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小学德育教材探析

2018-01-24闫闯黄艺媚

中国德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品德思想品德中华

闫闯 黄艺媚

德育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复古”,而是将其蕴含的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

“教科书作为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载体。”[1]了解、分析和探究小学德育教材,对促进学生德育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政治》(4册)、1988年版《思想品德》(12册)、1999年版《思想品德》(12册)、2007年版《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12册)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为研究材料,专门探析小学德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期许发现改革开放40年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发展特点和嬗变轨迹,为当今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

改革开放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小学德育教材不可或缺的内容与素材。从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科书《政治》,到如今仍在使用的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均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总体来看,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逐渐升高,即传统文化内容的“数量”越来越多。

1978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政治》,共计4册49课时,其中有4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8.16%。1988年版的全日制小学试用教材《思想品德》,共计12册142课时,有14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9.86%。1999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思想品德》,共有12册149课时,有24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16.11%。2007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共计12册155课时,有33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21.29%。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依次为8.16%、9.86%、16.11%、21.29%,由此来看,改革开放40年传统文化内容的“数量”从未减少,而是在不断地提升,且增长速度明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是“德性文化”,“其重心在用善德引导人们做人处世,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2]。因而,小学德育教材越来越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7年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追根溯源”和第三单元的“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以单元的形式专门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在以往三套教材中是少见的。这两个单元的7个课时—“吃穿住话古今(一)(二)”“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汉字和书的故事”“伟大的先人”“我国的国宝”“我国的国粹”,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知识,形成文化认同意识与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

二、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

德育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复古”,而是将其蕴含的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从文化形式、内涵和选材三个维度,可以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的特点与变化。

(一)形式上以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为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以经史子集和寓言神话为主的古典文学文化,有以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为主的传统历史文化,有以建筑绘画和书法音乐为主的传统艺术文化,还有以节日庆典和民俗民风为主的传统民俗文化等。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文本分析发现,在表现形式上,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以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为主。

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75.00%为传统历史文化,25.00%属于古典文学文化,而传统艺术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所占比例为0。在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各占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42.86%,传统艺术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各占7.14%。在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学文化占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37.50%,传统历史文化占58.33%,传统艺术文化占4.17%,传统民俗文化为0。在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学占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42.11%,传统历史文化占34.21%,传统艺术文化占18.42%,传统民俗文化占5.26%。总体来看,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所占比值始终位居前两位,传统艺术文化所占比重次之,传统民俗文化出现最少。

(二)内涵上以家国情怀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为主

德育教材承担着实施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德育教材编写需要确保其存在“价值属性”,即让学生“在德育学习上学有所‘德”[3]。因此,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并不仅仅是表现形式的表层问题,还涉及实质内涵的深层问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换言之,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推恩求和的社会关爱和仁义礼智的人格修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从实质内涵来看,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以家国情怀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为主,社会关爱教育匮乏。

在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政治》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表现为家国情怀教育与修身向善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则是空白。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两课,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歷史事件,激发其爱家爱国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一课,通过《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启发学生学会理性思考,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在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占主导地位,家国情怀教育占次要地位,而社会关爱教育仅有一课时有所涉及。如《不说谎话》《专心听讲》分别通过寓言故事与历史名人故事,向学生传授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认真专注的美好品德。在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是主体,社会关爱教育同样是空白。如《好儿童要谦让》《做事有始有终》《时间老人的礼物》等,皆体现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追求。在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中,家国情怀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修身向善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居末。由此发现,在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家国情怀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始终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两种主要知识类型,尽管两者在比重上存在互有高低的变化特点。(见图1)

(三)选材上以儒家文化和汉族文化思想为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的、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是多彩的,意味着其中所蕴藏的德育资源亦是多样化的。在该文化体系中,学生更容易养成全面的、完整的、兼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在选材上,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以儒家文化精神和汉族文化思想为主,儒家之外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对较少。

无论是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政治》、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抑或是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选材上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通常表现为儒家思想,注重发掘儒家文化精神中蕴含的现代德育价值,以此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廉等良好道德品质。如通过孟子、陈寿、司马迁、苏武等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汉族文化也是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主要知识类型,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对较少。如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仅仅从传统建筑、房屋文化、民俗节日等传统艺术和传统民俗方面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方面鲜有涉及。

三、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布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长期延续发展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从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上古文化、殷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元文化和明清文化等历史时期。总体而言,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集中分布于先秦、秦汉、唐宋和明清四个历史时期。

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政治》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主要取自于明清文化时期。如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革命,皆是明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朝代分布广,主要涉及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如刻舟求剑、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苏武放羊、陈寿撰写《三国志》、唐朝和尚除妖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呈现了从春秋到明朝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汉与北宋时期。如孟子求学、弈秋下棋、孔融让梨、张俭穿衣、曹冲称象、林积拾金、包拯执法、韩琦待人、欧阳修虚心学习、谈迁写《国榷》等,大都出自先秦、秦汉、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汉、唐宋与明清时期。如孔子、孟子、曾子、扁鹊、屈原等诸子,秦始皇、司马迁、张衡等秦汉名人,李白、贺知章、李绅、陆游等唐宋诗人,郑和下西洋、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明清事件。

如果基于教育阶段探析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布特点,那么,“按照小学1—3年级为低年级、4—6年级为高年级的划分原则,从1988年版到2007年版三套小学德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小学高年级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同时在小学低年级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两者之间的比例差在逐步增加”[4]。也即是说,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学低年级,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学高年级。

综上文本探析,大致发现了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知识类型和分布特点等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总体目标,促进学生美好品德的稳定发展,提出优化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几点建议:其一,保持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这是对学生育“德”的重要措施,亦是加強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之举;其二,完善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多元形式,在小学德育教材中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文化的“数量”,提升比重,形成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占优势、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文化为补充的多元化态势;其三,丰富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思想内涵,添加更能体现公共精神、公民德性、社会责任的传统文化内容,增加法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文化资源,增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深化学生道德认知;其四,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道德教育素材,将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人物、文化流派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那些具备现代德育价值的文化资源纳入德育教材,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德育教材是促进个体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中国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必要方式,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石鸥,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 2012(4):92-97.

[2]牟钟鉴.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 2016:156.

[3]檀传宝.德育教材编写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14(6):35-38.

[4]闫闯,郑航.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课程·教材·教法, 2015(10):72-78.

【闫闯,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黄艺媚,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谷 月

猜你喜欢

品德思想品德中华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好学者贤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