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口关税调整与监管政策延长的“蝴蝶效应”

2018-01-24任永彬

进出口经理人 2018年1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进口关税进口商品

任永彬

遏制消费外流、倒逼国产商品提质

自2017年12月1日起,我国对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进行调整,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这是我国自2015年以来第4次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依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的通知》,此次调降关税的进口消费品品类合计187项,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国内消费者海淘、海外购的热门品类。相比此前的3次调降消费品进口关税,此次覆盖范围更广、降税力度更大。

紧跟本次进口关税调整政策之后,201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87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过渡期政策再延长1年至2018年年底,即继续对天津、上海、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重庆、福州和平潭10个试点城市(地區)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暂按照个人物品监管。此次进口关税降低与进口监管政策再延长1年会产生什么样的“蝴蝶效应”?

降低进口关税不完全等于降价

理论上讲,进口关税的调整意味着今后消费者在国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进口产品。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降低关税是扩大进口的有效途径,并不意味着进口商品的市场零售价格一定会降低。

“进口关税降低利好一般贸易进口商,对跨境进口电商影响不大,对消费者的影响最终由市场决定。”北京市平谷口岸跨境商品展交中心总经理翟力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解释说,由于关税的存在,一般贸易与跨境电商在相同品类商品上的价格差较大。通过关税下调,一般贸易终端价格与跨境电商终端价格的差距将逐渐缩小,实体渠道对进口商品的消费拉动明显;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实施过渡期政策,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暂按照个人物品监管,关税降低对跨境商品影响不大。

关税往往是产品售价的“晴雨表”。翟力军表示:“降低关税是扩大进口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意味着进口商品的市场零售价格一定会降低。”他分析称,影响消费品价格的因素较多,关税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关税是根据商品进口价格而非市场零售价格征收的,抽样显示关税额在商品的零售价中实际占比仅为0.5%~7%,因此降低关税对缩小商品境内外价格差异的直接作用有限。除了关税以外,进口商品还需要海关检测、进店检测等环节,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以纸尿裤为例,关税从7.5%降到零,对于进口商来说,进口一个集装箱的纸尿裤可节省2万多元。一个集装箱大概是4000包纸尿裤,也就是说,对于消费者而言,一包纸尿裤也就省了5元多。而这5元多最终能否体现在标牌价上,还是由市场决定。

倒逼国产商品提质和企业转型升级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次大力度降低消费品的关税,旨在推动扩大国内有效供给,对生产者来说,可以激发国内市场竞争,加速国内产品升级。

“降低关税对生产端有倒逼作用。”北京市平谷马坊物流基地管理委员会口岸运营部部长唐铭泽对本刊记者说,“进口关税降低对国内生产者的影响是双重的。”他指出,进口税率降低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会产生竞争和示范带动的双重效应。竞争本身有利于企业效率优化,为了应对国外优质商品的冲击,国内生产相似替代品的企业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提升管理效率、提高品牌影响力;同时,竞争也会使行业内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也削弱了部分国外品牌经销商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为规范行业发展,2016年4月8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制定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正式实施,除将行邮税改为综合税外,新政还对进口货物实施一般贸易监管模式。不过,1个多月后,相关部门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新政中有关监管要求给予1年过渡期。唐铭泽告诉本刊记者,自新政宣布之后,很多跨境电商企业退出或转行,过渡期政策再次延长可以给企业整合留出时间,预计行业内企业整合会加速。他表示,过渡期政策再延长1年,一方面可以和国际大环境保持一致,监管政策不过紧也不过松,保持适度;另一方面,可以在过渡期内加强产业融合,使政策兼顾跨境电商、产业和进口等多方面的发展。

对此,唐铭泽建议进出口企业首先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方面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开拓进口业务同时,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提高企业抗击风险的综合能力。

降低关税是遏制消费外流的第一步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2016年,中国约有4200万人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外国商品,消费总额约为1.2万亿元。预计2017年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外国商品的中国消费者将达到5900万人,消费总额将达到1.85万亿元。此外,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报告,2016年,中国游客的境外消费总额高达26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占全球总消费额的20.9%。2004年以来,中国游客的海外消费总额增幅连续12年呈现两位数增长。

根据尼尔森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增长。在旺盛的消费需求下,国内商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导致消费外流问题日益凸显。

减小国内外商品价差是基本前提

众所周知,降低进口关税,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消除国内外商品的价格差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对之策。然而,降低进口关税仅是遏制消费外流的第一步。翟力军表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外流的问题,不仅需要调税,还要打出“组合拳”。他指出,具体有3方面的理由:第一,价差不是消费外流的唯一原因;第二,即使价差是唯一原因, 调税不一定能使境内商品价格低到境外水平;第三,即使调税可以降低境内商品价格, 也不一定能得到实施。因此, 需要在调税的同时打出“组合拳”, 进行综合性地引导。他建议,首先,需要积极地转变并对跨境进口商品零售模式予以创新,进而达到缩小国内外商品价格差异的目的。其次,需要对物流配送体系予以完善和改进,进而更好地发挥第三方物流以及连锁配送企业的功能与重要作用,使得商品的流通成本不断减少。最后,中国也同样需要对进口产品市场实施严格地监督,对国内与国外商品的品牌知识产权予以全面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商品,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推动国内进口商品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保证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

提高国人理性消费意识是必要条件

无论我们对于进口商品报以何种态度,不可否认的是,进口商品的消费已经成一种时尚,并且呈上升趋势。但国内消费者消费进口商品的根基在于“消费文化”,而不是产品本身,其最大的市场消费力来自于社交心理。因此,要引导国内消费者,理性认识进口商品消费,提升消费者的品味,不盲从,为进口商品消费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与此同时,要大力鼓励扶持本国的产品,以求缩小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差距,并且以此来影响进口商品的定价体系,使进口商品价格趋于合理。

打造民族品牌是根本之策

国内品牌的奇缺,正是消费外流的症结所在。生产商与营销商要不断提高品牌意识与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知识,通过自主开发,逐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的质变。要倾力打造民族品牌,利用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不断进行自主品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包装创新、文化创新以及理念创新等,增强国产品牌的吸引力与公信力,让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再“舍近求远”,在家里尽情消费国产品牌商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进口关税进口商品
墨西哥取消对中国硫酸铵进口关税
部分配方奶粉进口关税降至零
孟加拉国政府将提高大米进口关税至28%
2015年乙烯进口关税下调至1%补充国内需求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