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地区甜高粱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2018-01-25张俊生

中国甜菜糖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我区黑穗病病株

张俊生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 武威 733000)

0 前言

甜高粱又称糖用高粱,是普通高粱的一个变种[1],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它上边长粮食,下边长甘蔗,所以又叫“高粱甘蔗”。它株高5 m,最粗的茎秆直径为4~5 cm,茎秆含糖量很高,因而甘甜可口,可与南方甘蔗媲美。甜高粱可以生食、制糖、制酒,茎、叶均可作饲料喂牲畜,甜高粱穗经过碾压脱粒后换可以制作扫帚,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广泛。甜高粱具有很强的抗旱,耐脊、耐盐碱性,适宜在盐碱、干旱等边际土地上大规模种植,且生长快,产量高,茎秆富含糖分,被誉为“生物能源系统中的最有利竞争者[2]”,甜高粱作为干旱、半干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作物,在河西走廊地区发展甜高粱种植,对于缓解能源危机,促进农村产业的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随着面积的逐年扩大,病虫害的发生蔓延严重影响甜高粱的健康发展[3],为此,通过大量的摸索探讨和试验示范,总结出了河西走廊地区甜高粱的病虫害发病规律,提出了适应河西走廊地区的甜高粱病虫害防治的技术。

1 甜高粱的大斑病

1.1 症状

甜高粱的大斑病是常见的流行性病害,在雨水较多的气候环境或年份会引起流行发病造成危害,导致减产。发病时,叶片病斑呈长棱型,叶片中间呈淡褐色最后逐渐变成褐色,叶片边缘呈紫红色,病斑大小一般在20~60 mm×4~10 mm,发病早期长有不规则的轮纹,病斑的两面着生黑色霉状物,也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时,通常是从植株下部逐渐向上扩展,尤其在阴雨潮湿环境条件下,病斑发展迅速,最后导致叶片早期干枯死亡。

1.2 发病规律:

大斑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暗色孢科的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4]。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二次再侵染,最后蔓延扩大,在河西走廊地区发病较早,据调查,我区在7月份危害较为严重,此间的多阴雨、常温多雨是引起甜高粱大斑病的主要原因,另外,土壤瘠薄、连作、种植密度过大发病也较为严重。

1.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整地,将病株残体深埋土中,在甜高粱生育后期及时补施磷、钾肥,后期不能缺肥,这样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其次播种密度不能太大,施足基肥,适时追肥。甜高粱大斑病发病一般是在植株底部老叶开始,所以应在植株生长发育后期打去底部1-2层老叶,这样既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还可减轻发病程度,注意要把打去的老叶及时带出田间,集中烧毁。

2 甜高粱的丝黑穗病

2.1 症状

丝黑穗病是甜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5],发生部位主要在甜高粱的穗上,发病后田间的表现为植株矮小,色泽暗深,在抽穗前,病株穗的下部膨大,苞叶紧实,有的略歪,如果用手捏就会有坚硬的感觉,剥去苞叶,穗部呈白色棒状物,一般情况下病穗外部都有一层白色的膜,待甜高粱抽穗后,上部穗的小花及内外颖因受害而变成黑粉,外面有一层灰白色的薄膜,逐渐病变为卵园型的灰包,从颖壳中露出,当外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状厚垣孢子,仅剩长而弯曲的黑色中轴。

2.2 发病规律

该病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中的黑粉菌,主要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散落在土壤中越多,以种子携带的病原菌为主要侵染源,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菌与种子同时发芽,侵入寄主组织,向生长点发展,最后侵入穗部发病,形成病穗。

病菌以厚垣孢子落入土壤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通过土壤,种子传播,当甜高粱播种后发芽时,在土壤中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萌发,形成侵入丝,侵入甜高粱幼芽的生长点 ,随寄主组织分化,系统扩展,并不显示症状,开花以后,破坏整个穗部,直至形成大量的黑粉,留下黑色丝状物。丝黑穗病的病原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甜高粱病田连作,土壤中积累的病原菌多,发病重。病菌从种子幼芽侵入,但甜高粱种子从露白尖到幼芽长度1-1.5 cm时,为最适宜侵染的生育时期,土壤温度在15℃左右,含水量在18%-20%时,最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病,因此,播种过早,土壤温度低,或土壤墒情差 ,播种覆土过厚及整地粗放等,不利于种子发芽出土的耕作栽培措施,都可增加病菌侵染机会,有利于丝黑穗病的发生。

2.3 防治方法

2.3.1 选用丰产抗病良种,在无病田或发病较轻的田快,选健穗留种,单收单打,获得无菌种子,选用抗病杂交种及地方抗病种子。

2.3.2 在种植结构上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土壤病菌,减轻其危害,最好采用甜高粱、豆类、玉米轮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3.3 适期播种 根据墒情和土温适期播种,并做好精耕保墒,促进早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2.3.4 播种前种子必须经过筛选或风选除去杂质或秕粒,也可用药剂拌种。具体方法:用20%的粉锈宁乳油,按种子量的0.1%闷种,即用药0.05 kg,加水6 kg,拌种100 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

2.3.5 其他方法 田间发生病株时及时拔出,并掌握在灰孢破裂之前将病株拔出,带到地外烧毁,减少丝黑穗病菌落入土中越冬。

3 甜高粱散黑穗病

3.1 症状

甜高粱散黑穗病又称“灰疸”,在我区发生较为普遍,在抽穗后(我区在6月上中下旬)才能表现出发病症状,抽穗前(我区在6月上中下旬)不易识别,一般被害植株较健株抽穗早,植株茎秆矮而细,节数减少,病穗上每个小穗的小花及内外颖 因受害而变成黑粉,外面有一层灰白色的薄膜,成为卵园型的灰包,从颖壳中露出,当外模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状的厚垣孢子,仅剩长而弯曲的的黑色中轴。

3.2 发病规律

该病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中的黑粉菌,主要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散落在土壤中越冬,以种子携带的病原菌为主要侵染源,带病种子播种后,病菌与种子同时发芽,侵入寄生组织,向生长点发展,最后侵入穗部,形成病穗。

3.3 防治方法

3.3.1 选用丰产抗病良种,在无病田或发病较轻的田快,选健穗留种,单收单打,获得无菌种子,选用抗病杂交种及地方抗病种子。

3.3.2 在种植结构上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土壤病菌,减轻其危害,最好采用甜高粱、豆类、玉米轮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3.3 适期播种 根据墒情和土温适期播种,并做好精耕保墒,促进早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3.3.4 播种前种子必须经过筛选或风选除去杂质或秕粒,也可用药剂拌种。具体方法:用20%的粉锈宁乳油,按种子量的0.1%闷种,即用药0.05 kg,加水6 kg,拌种100 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

3.3.5 其他方法 田间发生病株时及时拔出,并掌握在灰孢破裂之前将病株拔出,带到地外烧毁,减少丝黑穗病菌落入土中越冬。

4 甜高粱的叶炭疽病

4.1 症状

甜高粱的叶叶炭疽病叶叫“翻秸”病,在我区或遇低温多雨年份发生尤为严重,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前期危害幼苗引起小苗死亡,中期叶鞘发病,病斑较大,为椭圆型,并密生小黑点,叶片发病多从叶片顶端开始,初期叶尖上出现褐色小点,随后拓展成椭圆型或合并成不规则的病斑,边缘呈紫红色或紫黑色,中央淡褐色,叶片两边的小黑点为分生孢子,在土壤湿度大和大气湿度大时发病严重,常常导致甜高粱叶片自下而上局部枯死,影响茎秆生长,籽粒稀秕,导致产量下降。

4.2 防治方法

4.2.1 选用抗病品种 我区应选-雅津14号、维多45等抗病品种。

4.2.2 轮作倒茬 实行大面积的三年轮作,及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深埋,以减少侵染来源。

4.2.3 增施肥料 不使生育期缺肥,一般情况亩施农家肥3 000公斤左右,化肥纯氮7~9公斤(尿素15~20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普通过磷酸钙40~50公斤)。

4.2.4 清除病株残体 集中烧毁。

4.2.5 药剂防治。播种前用种子量0.5%的50%的多菌灵、或50%的福美双或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 杀菌剂侵种消毒,冲洗(具体方法)后播种;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50%的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控制病情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区甜高粱的病害较多发生也较为普遍,危害也极为严重,对甜高粱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因此要注意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防治时期及防治方法,以提高甜高粱的生物产量及品质。

猜你喜欢

我区黑穗病病株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讲话稿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重点高校进一步扩大在我区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