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红歌《再见吧,妈妈》创作演出背后的传奇故事

2018-01-24文山学院图书馆

民族音乐 2018年6期
关键词:双江南京艺术学院讲坛

■龙 符(文山学院图书馆)

由著名军旅歌唱家李双江首唱,走红大江南北经典军歌《再见吧,妈妈》,从20世纪1979年自卫还击战之后,先在云南边防前线“飙红”,但在后来的北京“庆功会”上却遭“禁唱”。理由有:一是突破歌唱“死亡”的“艺术禁区”;二是“哭哭啼啼,软弱无力”。此禁令令人匪夷所思,莫名其妙。

1980年,此歌在云南边防前线曾一度广为传唱。但是,直到当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央政治局领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观看节庆演出后。翌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目,在无线电波飘荡这首新歌佳作旋律的时候,才正式“解禁”。“三十八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一批当事人,业已作古。此间的是非曲直,一言难尽。

《再见吧,妈妈》从一首新歌,传唱为经典红歌,历经38年的历史和风霜岁月。从“禁唱”到“开禁”,这首曾被著名军旅歌唱家李双江母子双双誉为“天下母亲都会感动”的好歌佳作,遭遇哪些不为人所知的坎坷经历和动人传奇?这首歌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前所未闻的精彩故事与无言诉说?

近日,笔者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无意之中,解开这个历史之谜。为了与广大读者分享阅读的乐趣,让更多的受众了解这首歌创作演出背后的传奇故事,笔者决定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从南京艺术学院“闳约大讲坛”说起

先介绍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为上海美专。南艺首任校长刘海粟,建校之初,四方游走,招募人才。几十年间,上海美专历任校董事会成员,群星灿烂,人才济济。不仅有蔡元培、梁启超、黄炎培,还有康有为、于右任、胡适等。其间,蔡元培曾为上海美专题写校训“闳约深美”。这批文化大师都曾为上海美专师生带来过精彩的演讲。用现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的话说:“时至今日,重温美专旧故,仍能感受到20世纪之初,那一次次思想上的中西碰撞。”

而“闳约大讲坛”则是南京艺术学院自2015年年初开始打造的高规格的人文讲坛。旨在弘扬南京艺术学院的历史文脉和学术传统。故南京艺术学院设立“闳约大讲坛”,将学界泰斗、海内名流邀约至校园里,和师生们当面交流、现场互动,使师生们在聆听与对话中拓展艺术视野,领略思辨魅力,接受文化与观念的洗礼。诚如玄奘学佛,取得“真经”,见得“佛祖”,方为功德圆满。

所谓“闳”,就是要体现讲坛的宏博广智,讲座主题并不局限于艺术学科,而是延伸至文、史、哲等各个人文社科领域,主张观点多元,内容并蓄。而“约”则是要慎重选择,确保每一场讲座的真知灼见,要在思想上有深度,观点上有锐度。换言之,“闳约大讲坛”,体现百年艺术学府之应有的文化底蕴。

在南京艺术学院“闳约大讲坛”上,2015年6月6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李双江,应邀在南艺图书馆报告厅,为到场的师生做一场题为《歌唱与生活》的文化讲座。南京艺术院长刘伟冬教授亲自担纲讲座主持。

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南京艺术学院,其“闳约深美”的精神,作为文化品牌,开设“闳约大讲坛”,把人文精神与通访教育,融入南艺的精神之中,方可培育出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又可遥接蔡元培先生“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的教诲,与刘海粟先生“中国新美术兴起”之寄望。

换言之,由李安源主编《名家人文通识教育——闳约大讲坛荟萃》一书,2017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在北京出版。收录李双江的讲座《歌唱与生活》一文,不仅让读者重温现场,回味、感悟那一场精彩生活的报告,而且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史料、珍闻及社会效应。尤其在文字的字里行间,传递的正能量与主旋律,时隔3年有余,让我们依然沿着音乐历史的足迹,前往38年前的歌坛探秘,一窥究竟。

换言之,没有“闳约大讲坛”,就没有《再见吧,妈妈》这首歌背后的传奇故事……

■“音乐叛逆”:要勇敢和浪漫地写“牺牲”

李双江认为:作为一个歌者,应该是有人性的。为了艺术的成功,有时不妨“勇敢地做一次音乐的叛逆”,斗胆改编。因为唱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人又绝不是声音的奴隶。如果把自己训练成机器,那就永远唱不了美好的歌曲。

1979年自卫还击战打响,1980年李双江从前线回来,创作两首歌,其中一首是《再见吧,妈妈》,另一首是《怀念战友》,都是39岁的李双江和词曲作家们一起用心创作的,含着眼泪歌唱战友。

时年79岁的李双江说,一个歌手应该把自己最美好的感情交给人民。如今,《再见吧,妈妈》的词作家陈克正已作古,可作曲家张乃诚当时才二十五六岁,李双江四十来岁。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先期到云南前线。那时,部队里没有新歌可唱。他们想,能不能创作一首一直可以唱下去的歌。

有一个军区卫生队年终总结,李双江他们去了。男医生很少,因为是战场救护队,很多女兵,大家都用茶缸装着酒庆功。李双江现场实地调研一下,便亲自询问:“同志们,能不能告诉我们,你们在最喜悦或者是痛苦的时候,最想的是什么?”大家沉默着,默不作声。最终,从墙角发出一个很微弱的女护士声音回答:“妈妈,我们想妈妈。”

李双江他们3个人讨论,“妈妈”是永恒的,所以还是从这个主题入手。“告别母亲上战场”,祖国是母亲,伟大的军队是母亲,新歌的主题就这样确定了。

陈克正一夜没睡,写出歌词:“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就是“我活着回来了”。

那时,文艺界不敢写“死”,“文革”期间不准写“死”。因为人民战士是永生的。李双江他们却要当“音乐叛逆”,大胆地、勇敢地写“死”。因为有战争就会有“牺牲”,而且要浪漫地、艺术化地写“死亡”。

陈克正很聪明,他写“假如我在战斗中牺牲,漫山遍野的山茶花会陪伴妈妈”。“假如”一词,巧妙地突破“死亡”禁区,又含蓄地涉及“牺牲”,且又抒情、浪漫,乃是棋高一着。

当时,陈克正在写到“山茶花陪伴着妈妈”时,接下去就不知道怎么写了。李双江见状主动提出,给陈克正出个主意:“啊——我为妈妈擦去泪花,山茶花会陪伴着妈妈!”“啊——军号已吹响!”……这首歌,就这样成形定稿了。当时这首歌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前线。那时,戴着红领章、红帽徽的李双江,就开始首唱这首量身定制的“铁血军歌”。

正是因为这首歌的创作,李双江得出一个经验:好作品必须和歌唱的人一块研究,必须量体裁衣、因人制宜。这首红色军歌就这样在前线战场上诞生了。

■未经请示,“私闯”人民大会堂一唱走红

遗憾的是《再见吧,妈妈》这首歌一开始不让唱,虽然在前线流传开了,但在当年北京的庆功会上并没让唱。对此,李双江心里很难过。因为上级认为“太软、哭哭啼啼的”。从演唱的技巧上讲,李双江认为:不太好拿捏。为什么呢?唱的太悲没有战斗力,像圆舞曲,会遭到批评;唱的太刚强,又失去了浪漫色彩。

时间转到1980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全国妇联少儿部的部长张大姐来找李双江说:“双江,我儿子从前线回来,听说你唱了一首《再见吧,妈妈》,战士们很喜欢。后天是六一儿童节,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都到人民大会堂参加节庆,还有3000位母亲和7000个孩子。希望你能唱这首歌,儿童节也是妈妈的节日。”李双江说:“你找我们领导了吗?”“没有啊,我直接来找你了。”李双江说:“张部长,你就不要去找我们领导了,我认为这首歌挺好的,到时候我准时到。”

“六一”儿童节那天,下午4点钟演出。50分钟的节目,就绝无仅有这个唯一的大人节目。李双江的钢琴伴奏是朱大明,朱大明问:“你干什么去?”李双江答:“你拿着谱子我们俩一起去。”李双江穿着表演用的裤子,衣服叠好放在包里。骑自行车到那儿已经有点晚,张大姐在门口等李双江。她问:“衣服呢?我们节目就快完了。”李双江一边换衣服、一边看着钢琴推上去。

张大姐报幕:“李双江同志从前线回来,带着战场的硝烟、带着战士的情怀,给大家演唱一首他们创作的新歌《再见吧,妈妈》。”观众热烈鼓掌。出场时,热泪盈眶的李双江,眼泪就掉下来了,实乃身心投入,入戏太深,动情走心。演出中,不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而且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让人有一种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告别祖国母亲,以身许国,为国捐躯,身临其境之悲壮美感,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强烈的释放和淋漓尽致的艺术表达。朱大明的现场伴奏也很激动,舞台下面的观众反应非常热烈!谢幕时,孩子们都站立起来了。李双江两次出来谢幕。领导走上台来,孩子们也上来了。整个人民大会堂大厅,欢歌笑语,歌海如潮,气氛一浪高过一浪,堪称高潮迭起,掌声雷动。

第一个走上台来的是当时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华国锋,跟李双江握手说:“我听懂了。”邓颖超大姐还有纪登奎认为,这首歌有创新。邓大姐说,作品“很有人性”。从这个角度讲,李双江“私闯”人民大会堂,已经大获成功了!陈克正,还有作曲家张乃诚都十分高兴。

当时,李双江所在部队管文化的领导都在演出现场人民大会堂,李双江去报告:“不好意思,没有请示领导!”有人问:“中央首长跟你说什么了?”李双江答:“没说什么,只说挺好的”。“这歌好,你今天晚上就去录音,乐队刚才我已经打过招呼了。”

李双江听罢很高兴,因为李双江清楚明白地知道,那时凡是这样的歌,晚上一旦录音,第二天早晨6点《新闻与报纸摘要》 (相当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前的《每周一歌》要播,一天之内,从早到晚,五六遍循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传力度特别大,影响还会波及海外,传播到国外乐坛。

这首歌最先在前线传开。一个月后,李双江准备回北京,看到坦克、装甲车、运兵车,还有许多年轻的战士,都喜欢哼唱《再见吧,妈妈》。那时,李双江去部队慰问,一天要唱五六十遍。“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这么唱了一个月,李双江嗓子不行了。部队指挥员到最后发了只小喇叭给李双江,李双江就用这只小喇叭唱了半个月。那时,大家都在喊:“谢谢你呀,李双江!”

《再见吧,妈妈》的成功之处在于:正如李双江所言:若一首歌表达了一个国家的愿望、人民的呼声,那么这首歌就被时代和人民肯定了。像这样有血有肉的歌,确实容易打动人。对此,李双江深有体会。

李双江的母亲,与他在北京总政歌舞团生活了23年,她是李双江每首歌的第一位观众。每一首歌李双江都先唱给她听,妈妈说好,就到部队唱。妈妈说不好,就再改。李双江之母,第一次听到《再见吧,妈妈》时,是李双江唱给她听。她说:“儿啊,这歌好啊!娘也会感动啊!”

红色经典《再见吧,妈妈》经过“禁唱”的“解冻”,竟然是“私闯”人民大会堂,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突破”“禁区”,率先出的结果。这不亚于当前“自媒体”时代一次歌坛的“复活赛”,重登历史与时代的“风云排行榜”顶点,让人为之感慨万千……

猜你喜欢

双江南京艺术学院讲坛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
白一路、葛上作品
TDICCD时序改进方法探讨
“父母讲坛”:为学校教育推开“另一扇窗”
双江县总工会:开展六一慰问活动
双江县总工会:开展农民工法律知识培训
农业农村部举办第77期每月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