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现代音乐教学方式在古琴传统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24廖治华

北方音乐 2017年23期
关键词:琴曲五线谱古琴

廖治华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贵阳 550000)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古琴自古以来有着很多故事与传说,多与文人雅士有关,许多古诗词中都可找到琴的身影,因此有着“士无故不彻琴瑟”之说。 在古琴艺术申遗成功的十多年来,这门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古琴。

一、简述古琴传统教学方式

古琴外形从唐代至今,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但古琴的曲谱,经历了从文字谱到减字谱,再到如今简谱或五线谱与减字谱叠加使用。

图例1 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图例2 减字谱(《琴学入门·高山》)

图例3 简谱或五线谱与减字谱叠加使用(《阳关三叠》)

在琴谱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文字谱是用用一句话去详细叙述左右手的指法和音位,过于繁琐,使用非常不便。到隋﹑唐时期,古琴谱由原先用语句描述指法改为用若干个汉文减笔字组织成某些代表弹琴指法的符号,即“减字谱”。 减字谱至今仍是学习古琴所必须掌握的曲谱。与简谱和五线谱不同,文字谱﹑减字谱均为左右手的指法谱,不特别标注节奏﹑节拍与音高。至现代,普遍使用简谱或者五线谱与减字谱叠加使用,以方便标注节奏和音高。

古琴传统教学以“对弹”为主,学生学会琴曲之后,再完整与老师一起弹,在一起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修改。古琴曲的节奏,通常只有大致的框架,对于细节部分的节奏,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这点,从古琴的记谱法上可以窥见一二。古琴的记谱法对于节奏的记录粗疏,只看减字谱的话,只能通过部分指法来判断琴曲节奏的缓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弹便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琴曲的节奏﹑旋律和指法。

以对弹的方式教学,学生容易逐渐继承老师的一些风格特点。在古琴的教学中,不会过度地去强调节奏问题,只要学生在琴曲大框架上模仿得像,在学生基本功扎实之后,便可以在不脱离琴曲主题的前提下,根据个人审美喜好,自由的对细节部分的节奏进行处理,于是在继承老师的一些风格的同时,使琴曲有了不同的风貌。这些都与古琴流派的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古琴艺术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富的风格特色无不与记谱法和教学方式有关。

在古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有三千余首琴曲曲谱保存下来,但大量的琴曲少有人弹奏,尤其近百年来,古琴艺术受到冷落,以至于大量的琴曲只留下琴谱。由于减字谱的形式,琴曲框架结构的把握主要还是靠老师传授,使得这些琴曲原本大致的样子我们无从见到。上个世纪,查阜西﹑张子谦﹑吴景略﹑姚丙炎﹑管平湖等琴家,对古谱进做了大量发掘性的打谱工作,使《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等著名琴曲得以通过音响的形式重现于世。为了将这些打谱成果通过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上世纪开始在减字谱的基础上加上五线谱和简谱,用于标注节奏和音高。由于简谱与五线谱的加入,传统的古琴教学法,似乎不那么够用了。

二、现代音乐教学方式在古琴传统教学中的应用

古琴艺术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是延续原本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不加以改进,不利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其他大多我们所熟知的乐器不同,古琴音乐的传承主要是在民间;学琴者多为业余爱好者,甚至相当一部分传承者都非音乐专业出身,音乐的综合素养有限,对简谱和五线谱不熟悉,音准﹑节奏都有问题。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并不强调音准问题,如果说节奏相对自由是古琴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那么音准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古琴艺术毕竟是音乐的艺术,若要更好的传承下去,则必须将基本音乐问题在教学中逐步解决。学琴者在弹奏时,除了必须要学会的减字谱,还能基本掌握简谱与五线谱﹑有更好的音准,并且能够在弹琴的过程中更好地处理琴曲的节奏,使之更有章法。

减字谱中对音位的标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音高的说明,但并没有简谱与五线谱那样精确。同一音高的音位,不同年代的谱本记录甚至有出入,比如在琴的七弦上弹“5”,早一些的谱本记录最为粗疏,通常记为“七八徽间”,后来的谱本稍微精确一些,有的谱本记录的位置为“七徽半”,有的谱本记录为“七徽六分”。古琴发展至今,仍旧保持着手工制琴的传统,不像大多数乐器的生产那样标准化﹑模式化。因此,不同的琴很可能在按音的音位上略有偏差;古人弹琴都用丝弦,而今有的人爱用丝弦,有的人爱用钢弦,不同类型的琴弦在张力上略有不同,因此,减字谱中对音位的记述往往是古人根据自己所弹的位置大致记录的。古琴虽然有13个徽位,类似琵琶上面的“品”,但徽与徽之间常常还有多个按音,这些音在琴面上是没有标注的,只能根据减字谱中对音位的记录,凭自己的经验去判断是否弹对,这种情况下,简谱和五线谱的加入无疑给了我们相对精确的参考。在前文中已经提过,减字谱对节奏的记录相比音高来说,更为粗疏,由于之前说的一些历史原因,简谱与五线谱成为琴曲节奏记录的重要辅助。

在保留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现代音乐教学方法有利于当下古琴音乐的传承。现代音乐教学方式的主要涉及的基本要素为基本乐理﹑音准﹑节奏。这三点是音乐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没有基本乐理的支撑,无法认识简谱及五线谱,而音乐主要由旋律和节奏组成,因此,音准与节奏在音乐基础教学中也十分重要。

在目前的古琴教学中,大部分古琴教师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传统教学法必不可少,但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现代音乐教学方法。在初学琴时,可以在基础技法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基本乐理的学习,至少要能掌握简谱和五线谱中的音符﹑休止符以及一些常用记号,必须保证在学琴过程中,认谱无障碍。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当涉及到古琴的定弦问题时,应该将基本乐理中的简单音律问题给学生讲解,比如“十二平均律”﹑大调式﹑小调式﹑中国传统的“十二律吕”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古琴的定弦。琴谱中往往涉及到“仲吕均”﹑“黄钟均”这样的术语,而除正调以外还会有“慢三弦一律”之类的定弦,这些内容都需要对音律知识有所了解。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很多古琴老师所忽略的重要知识点,没有这些知识点的支撑,学生学琴多年,很可能只掌握了弹琴技法,而不知其中很多术语的含义,更难以在日后对琴曲的调式做分析,要想弹琴有更大的进益就十分困难了。因此,我在古琴教学中,适当加入了这些乐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之后的学琴过程中,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音准与节奏,也是古琴传统教学中的一个盲区。在我们所熟悉的声乐教学中,虽然没有专门的视唱练耳的学习过程,但从头到尾都在跟着钢琴练唱,节奏音准在课程当中不断的反复练习;而钢琴教学,长期进行着五线谱视奏练习,还常常在练习中加入节拍器的训练。古琴教学中,视奏的是减字谱,既没有简谱﹑五线谱的视奏练习,也没有节奏练习,这种情况下,应该在教学中加入难度适宜的视唱训练。古琴曲的节奏型一般不像钢琴等乐器那样复杂,在节奏的要求上也不是十分严格,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节奏及节奏型毫无概念,使得学习琴曲毫无效率可言,常常老师弹一句,学生要记很久才能勉强掌握。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在每次课上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进行节奏型训练,可不必掌握过于复杂的节奏型,首先学习如何击拍,再从最简单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开始学习,再到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掌握这些基础节奏型,足以在琴曲学习中应用。在掌握基本节奏型的基础上,还要加入简单的旋律练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音准问题。旋律的练习除了通过唱,还需要有参照,钢琴以及声乐的学习都有钢琴的标准音准作为参照,而古琴虽然可以通过听琴的泛音来练习,但局限性比较大。如今智能手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以下载一些钢琴键盘的软件,在做旋律视唱练习时,使用这些的软件做音准的辅助,十分有效。旋律的练习,从纯一度的旋律自然音程开始,逐渐增加至纯八度。掌握基本的节奏型和旋律音程之后,每次学的新曲,也可做唱谱练习,一来可以练习视唱,二来可以巩固正在学习的新曲。这些练习,由于每次课时间有限,我一般都是每次课上留部分时间,做四条简单的视唱练习,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每天除练琴之外,还要做视唱练习,再在下一次课上进行检查。俗话说“熟能生巧”,视唱在课下练习的作用与练琴同样重要,只有多做练习,才能逐步提高视唱能力,为古琴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助。

三、结论

现代音乐教学方法的补充,在教学实践的结果中,是行之有效的。乐理的学习与视唱练习虽然占用了部分教学时间,但实际上提高了古琴教学的效率。为了古琴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还需要继续摸索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传统音乐的传承不能固步自封,应当在保留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前人打谱所留下的珍贵资料,能够更好传承。

猜你喜欢

琴曲五线谱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天然的五线谱
琴曲《幽兰》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夜的钢琴曲(六)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梅庵派琴曲《捣衣》风格探源
孩子们的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