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

2018-01-25

山西青年 2018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政治

戴 娟 张 运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划定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社会信息融合的大格局时代到来[1]。现在涌现出了自媒体、新媒体等全新的话语媒介,社会思潮进入了高速变化与猛烈撞击阶段。特别是对思想意识形态尚未定性的高校学生而言,热点事件和社会动态的把握极易产生偏差,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中心和关键点,这些新形式的涌现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主战场,必须正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并用好这把“双刃剑”,描绘新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底色。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新特征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密度等,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无法企及的,传统教育也必将迎来颠覆性变革。爆炸式的信息增长、开放式的话语环境、多元性的价值碰撞,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多元性增加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互关联,也意味着教育行业与互联网之间必将深度融合,建立新的发展生态。中国网络协会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年轻人已经成为了网民中占比最大的群体,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在校大学生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长达到4小时以上。4G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上网更加便捷,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社交的主要途径。当教育活动的信息来源于传统单一信息渠道时,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等各个元素都是单向交流的。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量的教育信息数据源源不断地输出,大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时间更充裕、内容更丰富、渠道更广泛。在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下,教育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多元性空前增加。

(二)教育的主体、主导和主要方式发生变化

传统教学关系中,教师是主导者,是知识的引入者,是答疑解惑者,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单向传输,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课堂中难以得到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建立了教育行业新的发展生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关系,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开放性更契合学生认知需求,教育主客体的概念逐渐模糊,地位趋于平等,这给广大教师群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如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学生就会“另辟蹊径”,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甚至于出现教师说的学生都会,学生说的新名词新鲜事教师却闻所未闻。归结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学生受多元文化冲击、社会乃至教育模式的解构和重塑影响,对传统教育和引导方式产生质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倒逼高校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育人方式。

(三)教学的内容、内涵和内在联系面临挑战

通常的教育学习模式是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一本教材。而“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这一切都可以被解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听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课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2]。在这种环境下,教学的内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灌输,而在于更宽广层面的科学探索与引导。新需求的产生急需构造新的沟通方式。家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或嫁接。学校、家庭、社会既分工明确,又边界模糊。这也对教学过程和教育工作者、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精神内核也随即发生质变。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态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关系到祖国和民族未来。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对师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际关系、行为爱好等带来了深远影响。为此,正确认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对于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乃至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面临以下三个特点。

(一)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更加凸显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现实世界中对个体行为起约束作用的主要是道德舆论和法律规范。由于世界各国法律法规及各自的道德伦理都不尽相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适用于全世界范围的法律规范来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统一制约和管束,网络秩序的维护目前还主要依赖于网民的自律性,培养网民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便成为了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关键点。正因为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个体的身份可以隐匿在网络之中,所以也降低了道德舆论的作用与影响,极易造成网民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受教育者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了剧烈变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空前扩大

互联网的特征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存储量大、信息传递方便快捷,让学生可以迅速地搜索到海量的任意想要查询的各类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社交。学生运用各种网络新兴媒体,在享受“互联网冲浪”的同时,深入学习各类知识,突破了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教育教学约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校园和课堂,现在正迅速扩大到网络空间,未来必然借助“互联网+”运动扩散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势必空前扩大,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了更高的挑战。

(三)思想价值层面的工作精度不断提高

网络的出现,使教学实践、报告会、班团活动、谈心谈话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效果日益降低。高校的软环境正在被互联网的发展影响变化着。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不断随着工作要求的变化革新自己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尤其是在思想价值层面,“互联网+”将高校、家庭、社会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不同社会构成部分的时空壁垒,多元、多层级、多维度的工作环境变迁,倒逼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要提升工作精度,必须将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精细化、细致化,从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提升教育效果。

三、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全方位影响未来学生的生活与就业[3]。事物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这是时代背景的要求。信息时代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还有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努力适应新时期的变化成为高校工作者的当前工作要求之一,高校必须打造新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一)以新语态解读大学生

提起大学思想政治课,常常给人以单调乏味的印象。“大班教学”“一成不变的授课内容”“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单一的考核方法”似乎已成为传统思政课的标签,而“低头一族”成为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难题。在大学生深受网络环境影响的思想教育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更加贴近学生,放下姿态,抛开套话,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从权威形象向人与人之间平等意识观念的转化。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了解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的网络交流平台,掌握与之相适应的运用技巧,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起与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新渠道,及时了解当下大学生之间常用的热点词汇。正确使用文明规范的新言语新词汇能够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

(二)以新方式走近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充分挖掘个人潜能,促进个人健康成长;不仅要帮助学生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我们要端正自身对网络的认知,不可将网络“妖魔化”,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不能回避、不能拒绝,更不能压制,只能接受、接纳、介入、融入。要主动增强与学生在网络中的互动,积极回应学生的需求与渴望,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激发学生的原动力,利用参与式、体验式等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

(三)以新网络生态呵护大学生

目前在高校资助、学工管理、公寓生活服务、党团建设等模块中,互联网和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有了较多的融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行动效率低的问题。建设一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将主流网站的建设落到实处,发挥主流网站的育人作用。建立切实可行的网络不良信息监控预警系统及应急响应机制,维持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将有害信息及不健康的内容隔绝在网络之外。加强网络法制化建设,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处罚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

[1]叶大伟.“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14).

[2]袁杰.“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6,9(6).

[3]邓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5,8(9).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