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番”释义

2018-01-25崔晓娜

艺术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锣鼓

崔晓娜

(石家庄学院 音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十番”一词,最早见于据梧子撰写的笔记小说《笔梦》:“春时,小辋川花丛如锦,侍御日偃其间,令诸妓或打十番,或歌清曲,张素玉中坐司鼓,余妓团围四面,笙歌相间,几于满谷满墙外游人,竟立听,皆作李暮之想矣。”[1]97-98,[2]40据梧子《笔梦》收于《虞阳说苑·甲编》内,内容是记述虞阳士大夫钱岱(1541~1622年)政治生涯与致仕后家居的享乐生活。钱岱四十四岁致仕①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亦作“致事”,清朝改称为“休致”。,其时约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由此,“十番”一词,最晚于明万历年间在江苏虞阳(今江苏常熟)地区出现。

“十番”名之由来,是因“十种乐器的更番演奏”。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十番鼓者……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铙钹、号筒,只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乾隆六十年刻本)卷十一《虹桥录下》。国学导航,http://www.guoxue123.com/,2012年7月16日。下文引《扬州画舫录》皆同此出处。后引申为指十番锣鼓的“十种声音”[3]259,即“七、内、同、王”四种乐器音色,和“星、汤、浦、大、卒、朴”锣鼓音谱的状声字。其中,锣鼓谱中的状声字为“吴语状器之声,有声无字”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乾隆六十年刻本)卷十一《虹桥录下》。。杨荫浏认为,“十”是泛指多数而言,“番”是翻花样或变化之意,“十番”是指演奏的多样变化。[4]992

与“十番”相关的称谓主要存见于七类文献中,有官修类书,私辑类书,笔记小说,章回小说,地方志,地方丛书,诗集、报刊类等。据不完全统计,“十番”相关称谓有十番、十样锦、十锦、十番鼓、十番箫鼓、新十番、十不闲(十弗闲)④“十不闲”亦作“十弗闲”,“弗”为吴语口语读音,在官话中读“不”。、细十番、粗十番、粗细十番、南十番、什榜、十番学、十番锣鼓、十番笛、清音十番、叶欢、十音等十八种。其中,南、北地域相同的“十番”称谓有七种,分别为:十番、十样锦、十番鼓、十不闲、粗细十番、清音十番、十番锣鼓。独有的称谓中,南方有七种,即十番箫鼓、新十番、细十番、粗十番、十锦、叶欢、十音;北方有四种,即南十番、什榜、十番笛、十番学。可见“十番”是一种具有多义性、泛称性的概念,其内涵主要有四种,即鼓吹乐曲、音乐机构、昆曲伴奏和器乐合奏。

一、十番与鼓吹乐曲

“十番”作为鼓吹乐的器乐曲,最早存见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崇祯八年刊行)卷二《灯市》:

乐作乐则鼓吹、杂耍、弦索,鼓吹则橘律阳、撼东山、海青、十番,杂耍则队舞、细舞、筒子、筋斗、蹬坛、蹬梯,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其器则胡拨四、土儿密失、乂儿机等。

上引文献中记述了明末北京元宵节的灯会,音乐表演有鼓吹、杂耍、弦索,鼓吹乐曲则有“橘律阳、撼东山、海青、十番”。其中,“撼东山”“海青”“橘律阳”是曲名。“橘律阳”乃文人书写称谓,民间称谓为“矞艻羊”。“矞艻”为番语,指山羊或羊头。“矞艻羊”是明代的一首民间乐曲,常作为套曲的第一首乐曲。[5]“十番”与前三首乐曲为并列关系,此处也应指鼓吹曲名。

二、十番与音乐机构

(一)十番学

十番学是演奏十番音乐的乐队组织,隶属于南府。

南府是清代宫廷演剧机构之一。根据故宫旧藏清圣祖谕旨来推测,当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已有南府,[6]27至清乾隆年间所修宫史才将其列为正式机构。

南府内部的机构设置,官书不载,仅《重修喜神祖师庙碑志》中有相关记载。

南府内部的机构设置,官书亦不载,仅从《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所辑乾隆时《重修喜神祖师庙碑志》参以以后档案记载,得知当时有十番学、钱粮处、中和乐、跳索学、外二学、内三学。另有景山钱粮处、三学及掌仪司筋斗房。其中外二学、内三学(及景山三学)均为演戏班子,跳索学是杂技班子,中和乐、十番学是两个音乐班子,或称乐队。嘉庆时无大变动。道光元年(1821年)将景山合并于南府,革退了许多外学人员,令其回籍自谋生理。道光七年(1827年)又改南府为升平署。……而且下令:“南府民籍学生(即外学)全部退出,仍回原籍。”十番学撤销,“将原十番学分拨升平署当差”,大部分并入中和乐。[6]28-29

关于十番学乐队的乐器配备,未见明确记载。

在《清会典事例》中,道光四年(1824年)曾有道光皇帝“自本年起,山高水长烟火处预备清音十番一套”的记述。

关于“清音十番”的乐器配置,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修纂的《礼部则例》中有记载:

清音十番作乐史十六名,俱穿百花袍,司笙一名,司管二名,司笛四名,司箫一名,司星一名,司铛一名,司扑钹一名,司韵锣一名,司弦一名,司板木鱼一名,司堂鼓一名,司单皮鼓一名。①《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电子检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以上所记“清音十番”所用乐器与《扬州画舫录》中“十番鼓”所用乐器比较,“除清音十番中有笙而无提琴的差别较大以外,有的乐器可能只是名称上的差异”[6]30。万依等认为,清音十番即是十番,“清音”当指乐器演奏。[6]30

关于十番学的由来,万依认为可能是通过明代教坊司或钟鼓司而传至南府的十番学。[6]30在吴伟业《梅村集》卷四《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曾记载“十番鼓”与明代教坊司的关系:

昨夜城头吹筚篥,教坊也被传呼急。碧玉班中怕点留,乐营门外卢家泣。私更装束出江边,恰遇丹阳下渚船。剪就黄絁贪入道,携来绿绮诉婵娟。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②《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电子检索版。吴伟业(1609~1672年),号梅村,世居江苏昆山,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其诗文后人称之为“梅村体”。诗中主人公卞玉京,名赛,为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后出家修道,自号玉京道人。该诗创作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作品通过卞玉京借抚琴歌弹,记述了她自南明弘光朝廷覆灭后,清廷在南京广征教坊乐籍女子的亲历亲闻,痛斥了南明弘光朝的荒淫腐败和清兵南下掠夺妇女的恶行。诗中“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表明“十番鼓”早在南明弘光时期已存在于南教坊的事实。

(二)什帮处、侍卫处

“什榜”俗称十番,最早见于官修类书《钦定热河志》(清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卷四十八《围场四》中:

什榜,蒙古乐名,用以侑食,今俗所谓十番。③《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电子检索版。

“什榜”又称“什帮”,蒙古乐名。清代的蒙古乐由两个部分组成:“笳吹乐章”和“番部合奏乐章”。其中,“笳吹乐章”即“掇尔多密”,“番部合奏乐章”又称什帮或什榜,乾隆年间将“掇尔多密”称“笳吹”,什帮称“番部合奏”。[7]24文献中,也有以“掇尔多密”作为蒙古乐曲的通称[8]293。其乐器配置如下。

笳吹:用司胡笳、司胡琴、司筝、司口琴各一人,司章(歌工)四人。进殿一叩,跪一膝奏曲。番部合奏:用司管、司笙、司笛、司箫、司云璈、司筝、司琵琶、司三弦、司火不思、司轧筝、司胡琴、司月琴、司二弦、司提琴(即或四胡)、司拍。凡十五人,为三班,与笳吹一班同入,一叩,跪一膝奏曲。①《清会典》卷四十二。

掇尔多密,“燕飨列之”,隶属清朝乐部中的“什帮处”。“什帮处”作为蒙古音律处,[9]716是专习满洲蒙古吹歌处。[10]825同时,还兼隶“侍卫处”。

什傍处,掇尔契达一人,兼三等侍卫。六品衔达、七品衔达各二人。拜唐阿六十人,兼隶侍卫处。掌奏掇尔多密之乐,燕飨列之。②《清史稿》志八十九《职官一》。

侍卫处全称“领侍卫内大臣处”,主掌统率侍卫亲军、翊卫扈从。侍卫亲军主要由上三旗军校、宗室、世职人员,八旗大员子弟和武进士组成。

侍卫为官名。《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解释:“侍卫为官名。清初选上三旗子弟为侍卫,以勋戚大臣统率,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会卫、蓝翎侍卫等,掌宿卫扈从,更番轮直。”③《中国历代职官辞典》,http://ch.eywedu.com/Officials/mydoc078.htm,2012年7月16日。

“宿卫扈从,更番轮直”简称“番上”。“番上”一词,源于唐代兵部。《汉语词典》解释为“唐代府兵定期轮流到京师担任宿卫之称”④《汉语词典》,http://cidian.aies.cn/,2012年 7月 16日。。《新唐书·兵志》:“凡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

“番”字在唐颜师古撰《匡谬正俗》中的解释:

番,或问曰:今之宿卫人及于官曹上直皆呼为番音。翻,于义何取,答曰:按陈思王表云,宿卫之人番休递上。此言以番次而归休,以番次而递上字本为幡。文案从省故番耳句。⑤《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电子检索版。

“番上”定期轮流,“兵部以远近给番”。“远近”以“月上给番”。

凡当宿并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皆一月上。若简留直并者,五百里为七番,千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亦月上。⑥《新唐书·志第四十·府兵之制》。《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电子检索版。

如“二千里十番”,“二千”是指距离京师二千里内;“十”指“十个月”;“番”指“番上”。即,距离京师二千里的“宿卫者”,每十个月到京师轮值。

根据以上文献推断,“什榜”俗称“十番”。其“什”字通“十”,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置一长,称什长。[11]300在侍卫处首领中,置有“什长”一职,“凡十人置一长,三旗什长六十人,宗室九人”⑦《清史稿·职官四·侍卫处》。汉籍电子文献,http://hanji.sinica.edu.tw/,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2012年7月16日。。而“番”则与“什榜”兼隶“侍卫处”的“番上”有关。在清代,侍卫处还管理皇帝的卤薄仪仗,并由满洲侍卫司宿卫扈从。[12]85而“什榜”隶属“什榜处“和“侍卫处”,是否演奏卤薄仪仗音乐或卤薄仪仗中也演奏“什榜”(十番)则待考。

三、十番与昆曲伴奏

昆山腔,简称昆腔,又称昆曲或昆剧。昆山腔最早是因昆山(今属江苏省)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而得名。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太仓人魏良辅等人,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吸收弋阳腔、海盐腔的音乐和北曲唱法,创制了新的声腔,其宛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鼓板及锣等。传奇作家梁辰鱼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开启了昆曲艺术的发展历程。[13]213-214

昆曲在传承中一直并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演唱为中心的“清曲”;一种是以演剧与舞台为中心的“剧曲”,称“昆曲”。

(一)“清曲”伴奏

“清曲”为唱曲名词,是由“清唱”派生出来的名称,清唱散曲便称为“清曲”。⑧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87页。清曲唱不用锣鼓,仅用笙、笛、三弦和鼓板,场面清静,没有宾白也不表演,但十分讲究出字口法、收音归韵及种种腔格。善唱曲者,明以后称“清曲家”,亦称“唱家”。

关于“清曲”的伴奏乐器,李斗《扬州画舫录》中曾有记载:

歌船宜于高棚,在座船前。……歌以清唱为上,十番鼓次之,若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之类,又皆济胜之具也。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为场面。①(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乾隆六十年刻本)卷十一《虹桥录下》。

十番与“清曲”结合,最早见于文人雅士昆曲家乐班中。

春时,小辋川花丛如锦,侍御(士大夫钱岱)日偃其间,令诸妓或打十番,或歌清曲,张素玉中坐司鼓,余妓团围四面,笙歌相间,几于满谷满墙外游人,竟立听,皆作李暮之想矣。[1]97-98

太史留仙(按,秦松龄字留仙)则挟歌者六七人,乘画舫,抱乐器,凌波而至,会于寄畅之园。……六七人者,各道姓名,袖低眉,倾其座客。至于笙笛三弦,十番箫鼓,则授之李生,李生亦吴人。是夕分韵赋诗,三更乃罢酒。②(明)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转引自吴新雷《游“秦园”访秦观墓》,《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5期,http://www.xiexingcun.com/Classical/gdia20070514.html,2012年 7月 16日。

侍儿曳罗縠者十余人,置酒高辉,则合弹琵琶、筝、瑟,或狎客沈云、张卯、张奎数辈吹洞箫,唱时曲,酒半,打十番鼓。③(明)余怀《板桥杂记》。中国古籍全录,http://guji.artx.cn/article/26345.html,2012年 7月 16日。

在苏州虎丘曲会“清曲”活动中,十番作为伴奏乐器又有不同的形式。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④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中国国学宝库,http://www.confucianism.com.cn/baokulist.asp?uid=4011,2012年7月16日。

文中“天瞑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描写了当时唱曲人数之众,唱点之多,场面之大。其唱曲方式鼓吹铙钹,擂鼓喧天,大吹大擂,是一种民众集体唱曲的行为。其后描写了在“更定”“更深”“二鼓人静”“三鼓”时,文人雅士或专业人士对“清曲”演唱更为精致化、有意境的追求。

“清唱”兴盛时,有十番子弟入“串客”⑤串客,指非职业的演员。者。之后,有十番子弟以十番鼓作“帽儿戏”⑥“帽儿戏”又称“开锣戏”。过去一台戏的演出时间较长,开台敲响锣鼓,先安排一些喜庆吉祥的小剧。旧时,昆剧常演的开锣戏有《天官赐福》《招财辐辏》和《八仙庆寿》等。《中国昆剧大辞典》,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R200611080.html,2012年7月 16日。,由此十番衰落。

歌船宜于高棚,在座船前。……歌以清唱为上……清唱以外、净、老生为大喉咙,生、旦词曲为小喉咙,丑、末词曲为小大喉咙。……苏州张九思为韦兰谷之徒,精熟九宫,三弦为第一手,小喉咙最佳。……串客本于苏州海府串班,如费坤元、陈应如出其中,次之石塔头串班,余蔚村出其中。扬州清唱既盛,串客乃兴,王山霭、江鹤亭二家最胜,次之府串班、司串班、引串班、邵伯串班,各占一时之胜。其中刘禄观以小唱入串班为内班老生,叶友松以小班老旦入串班,后得瓜张插花法;陆九观以十番子弟入串班,能从吴暮桥读书,皆其选也。……十番鼓者……他如张天顺、顾德培、朱五呆子之类,以十番鼓作帽儿戏,声情态度如老洪班,是又不专以十番名家,而十番由是衰矣。⑦(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乾隆六十年刻本)卷十一《虹桥录下》。

在宫廷,御园景山设有清代宫廷演剧机构。

南府内部的机构设置,官书亦不载,仅从《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所辑乾隆时《重修喜神祖师庙碑志》参以后档案记载,得知当时有十番学、钱粮处、中和乐、弦索学、外二学、内三学。另有景山钱粮处、三学及掌仪司筋斗房。其中外二学、内三学(及景山三学)均为演戏班子,跳索学是杂技班子,中和乐、十番学是两个音乐班子,或称乐队。[6]28-29

嘉庆时期,景山诸乐部曾在圆明园演奏“十番笛”。

忆于嘉庆己巳年(1809年)七月,余偶在京邸,寓近光楼,其地与圆明园相近。景山诸乐部演习“十番笛”,每于月下听之,如云璈叠奏,令人神往。[14]332

(二)昆曲伴奏

昆曲音乐主要包括唱腔和器乐。其中,器乐音乐主要由文、武场的伴奏和开场、过场音乐组成。其主奏乐器为笛子。

十番的相关称谓大多出现在昆曲剧本的“夹住”①夹住,指文本中对正文的注解,其标注在正文下,字体比正文小。住即注字之别写。中,如“吹打十番”“粗十番”“细十番”等。

【双赤子】悄悄冥冥,墙阴窃听。(内作乐介)(小生作袖出笛介)不免取出笛来,倚声和之。就将音节,细细记明便了。听到月高初更后,果然弦索齐鸣。恰喜禁垣,夜深人静,琤璁齐应。这数声恍然心领,那数声恍然心领。(内,小生吹笛和介)(乐止,老旦、贴在内阁上唱后曲,小生吹笛合介)(老旦、贴)②(清)洪昇《长生殿》第十四出《偷曲》。汉籍电子文献。

(杂报介)灯船来了,灯船来了。(指介)你看人山人海,围着一条烛龙,快快看来!(众起凭栏看介)(扮出灯船,悬五色角灯,大鼓大吹绕场数回下)(丑)你看这般富丽,都是公侯勋卫之家。(又扮灯船悬五色纱灯,打,绕场数回下)(净)这是些富商大贾,衙门书办,却也闹热。(又扮灯船悬五色纸灯,打,绕场数回下)(末)你看船上吃酒的,都是些翰林部院老先生们。(小生)我辈的施为,倒底有些“郊寒岛瘦”。(众笑介)(合)纷纭,望金波天汉迷津。④(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一第八出《闹榭》。汉籍电子文献。

四、十番与器乐合奏

对于十番作为器乐合奏形式,最详细的论述以叶梦珠《阅世编》为代表。

吴中新乐,弦索之外,又有十不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其器仅九:鼓、笛、木鱼、板、拨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人各执一色,惟木鱼、板,以一人兼司二色,曹偶必久相习,始合奏之,音节皆应北词,无肉声。诸闲游子弟,日出长技,以鼓名者,前有陆勤泉,号霹雳,今为王振宇。以笛名者,前有某,今为孙霓桥,以吹笛病耳聋,又号孙聋。若顾心吾、施心远辈,或以铙名,或以钹名,皆以专家著者也。其音始繁而终促,嘈杂难辨,且有金、革、木而无丝、竹,类军中乐,盖边声也。万历末与弦索同盛于江南。至崇祯末,吴阊诸少年,又创为新十番,其器为笙、管、弦。[15]222

以上将十番的体裁归属、名称考辨、乐器构成、演奏方式、音乐审美特征以及流变情况都进行了精要论述。其相关称谓有“十不闲”“十样锦”“新十番”。

之后,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对“十番鼓”和“十番锣鼓”的记载,成为日后学界对十番考察与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其影响非常深远。

十番鼓者,吹双笛,用紧膜,其声最高,谓之闷笛,佐以箫管,管声如人度曲;三弦紧缓与云锣相应,佐以提琴;鼍鼓紧缓与檀板相应,佐以汤锣;众乐齐乃用单皮鼓,响如裂竹,所谓“头如青山峰,手似白雨点”,佐以木鱼檀板,以成节奏。此十番鼓也。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铙钹、号筒,只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后增星钹,器辄不止十种,遂以星、汤、蒲、大、各、勺、同七字为谱。七字乃吴语状器之声,有声无字,此近今庸师所传也。若夹用锣铙之届,则为粗细十番。如《下西风》、《他一立在太湖石畔》之类,皆系古曲,而吹弹击打,合拍合。其中之《蝶穿花》、《闹端阳》,为粗细十番。下乘加以锁哪(按,应为唢呐),名曰“鸯鸳拍”,如《雨夹雪》、《大开门》、《小开门》、《七五三》,乃锣鼓,非十番鼓也。《梦香词云》:“扬州好,新乐十番佳。消夏园亭《雨夹雪》,冶春楼阁《蝶穿花》。”以《雨夹雪》为十番,可谓强作解事矣。……锣鼓盛于上元、中秋二节,以锣鼓铙钹,考击成文,有《七五三》、《闹元宵》、《跑马》、《雨夹雪》诸名。土人为之,每有参差不齐之病。镇江较胜,谓之粗锣鼓。南巡时延师演习,谓之办差锣鼓。⑤(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乾隆六十年刻本)卷十一《虹桥录下》。

关于十番鼓及其音乐构成因素,在杨荫浏、曹安和《苏南十番鼓曲》,以及杨荫浏《十番锣鼓》中,分别进行了归纳,认为“十番鼓”音乐因素包括两部分,即独奏的鼓段和合奏的丝竹乐段。[16]3“十番锣鼓”主要有两种音乐组合,一种是只用击乐器的“清锣鼓”,俗称“素锣鼓”;一种是兼用管弦乐器的“丝竹锣鼓”,俗称“荤锣鼓”。其中,“清锣鼓”按照击乐器的组合,分为“粗锣鼓”和“细锣鼓”;“丝竹锣鼓”以丝竹乐器为主奏乐器来划分,分为“粗细丝竹锣鼓”(即“鸳鸯拍”)、“笛吹锣鼓”、“笙吹锣鼓”。[17]2-3

结语

传统是一条河,“今之乐,犹古之乐”。对于作为中国传统器乐合奏形式的“十番”的研究,最早始于杨荫浏、曹安和对“苏南吹打乐”的研究。之后,各地“十番”研究也陆续见多,主要的代表乐种,如江苏淮安十番、浙江遂昌昆曲十番、上海十番锣鼓、福州十番、河北十番、天津十番等。时至今日,“十番”已逐渐形成了具有南、北区域性的乐种家族。乐种(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自身都不同程度地存留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沉积。如河北十番乐,它是当下流行于河北保定和承德地区的民间器乐乐种。从历史流播地域看,河北十番乐与清代皇家“高贵”文化融入周边文化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其乐队组合与作为清代宫廷音乐机构的“十番学”“什帮”及相关乐队的历史文献记载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河北十番乐作为遗存在河北保定和承德地区的古老器乐乐种,也是京师音乐文化在京畿之地的孑遗。在河北的历史文献上,以“十番”命名的有器乐曲、乐社称谓、乐队俗称、音乐机构和昆曲伴奏等。那么如何界定河北十番乐,是开展研究的首要问题。所以,对历史文献中相关“十番”称谓及内涵的整理与辨析,为古老乐种在历时性与共时性层面的考察与研究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历史依据与当下的观照和解读。这也是本文对“十番”进行释义目的及意义所在。

附录:“十番”历史文献目录

官修类书:

王原祁等纂《万寿盛典初集》(清康熙五十六年刻本)卷四十三《庆祝二》

《钦定续文献通考》(乾隆十二年奉敕撰)卷一百十《乐考》

《钦定热河志》(清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卷四十八《围场四》

《十五家词》卷十七

傅恒等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武英殿刻本)《天章三》

朱彝尊、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清乾隆五十三年武英殿刻本)卷四十五

《御制诗集》(清乾隆年)三集·卷八

《礼部则例》(道光二十四年)

私辑类书:

方以智《通雅》(成书于康熙五年)卷三十《乐舞》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二

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四十七《乐器》

翟灏《通俗编·俳优·十不闲》

笔记小说: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俗乐有所本》

据梧子《笔梦》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崇祯八年刊行)卷二《灯市》

张岱《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

余怀《寄畅园闻歌记》

宋征舆《琐闻录》

叶梦珠《阅世编》卷十《纪闻》

余怀《板桥杂记·丽品》。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卷上)

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乾隆六十年刻本),卷九《小秦淮录》、卷十一《虹桥录下》

钱泳《履园丛话》(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刊本)丛话十二《艺能》

杨懋建(署名蕊珠旧史)《京尘杂录·梦华琐簿》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七

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

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

地方志类:

《松江府志》(崇祯年)卷七《俗变》

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卷一

潘荣陛(清初人)《帝京岁时纪胜·上元》(乾隆二十二年刊本)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光绪三十二年版),《过会》、《封台》

《嘉定县志》(光绪年)卷八《风俗》

章回小说类:

洪昇《长生殿》第十四出《偷曲》

孔尚任《桃花扇》,卷一第六出《眠香》、第八出《闹榭》,卷三第二十五出《选优》

张潮《虞初新志》卷二十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

李百川《绿野仙踪》(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至二十七年1762之间)

曹雪芹《红楼梦》(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逍遥子《后红楼梦》(清嘉庆白纸刊本),第九回《瑶池宴月舞彩称觞甲第连云泥金报捷》、第十四回《荣禧堂珠玉庆良宵潇湘馆紫晴陪侧室》

李汝珍《镜花缘》

陈森编《品花宝鉴》(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第二十回《夺锦标龙舟竞渡闷酒令鸳侣传觞》

祁上蒙人《风月梦》第十三回《贺端阳陆书看龙舟》

诗集、报刊类:

吴伟业《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何洯《竞渡歌》

张英《文端集》卷十五

郑洛英《耻虚斋诗抄·榕城元夕竹枝词》

文弟《十番小史》

樊彬《津门小令》

吴继篯《福州岁时竹枝词》

陈去病《五石脂》

(本文是在我的博士论文 《河北十番乐音乐研究》第一章第一节基础上的修改。感谢导师袁静芳先生的细心指导。)

参考文献:

[1]据梧子.笔梦[M]//杭文成,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江苏卷(上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

[2]陆树崙,李平.研究明代戏曲的一份珍贵史料——读据梧子《笔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丁郎.《金瓶梅》里那些人那些事儿[M/OL].北京:团结出版社,2010.http://read.dangdang.com/book_9138.

[6]万依,黄海涛.清代宫廷音乐[M].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1985.

[7]钦定大清会典(乾隆朝)[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清国史·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9]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册5)[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0]安双城,主编.满汉大辞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

[11]汉语大辞典简编(上)[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8.

[12]常江.清代侍卫制度[J].社会科学辑刊,1988(3).

[13]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14]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叶梦珠.阅世编·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杨荫浏,曹安和,编.苏南十番鼓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7]杨荫浏.十番锣鼓[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锣鼓
“锣鼓”的形象思维——戏曲表演在电影银幕的跨媒介转化初探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永修建昌锣鼓
浅析石柱土家族耍锣鼓文化的变迁
金色丰收的喜悦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锣鼓经在戏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