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良结构情境的新特点初探

2018-01-25湖北何敬涛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科结构情境

湖北 何敬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学科任务导向为标志,由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四个基本维度构成,目的在于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对于被评价者来说,唯有依托评价情境这个前提与舞台,巧妙运用学科内容和具体情境的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科任务,展现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能否有效解读和获取情境材料信息就成为制约考生能否完成具体设问要求的首要因素。

基于纸质测试的天然局限性,如果只用一种评价情境或者一种学科任务来测试考生的核心素养,那么考生所展示的素养信息就可能不充分。为提高学业水平评价的科学性,高考试题就提供了多样化的情境材料和学科任务,其中,情境材料有结构良好的,也有结构不良的。所谓情境结构的优良性与不良性,其判断的标准就是看情境材料提供的直接信息与学科任务完成之间是否有较好的吻合度。如果考生为完成具体学科任务而能够较直接地、较对应地、较容易地从情境材料获取相应信息,那么情境结构就是优良的。否则,就是不良的。本文重点探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不良结构情境表现出的新特点,希望能对顺利完成相应的学科任务有所帮助。

一、从选材内容上看,情境材料展现出:真实性和主流性、广泛性和公平性

(1)真实性与主流性。情境材料的选材内容坚持“三贴近”原则,反映的是该年度或者近期重大的社会真实问题。当然,真实性并非是对真实生活的完全照搬,而是基于考试评价目的作出了恰当的删减与重组,对真实情景进行了全新的建模。在选材方向上,秉承社会价值的主流性,并不刻意回避社会重大热点事件或问题,坚持“大材料,小切口”的命题原则,较好地绕开了猜题押题的可能性。

(2)广泛性与公平性。情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情境主体涉及个体、组织、地区、国家、全球等等。虽然情境内容和主体都很广泛,但材料的选取兼顾了考生地区和城乡的差异,尽量避免使用学生不熟悉的生僻术语和偏难怪知识点,坚持大众化和典型化的命题思路,让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体现了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二、从材料结构上看,情境材料展现出:并列式和递进式

(1)并列式结构材料一般列举的是多种类似的社会现象、问题、行为等等,材料思路较清晰、层次脉络较明显,多属于良好的结构情境,但有些材料提供的并列事项属于重复性干扰信息,其提供的并列事项并不反映多个思路和层次,只集中反映一个中心思想。要避免使用传统的过度分层解读的方法,防止“剑走偏锋”。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39题的第三自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就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如下解释: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宣誓人拒绝宣誓,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宣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

该自然段列举了四个并列事项,不能对每个事项逐一解读出一层思想,否则就偏离了法治建设这一主干,会导致设问的回答过于细化,过于复杂多样。它们属于重复性列举事项,只集中反映了一个中心思想:依法宣誓。要重点提高对这种形似优良,实为不良情境的辨别能力。

(2)递进式结构材料一般展示出某种事件或者行为措施的前因和后果的递进发展过程,多表现为“原因——问题——措施——结果”的环节结构形式,也有只取部分环节的结构形式,如“原因——结果”式、“问题——措施”式。这种不良结构情境中涉及的中心概念较多、主体较多、影响行为和结果的因素较多、价值观念和立场较多,对回答具体设问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38题(材料中括号内容为作者批注):

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

(①原因)为保障玉米的生产和供给,我国长期实行以保护价(对农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价)收购种植农户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②问题)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造成了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③措施)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④结果)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年出现下跌。新机制运行扭转了近些年玉米价格不断提高、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局面。

该情境材料属于典型的“原因——问题——措施——结果”的环节结构,在阐述玉米价格下降的前因和后果的过程中,整个材料提供的信息较多,有农民、企业、国家、国际,有保护价、市场价,有市场调节、宏观调控,有生产、流通、收储等等,这些信息相互干扰性较强,要回答“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就必须排除无关的或者次要的干扰信息,重点提取与玉米市场(生产市场、消费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关的有用信息。

三、从材料语言表述看,情境材料展现出:专业语言和生活语言

考试评价的重要任务是检测运用学科内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灵活地将一般抽象形态的知识迁移到特殊感性形态的生活情境中去,展示出良好的认知和把握多彩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还原生活、体会生活、学会生活,不良结构情境在语言表述上就出现了学科语言和生活语言共存与交叉的情况。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39题第二自然段: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整段材料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记述钱学森的中学生活,朴素地说明中学教师和学校展开的不同教学与考试评价方式,在表达形式上没有留下明显的学科特色和标识,极大地增加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难度。考生必须“不畏浮云遮望眼”,要从生活化的语言表述中抽象、概括、归纳出符合学科任务要求的学科语言,即这种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从材料信息之间关联看,情境材料展现出:信息重复性和冗余性

结构良好的情境材料提供的信息基本都是有用的,只是为了体现逻辑表述的完整性,才会偶尔出现个别词句无用表达的情况。不良结构情境在材料中增加了一些重复的和冗余的信息,给中心信息的解读造成了一定的干扰,要依照学科任务的导向来适当取舍。

情境的信息重复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同重复,那些相同重复的信息点就是答案的采分点。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39题,两段材料都提到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因此,在回答“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特点”时,就可以直接把这两个重复的信息点作为答案要点。另一种是相似重复,一般通过并列式列举来表达某个中心信息,需要运用归纳法来总结出主干要点。如上述2017年全国卷Ⅰ第39题的第三自然段中列举了多种相似的合法宣誓规定,不能细化解读,必须通过归纳得出中心要点——要依法宣誓,遵循法制。

情境的信息冗余不同于信息的重复,是指材料对某些信息做了过多的不精练的甚至无用的表达,对学科任务的完成来说基本是没有价值的,可能会对中心信息的解读带来很大的误导。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39题第三自然段: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该段材料在内容上主要表明素质教育在今天也得到了探索和延续,在形式上也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过去与现在的逻辑连贯性,却用了一百多字来对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进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从表面上看,该自然段内容和形式的设置都是很完备的,但相对第二自然段素质教育的内容来说,它是重复的冗余的,甚至可以说失去这段材料也不影响设问的解答。

五、从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看,情境材料展现出:对应性和非对应性

虽然情境材料是以学科任务的设问为导向来选取和设置的,但这并不能表明每一个设问的完成都能轻易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情境条件,否则,就无法区分考生真实的素养发展水平。根据情境材料与学科任务的吻合度,可以把情境类型分为:完全对应型、不完全对应型、完全不对应型。

一般来说,完全对应型属于结构良好的情境,材料提供的条件比较显性,与学科任务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不良结构情境却将情境条件巧妙地隐藏起来,需要用比较、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才能将对应的隐性条件挖掘出来,增加了获取情境条件的难度。

不完全对应型、完全不对应型则分别指情境材料只是部分提供或者基本不能提供情境条件,需要考生立足材料,但不局限材料,敢于超越材料,然后整合教材内容、时政要点、生活经验的相关知识来对设问作出富有逻辑性的推理说明。2017年全国卷Ⅱ第40题,“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答案表述为:

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

此答案的阐释说明部分都超越了材料信息,是对情境材料的延伸与拓展,需要考生整合学科内容,对创新发展的过程作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前后推导性表达。

当然,上述特点的分类都是从某一维度来展开说明的,事实上,高考真题中的某一组情境材料可能同时兼备这几大特征。不管不良结构情境如何变换,其最大的干扰主要来自信息的重复与冗余、层次的脉络与走向。因此,解读不良结构情境的主要方法就是以学科任务为导向,对材料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取舍,然后,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构建出情境主干的脉络框架。最后,书写出运用学科思维将学科内容和情境信息有机统一的答案,展示出良好的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学科结构情境
【学科新书导览】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论结构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超学科”来啦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