间,贴好后还将四条腿、头和尾巴向上折一折。当他将手电筒的光照到乌龟身上时,这只漂亮的乌龟跳起了“舞”,沈玺开心地说:“我也成功了!”

没有幼儿积极的思维参与,没有真正的学习过程的展开,那我们的科学活动是盲目的,不能真正引领幼儿在科学认识上向前发展。科学活动提倡“做中学”,培养幼儿的“行前思”,就是要让幼儿在做事之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一定的设想,而不是走一步算一步。教师应该让幼儿学会完善自己的思维。当发现幼儿出错时,我没有急于追问原因,没有马上给予指导,而是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体验失败的同时自己想办法寻找原因,这样得到的成功体验才最深。幼儿只有在体验过失败之后才会更加重视老师的提醒,才会带着问题去“玩”。如果每次总是老师在不停地提醒该怎么做,幼儿就永远不会思考,不会真正体会“做前先想”的道理。其实孩子会用他们独特的眼光和角度来看问题,会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失败的原因,探索成功的方法,而同伴间对问题的相互分享、补充又是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正是我的等待为孩子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机会,沈玺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比较,找到了乌龟不会跳舞的原因并在反复操作中改进,最终获得成功。我的等待、鼓励、肯定,在这里都成了“教育留白”的好方法。在老师的等待中,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了成功。

三、探究,化包办代替为简单放手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确实,这是实现“以幼儿为本”教学理念的正确方法。作为老师,应该学会倾听,该放手时就放手。

“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马上投入操作探索中。这边,唐行健和蒋定妤搭档,唐行健演示,蒋定妤做观察记录,一会儿交换。结束后,两人对照记录表,发现手电筒往左上角,影子的移动位置出现了不同的记录结果。唐行健的记录是“手电筒↗,影子↘”,蒋定妤的记录是“手电筒↗,影子↖”,两人开始争执起来,都说自己的结果是对的。我请他们说说理由。唐行健说:“手电筒往上,影子就是往下的。”蒋定妤说:“手电筒往右,影子就是往左的。”“上面有三个方位,左上角、正上方、右上角,你们一个一个去试试看,再记录下来。”我边说边比画三个方位。两个小朋友听了马上重新开始,蒋定妤还不忘提醒唐行健:“我的手电筒现在往右边上面的角上去了,看清楚哦!”唐行健睁大眼睛看着:“影子到左边下面的角上去了,原来我们都不对。”说完开心地修改起记录——“手电筒↗,影子↙”。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考,不是我们想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他们有自己的发展水平,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幼儿来说,给不给其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且能被倾听,是幼儿能否获得敞开心怀的快乐的关键。老师只有通过耐心倾听,才能使幼儿打开心灵的窗户,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灵光。所以当孩子们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论时,无论他们的观点对或错,我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描绘自己的操作探究过程。我的倾听,为孩子们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也使我找到了问题所在。

科学探究,动手做固然重要,动脑筋也不可少。真正的科学学习,不仅伴随着操作,更要伴随着思考。当孩子们出现意见不统一时,我用语言引导,放手让孩子们进一步更仔细地观察,进行记录、比较。观察、比较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记录又展示了幼儿思考的印记,展示了他们思想的轨迹。这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这个反思的过程,是幼儿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认知,是真正属于幼儿的认知结构,是真正有意义的。也许他们还不太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交流、互动、记录让他们知道,只有亲自做一做,才能知道真相。大胆放手成就了孩子们实践反思,认知重组。从孩子们无比专注的神情中,我看到了智慧在他们幼小心灵的感悟中喷涌,也看到了他们接受挑战、表现自我能力的一面。

以上这些,都与放手分不开。放手了才有机会倾听,倾听孩子的童真;放手了,才有机会感动,感动于孩子对探究的热情。

如果我们在每个科学活动中都能够简单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放手多一点,倾听多一点,让幼儿去想、去做、去说、去创造,那么我们将走进幼儿无比壮观的思想空间,我们将听到幼儿澎湃激昂的心灵之音,我们将感动于幼儿那纯真、广阔的童心世界。

猜你喜欢

行健手电筒乌龟
陈雨瑄 顾行健
Man and Music
A review of kidnapped
古旧手电筒的“新”故事
From“TheUglyDuckling”to“TheWildSwan”
时间手电筒
乌龟
和乌龟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