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校园背景下的大学生档案建设

2018-01-24

山西档案 2018年5期
关键词:智能化校园智慧

智慧校园是利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校园内各种应用服务系统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感知﹑智能处理和可靠传送,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体化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积极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使广大师生拥有更加安全﹑环保﹑高效﹑便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使校园实现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行。[1]智慧校园建设给高校学生档案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档案建设现状

2008年9月1日,由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我国高校档案建设进入了法制化﹑标准化﹑专业化阶段。这促进了高校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校园”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档案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变。例如,现今高校在学生管理中普遍使用了包括迎新系统﹑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等在内的一体化学生综合服务平台,再加上校园“一卡通”的推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信息几乎都可以进行数字化采集﹑保存和整理分析。这种转变解决了传统学生档案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人力资源耗费巨大﹑存储数量有限﹑存储时限不长﹑利用服务范围狭窄﹑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等问题,给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2]这一方面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推动了学生档案工作向标准化﹑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为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学生档案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也标志着高校档案建设进入现代化阶段。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性化定制服务功能匮乏

为广大师生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方式十分注重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关注其个性化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高校学生档案个性化定制服务,要求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根据档案用户(教职工或学生)的需求,借助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对用户设定的档案资源进行智能化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分析,向用户提供和推荐有关信息,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档案服务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档案建设在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无法做到针对每一位师生提供适合他们个体需求的精准化档案信息服务。

(二)人性化感知及处理方式难于实现

学生数字档案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轨迹,并为学生管理者在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管﹑加强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源。由于它仅是对现存数据通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平台进行程序化的整合与分析,因此无法精准展现数字信息背后所隐含的人类思维特性,也不能有效识别信息主体的个性特征。以某高校学生管理系统采集到的学生日常行为档案数据为例:某女生去食堂就餐时,每次消费不超过6元钱,而她一周内进出图书馆达到14次,单从采集到的这两个数据分析,似乎反映该生是一个伙食上比较节省且爱好读书的人。然而,这只是作为学生档案管理者或使用者基于现有数据信息的一种主观性判断。在实际中,我们知道该生上述两类行为特征背后可能存在n种情况。基于现有学生档案数字化信息处理平台,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人性化的感知与处理,因此即使加入其它采集到的学生行为数据,也很难对学生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作出精准判断。于是,就出现了档案数据处理信息与档案实体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借助智慧校园建设中以物联网等为基础构建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的智能感知环境和服务平台,能够使我们对档案信息形成主体的真实行为动机及人格特质的分析变得可能,并有效解决档案数据处理信息与档案实体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三)学生主体服务需求被边缘化

当前高校学生档案建设缺少针对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个性化的档案服务,难以使学生从自身档案资源中获得自我发展的科学认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以往学生档案建设是根据行政管理需要而不是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来进行的,档案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主体即学生的需求。这种情况导致无法让学生档案在服务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活”起来,且无法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第二,档案建设的传统观念认为,档案必须严格保管并严防档案信息的泄露。但在智慧校园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档案建设着眼点已不再是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存储等工作,而是着眼于如何让档案信息更好地服务档案利用主客体的需要,尤其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且要求实现档案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四)智能化管理升级滞后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基本还处于数字化管理阶段,少数高校甚至还处在网络化管理阶段。档案网络化管理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达到让所有被允许利用档案资源的用户共享档案数据资源的目的。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的档案管理方式。档案数字化管理则是将纷繁复杂的档案信息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数据,并通过统一的数字信息处理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调度﹑整合﹑分析﹑利用。档案数字化管理实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升级。然而,上述两种档案管理方式均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师生的档案服务需求,也难以满足高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生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推进学生档案管理由数字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的再升级。档案智能化管理是在数字化管理基础上,运用智慧校园建设中最新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和信息处理方法,对数字档案进行充分的感知﹑挖掘﹑整理﹑分析,提炼形成智慧信息,为用户提供精准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实现档案功能的最大化。当前,我国高校由于对学生档案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资金﹑技术﹑人员等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学生档案管理由数字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升级的进程较为缓慢。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档案建设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

高校档案建设工作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校应将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校园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在机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场所等方面给予充足的保障。同时,高校要明确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学生档案建设的主要目标﹑具体任务﹑重点难点﹑进度安排﹑预期效益﹑风险评估等,切实从顶层设计上做好安排,以保障高校学生档案建设与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二)克服思维定势

长期以来,加强学生的管理以确保学生安全稳定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高校学生档案建设也受到这种要求的制约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档案建设是为了有利于教师管理好学生。这样一种惯性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档案大多数时候只是扮演如实记录的角色,而没有演绎出它内在的最核心的服务价值。智慧校园建设突出强调要为师生全面发展提供一体化和个性化的智慧信息服务,高校学生档案建设同样要适应这种新理念,彻底转变传统档案建设观念,克服思维定势,变档案管理为档案服务。

(三)实现智能化升级操作

高校学生档案建设由于学生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形势复杂,极易造成档案资源收集不完整﹑档案信息处理不及时﹑档案数据分析不准确等问题,以致于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和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对学生档案进行智能化升级处理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档案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能力。这种智能化升级操作是在充分尊重师生主体地位﹑明确师生个性化档案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对涉及学生工作各类型档案数据进行筛选﹑转换﹑抽取﹑合成等操作,以组建相关档案数据库并构建起智能化档案数据模型;然后在实际运用当中对档案数据模型的参数和规则进行调整优化;最后对蕴含在数据档案中的关联信息进行充分感知﹑挖掘﹑分析﹑利用,并预测未来的信息发展趋势,从而面向师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个性化的学生档案服务。[3]例如,在智慧校园一体化环境下,通过对采集到的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字档案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可以精准地制定学生全面发展规划和评估指标;通过使用智能感知技术,可以根据学生档案使用者的动机,将其分为类型不同的客户(科任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并通过数据筛选提供基于不同角色的量身定制的档案服务项目。

(四)推进知识管理

英国知识管理大师安妮·布鲁金认为,知识管理最核心的部分是档案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将有效促进档案管理的跨跃式发展。当前,积极推进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从实体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是推进学生档案智能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知识管理阶段,学生档案管理的重点将实现从档案开发到档案知识的组织﹑提炼﹑创新﹑共享等的转变,从而构建起以满足用户知识需求为目标的智能化档案知识服务体系,[4]并提炼形成智慧信息,充分挖掘档案育人资源,为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在学生档案建设中可以提供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技术支持,实现学生档案与学生档案管理者﹑来源者﹑使用者之间的智能互动,这将构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精准化的档案知识服务体系。

总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前高校学生档案建设必须适应智慧校园建设新要求,并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推动档案建设向智能化方向升级发展,以契合新时代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智能化校园智慧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