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音南韵琴声慢 旧曲新奏永流传
——首届云南风格器乐作品创作与演奏大赛评述

2018-01-24黄晓丰云南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彝族民族音乐乐器

■黄晓丰(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因地域、生活习惯的特殊性,孕育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雄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丰富的音乐形态,使得云南本土音乐在我国音乐的花海中绽放出自己独特的英姿。云南本土歌曲创作与演唱大赛至今年已经举办了5届,云南声乐创作独领风骚,器乐创作方面却略显滞后。为进一步开发本土文化资源,推动云南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奏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为发掘具有地域文化及云南风格特征的音乐作品创作及演奏人才,由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云南风格器乐作品创作大赛”于不久前圆满落幕。此次比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具有云南风格的器乐作品,参赛选手中不乏高等院校的教师与研究生,大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水平,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赛事,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思考与改进。

■多样的乐器与多彩的曲目

本次比赛包含了键盘类、中国民族乐器类、西洋管弦乐类、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类等,官方收录了94部作品,它们以独奏、重奏、合奏的形式予以展现。

(一)键盘类

键盘类乐器在此次比赛中的参赛人数较多,曲目丰富,除了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创作的作品,它们风格多变,各具特色,让听众领略到了云南不同民族的风情。《滇南山谣三首》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张朝所作,作品采用了民族音乐元素于创作之中,表现了滇南彝族儿童的音乐形象,刻画了当地景色,体现了儿童时期的欢乐情景;《火把节之夜》采用了彝族音乐元素,用热烈欢快的旋律表达了彝族盛大节日“火把节”的热闹情景,体现了彝族载歌载舞的民族风格特点;《撒尼幻想曲》,同样运用了彝族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其风格相较于《火把节之夜》又有所区别,更多体现的是撒尼支系的音乐特点。除此之外,经典作品中还有《快乐的啰唆》 《阿细跳乐》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五首》等;由张甜创作的《鼓乐随想》运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法来表现纳西鼓乐;由徐亚樵创作的《梯田写意》则描绘了哈尼族少女在梯田里劳作时的场景。

(二)中国民族乐器及少数民族乐器类

在这次比赛中,中国民族乐器及少数民族乐器的参赛者来源较为单一,多为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与教师,其他高校如云南艺术职业学院、宝山学院、玉溪师范学院等推送了个别参赛节目。在弹拨乐类独奏的比赛中,琵琶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演奏较多的曲目有《澜沧春晓》 《红河夜景》等,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演绎出了不同的感觉,有时还会有“个性化”的演奏技巧来表现作品的主题风格,体现了同中求异的演奏特点;民乐重奏类有由刘帝罡创作的扬琴二重奏《云山南水》,将扬琴的演奏技法和新颖的和声配器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由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丁煜伦创作的弹拨重奏《写意云南 山花浪漫时》,是由琵琶、中阮、大阮、柳琴和彝族月琴所演奏的,乐曲中间加入了拍打琴板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声哼唱,轻快跳跃的旋律即刻把我们带入到了山花开放的浪漫季节之中。

少数民族弹拨类有由云南艺术学院教师尹毅创作的小二胡重奏《跳脚来》,大量的运用了胡琴类乐器的滑音技巧,小二胡尖锐的音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尹茂铨创作的弹拨乐重奏《蜂采蜜》主奏乐器为彝族的月琴,中阮、大阮负责低音声部,音乐层次鲜明,节奏欢快活泼;由李贵中创作的葫芦丝重奏《彝家尼的喏》,配以扬琴伴奏,将葫芦丝的音域充分地利用,将其音色发挥到了极致。

(三)西洋管弦乐类

由于现有的具有云南风格的西洋管弦乐类曲目相对较少,所以在此次比赛中,西洋管弦乐类虽参赛的人数不多,但曲目的创新性较强。《月光下的舞步》由中国著名的作曲家王和声所创作,以云南民间曲调《阿细跳乐》作为素材进行扩展,既保留了云南民族音乐特点,又将小号的音色予以充分展现;西洋弓弦乐独奏的有由杨宝志根据何中的作品改编的《蓝月亮》幻想曲,由再现三部曲式构成,第一部分为降e小调,中部转为D大调,色彩对比鲜明,使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法;由研究生包昌鑫创作的单簧管独奏《欢乐歌》,运用了彝族特有的曲调予以加工、润色,以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创作了这一作品,展开部调性的变化为整曲带来了别样的音乐色彩;由张亦硕创作的《欢乐的布朗》描绘了布朗族人民欢度佳节的热闹场景,作品中大量的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让人不自觉地跟随音乐舞动;由丁煜伦创作的管弦乐四重奏《写意云南》其旋律空灵缥缈,如丹青水墨,优雅厚重,音乐织体亮丽而潇洒,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与十足的画面感。

(四)室内乐与大型管弦类

这次参赛的室内乐与大型管弦乐的赛场有来自各个单位的参赛选手,总体来说,无论是作品还是演奏水品都相对较高。由高雪红创作的《阿西随想》,将彝族最具代表性的“阿细跳月”的音乐素材巧妙地融入于作品之中,利用打击乐鲜明的节奏,制造了整曲欢快的情绪;同时云艺的西洋管弦乐团带来了由李洲强用奏鸣曲式创作的《高黎贡山狂想曲》,将地方音乐与西洋乐器进行了较好地融合,充满艺术感染力;还有来自世界各国演奏家组成的国际爱乐乐团,他们演奏的云南组曲《火把节》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云南省手风琴学会参赛的曲目《跳乐》,曲风活泼明快,细节处理到位,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云南风情;参赛选手中还有一组队伍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他们是昆明文化管弦乐团,团队中的大多数成员都出生于20世纪,其中一些人还顶着一头白发却精神抖擞,在演奏过程中,他们的脸上都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沉浸于音乐世界的快乐,这样的精神让人十分感动又敬佩。

■作品中体现的云南音乐元素

随着云南民族音乐逐渐被推广运用,它的被关注度在飞速地提升,散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新时期以来,云南的作曲家大量涌现,他们挖掘云南民族音乐的深刻内涵与民族精神,运用自己的创作才能,以新颖别致、灵活多样的创作技法对云南民族音乐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它们源于民间但不照搬民间,既遵循传统又注重创新,赋予作品以时代特征和审美意蕴,此次比赛也涌现了一批十分优秀的作品,许多作品中也包含了艺术家的个人意识与现代表达。有的作品是由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素材吸收、融合创作而成,而有的作品是在当地一些优美好听的经典民歌的基础上,改编创作而形成的,更有一些作品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融入作品进行展示。

(一)民族乐器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葫芦丝三重奏《彝家尼的喏》使用了高音、中音和低音的葫芦丝进行演奏,不仅增添了作品的和声色彩,还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情感与表现力。《金孔雀与凤尾竹》中使用了巴乌、葫芦丝和象脚鼓,这3件都是云南傣族地区使用较多的乐器,三者合并更是突出了浓重的地方风格;在《蜂采蜜》中主奏乐器是彝族月琴,其音色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高亢刚劲、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民族乐器柳琴相类似。在《写意云南山花浪漫时》里不仅使用了传统民乐里的琵琶、柳琴和大阮,还使用了彝族大月琴,其形制大于彝族月琴,音域较其低;《跳脚来》是由流行于彝族地区的小二胡所演奏的,它的外形酷似京胡,其音色明亮柔美,在彝剧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音乐素材

音乐素材作为一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曲家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云南音乐的背景和鼓乐的特点是作品《鼓乐随想》创作的根基,其间一些复调与对位法的使用都透露出一种特别的味道,用钢琴最大化地表现了鼓乐那种代表着盛唐大气的韵律;在《阿西随想》中,作曲者将“阿细跳月”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最经典的旋律加入到了作品之中,将阿细跳乐的热闹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红河夜景》是由中阮、琵琶和烟盒所演奏的。此作品第一乐句一出现就给人以浓郁的红河彝族风味,它吸收了彝族民歌四大腔中的“海菜腔”,以la为主音的调式做基础,运用琵琶左手推拉琴弦的演奏技法,模拟彝族音乐中的腔韵特点,形成了色彩多变的旋律意蕴。同是彝族风格曲目的还有云南艺术学院的参赛作品《彝山情韵》,这一作品使用了彝族的月琴、大月琴和中阮,它与《红河夜景》的风格截然不同,《彝山情韵》展现的则是楚雄彝族的特色,它以彝族曲调常用的“la-do-re-mi”为主音进行发展;而《左脚调》则是由楚雄彝族的左脚舞的音乐为素材发展而来的,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创造了热情奔放的彝族音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他们的音乐欢快喜悦,让人领略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参赛作品中还有一些以“老曲新奏”的方式,对乐曲重新进行了编配,其中有《弥渡山歌》 《彝族舞曲》等,它们由古筝、葫芦丝、琵琶、手鼓等乐器演奏,编配者在保有原本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延伸与创新,熟悉又新奇的曲调让人忍不住去仔细聆听,曲终让人回味无穷。

■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探求本土化与多元化的完美结合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特点与音乐派系,其中有很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至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充斥着落后的民族村寨,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阻碍,甚至一些口口相传的音乐逐渐消逝。民族音乐素材的提取与创新也是传承的一种方式,将民族音乐的素材运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成为作曲家们的创作新颖之处。云南这块独特又神秘的土地,给了创作者们无限的启发与灵感。

想要将云南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从而更好地传承,应当一方面汲取少数民族音乐的精髓,广泛吸收其精华,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的进行艺术化的创新,从创作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本土化与多元化的完美结合,是将云南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必经之路。

(二)对作品的理解与谱面的熟悉与钻研

作曲家创作乐曲都是经过了一定的思考与平衡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意向、思维方式及灵感源泉,才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音乐素材,从而构成作品。演奏者则是根据他们的演奏经验、演奏水平、生活阅历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进行的一个“二度创作”。如何将作品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更好地演奏出来是表演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有的演奏者没有把作品的意境准确地展现出来,仅仅是完成了一些表象的要求,没有深刻的去挖掘作品想要展现的内在含义,这样的作品是难以打动人的。为了最精准地呈现出作曲家所想表达的情感,演奏者应该对谱面进行仔细地钻研,从而最贴切地以自己演奏的乐器进行表达,让听众深切地体会到作品的魅力。

(三)各高等院校传统器乐人才的培养

在这次比赛中,民乐参赛者大多为云南艺术学院师生,尤其是在弓弦乐独奏赛场中,仅有一位参赛选手来自其他学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值得我们思考。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是在效仿西方国家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都以西方理论与技能为主,师资队伍也以接受西方教育的教师居多,由于客观环境上存在“重西轻中”的现象,我们的传统器乐则受到了忽视。所以,首先应该在各高校建立起民乐学习的师资力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对待中国传统民乐的发展如同对待其他民族文化遗产一样,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发展。其次,要对传统乐器和演奏钻研学习,保证它有一定的活力。作曲家要为传统器乐创作一些新的优秀作品,为它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总之,这次比赛的圆满举办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积极响应,它预示着云南风格的器乐作品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也提升了外界对云南风格作品的关注度。此次大赛的举办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针对一些问题也需及时改善,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为下一届的举办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彝族民族音乐乐器
学乐器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彝族海菜腔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乐器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