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引导初中生鉴赏古诗词

2018-01-25张钰玲

魅力中国 2018年52期
关键词:全诗首诗答题

张钰玲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教育局,河北 沧州 061300)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是我们当代的骄傲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教育过程中也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对象,而古诗词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须积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古诗词的内涵美,让他们的身心陶醉在诗与词的意境中,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领略一代风骚。学生们在面对诗词时往往会出现没有头绪,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那么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策略方法来破解诗词鉴赏中的“条条框框”。

一、诗词鉴赏之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去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诵读教学质量,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情况。不言而喻,没有谁能够比作者更了解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了。每一篇文学作品的产生都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的,通过对作者进行了解,进而去体会他写这篇文章的情感。比如在讲古诗词时,讲到杜甫的作品,就要作品出现的背景入手,判断作品是杜甫什么时期写的,再结合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判断当时的杜甫是个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他生活是如此的不顺、如此的悲凉、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通过这样的学习,就相当于带着学生进行了一次穿越,去亲眼目睹当时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学生们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想通的地方,那就是汉语的思维方式,比如古汉语中也可以划分词性,同样也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汉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析句子的成分,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变得不那么难学。

二、通读全篇,了解诗词内容和题目要求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诗词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以后,第二步就是要让学生树立答题信心和掌握相关的答题步骤。在古诗词鉴赏题目的作答中,学生面对的可能是学过的古诗词,也有可能面对的是陌生的古诗词,要告诉学生不要太过在意对于这首古诗词的熟悉程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古诗词,都要按照相关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有针对性地作答。首先,通读全篇,不光要认真地去读古诗词,还要读懂题目的要求和读懂题中所给的注释解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诗词中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了解。这样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接下来寻找答案和对古诗词深层分析都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通读全篇,要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事或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情,为接下来的作答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对杜牧的绝句《赤壁》的鉴赏,由于这首诗比较简单,只有简单的四句话几十个字,所以一定要要求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不放过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把题目要求和下文的诗词注释都读清楚,然后认真地分析每句诗所描写的不同内容。通过这样简单的学习,学生就对《赤壁》这首诗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独立的判断。了解诗词内容和题目要求,是进行古诗鉴赏答题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接下来整个诗词鉴赏答案呈现的效果。对于这一环节,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强调,让学生要充分地重视起来,在答题的过程中,做到认真和耐心,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三、抓住词眼,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全诗

虽然古诗词只有简单的几十个字,但是在对诗的鉴赏和分析过程中,也要有针对性,从全诗中找出重要的字词进行重点分析和理解,这就是抓住词眼的过程。词眼在一首诗中,起着关键性和总领性的作用,对词眼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整首诗分析的好坏。所以在古诗词鉴赏题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相关的答题步骤,认真阅读古诗,找出诗中的词眼,并围绕着词眼的意思和用法,进行全诗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因为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陌生古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将陌生知识变为熟悉知识的过程。这是在古诗词鉴赏中的常用技巧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答题思路。比如,对古诗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学习,对于这首诗的学习和解读,在学生进行完第一步的阅读和分析题目要求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词眼的查找。这首诗是一首律诗,一共分为八句四联,词眼一般都出现在尾联的抒情诗句上,这首诗的字眼就是“乡”,作者通过这一个“乡”字,表达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也是全诗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以往学过的思乡古诗,进行对比分析和学习。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两首诗的内容虽然不一样,但是主要表达的情感和意思是相同的,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对一首诗的分析,来实现对另一首诗的深层解读,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古文教学,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比如说,横向拓展。教学一篇古文、一首诗歌,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乃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抱负等等。又如,竖向联系。学习一篇文章,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同类型作品,以此相互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状态。也只有“横竖”均了解掌握的状态下,对古文的诵读才能做到有情,有理,有节,有悟。

猜你喜欢

全诗首诗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上课没人抢》
邀你来答题
我想写首诗给你
邀你来答题
劝学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