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打造民族歌舞艺术品牌

2018-01-24王文品迪庆州民族歌舞团

民族音乐 2018年1期
关键词:迪庆香格里拉歌舞

■王文品(迪庆州民族歌舞团)

“迪庆”藏语誉为“吉祥如意之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南缘,地处滇、川、藏(区)交界处。总面积为23870平方千米,辖有香格里拉、德钦、维西傈僳族自治县3县,总人口为35万人。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藏族自治州,境内除了居住着主体的藏民族以外,还居住着傈僳、纳西、汉、白、回、彝等25个民族。由于迪庆处于一个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境内地貌又多呈喀斯特地形,所以境内立体气候强,自然风光秀丽,特产资源十分丰富。在这神奇美丽的土地上,迪庆各民族同祖国大家庭中的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深厚的民族文化光源和独特的歌舞艺术

迪庆是神秘的香格里拉文化的发祥地和摇篮,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聚宝盆,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独具异彩光芒的璀璨明珠。

迪庆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由于迪庆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的独特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迪庆州境内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和信仰不同和受到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迪庆各民族既吸纳了世界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才使迪庆形成了一个多宗教、多教派和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奇特文化区。这里除了有影响深远的藏传佛教外,还有基督教、天主教、儒教、东巴教、伊斯兰教和各种本土教,这些宗教和文化相互都不排斥,而且是在相互交融,在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中成为一种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香格里拉”文化。

迪庆风光绚丽多姿,迪庆文化丰富多彩。在迪庆境内你可以享受到澜沧江、金沙江沿岸令人陶醉的江南水乡风光,也可以尽情欣赏雪山、峡谷和原始森林的壮丽风景,在这里你也可以尽情领略天高气爽的草原风情。这里是傈僳民族音节文字的创始地,也是纳西东巴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云南藏传佛教文化的圣地和大型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传唱的地方。迪庆民族服饰鲜艳多姿,迪庆歌舞更是独具光芒,堪称迪庆文化桂冠上的闪亮明珠。

■丰富的民族歌舞艺术资源及种类

迪庆是云南省民族最多的地方,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民族歌舞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已经源远流长,并且被迪庆人民所继承和不断发展。歌舞是迪庆人民的文化“灵魂”,是被迪庆人民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一种自娱和共娱的抒发情感的文化交流方式。因此迪庆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歌舞艺术资源,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各种民间歌舞千姿百态,风韵独具,群众基础好,种类繁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艺术。

迪庆是“歌舞的故乡”是“鲜花的海洋”,初至迪庆的人无不为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歌舞所倾倒。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迪庆各族人民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创造出了众多的歌舞艺术,为我们迪庆文化增添了绚丽的风采。

迪庆民间歌舞种类繁多且形式多样,其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有流行于迪庆的“香格里拉锅庄”“尼西情舞”“德钦弦子”“塔城热巴”、维西傈僳族的“阿尺木刮”、纳西族的“东巴舞”等别具风格、特色浓郁的民间歌舞。

香格里拉锅庄:是边舞边唱的舞蹈艺术、是人们表达喜悦心情的重要手段、是被当地居民使用场合最多的歌舞。锅庄舞曲目繁多,歌词内容庞杂,大体有迎宾调、敬神调、放牧调、狩猎调、婚礼调等,但舞步变换较少,由领唱者领唱,众人跟随合唱而舞的一种群众性很广泛的民间歌舞,是迪庆藏族节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活动。其中奔子栏锅庄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尼西情舞:是迪庆独有的青年交谊舞蹈。其舞蹈奔放而充满激情,歌词充满憧憬和向往,曲调优美而欢快。尼西,包括沿金沙江岸的“绒巴”地区,当青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参加这种男女青年组成的交谊舞蹈,寻找自己的恋人。“尼西情舞”是产生于独特社会文化氛围中的舞蹈,与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德钦弦子舞:属于自娱性群众舞蹈,是一种流畅、优美、抒情的歌舞,主要流传于德钦县澜沧江沿线的藏族中,是一种用弦子伴奏边唱边跳的舞蹈。舞姿舒展优美,充满活力与热情,音乐曲调高亢明亮,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弦子舞不必要有固定的舞场和特定的环境,人们可以在广场、草地呈圆圈起舞,常常是男唱女应,女唱男应,尽情地可以用优美豪放的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所以非常受当地群众和青年人的喜爱。

塔城热巴舞:是一种由鼓、钹、锣伴奏的集体大型歌舞,经过不断发展变化及翻新,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形成了风格各异、场面宏大、色彩鲜艳的一种充满热烈奔放的大型舞蹈。其中维西塔城热巴舞属于古典舞型,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由歌舞、独白、器乐伴奏组成。古时,一般在藏历新年、宗教节日或出现旱涝、瘟疫时举行。但现在作为一种民族民间喜闻乐见的大型集体娱乐舞蹈,已经广为流传于民间节庆活动中,再没有过去那种宗教和迷信色彩。

阿尺木刮:傈僳语为“山羊歌舞”之意,是一种流传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以叶枝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带的一种傈僳人民群众自娱性舞蹈。其特点是参加的人数多,场面精彩,不用乐器,自始至终都是踏歌起舞,歌乐以领唱和伴唱合成,参加者分为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以即兴自编自唱。“阿尺木刮”的跳法共有10多种,不同的跳法还配有大圆圈、直横排、半圆弧等不同的队形。“阿尺木刮”舞蹈规模宏大,原始古朴,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感情。

东巴舞:是迪庆香格里拉市白地纳西族进行宗教活动时跳的一种舞蹈,也是纳西古文化的标志之一。东巴舞有用东巴文写成的东巴舞谱专供东巴师徒传承,并专门在祭祀活动中表演,是一种镇魔娱神的舞蹈。东巴舞声势浩大,场面神秘古朴,十分壮观,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以上所提到的只是迪庆州传统歌舞艺术宝库中的几种而已。还有如迪庆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羌姆”面具舞别具特色的藏族“茶会”,维西的“大词戏”,傈僳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葫芦笙舞”以及三坝纳西族的“阿卡巴拉”等等,无不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迪庆民族歌舞艺术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州文艺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指导和正确领导下,围绕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边接滇、川、藏重要通道的发展构想,全州文化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探索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弘扬和繁荣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根本目的,抓机遇、促发展,抓规划、打基础,抓创作、出产品,抓特色、树品牌,努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明确了文化工作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使我州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通过长期艰苦探索,我州广大文艺工作者认识到,抓创作是文艺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必须遵循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这块沃土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民族文化资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为不断繁荣和发展我州的民族文化服务。特别是以地方民族舞标志性文艺精品为载体,推动我州文艺工作的全面发展。

文艺团体是民族地区负责收集、整理、编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使之延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承担者。一直以来,被我州人民亲切称为“高原七彩飘带”的迪庆州民族歌舞团,是我州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坚持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艺术工作之路的团队。

迪庆州民族歌舞团自建团以来,在党和国家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队伍不断地到了壮大和发展,人员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不仅为繁荣迪庆边疆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弘扬和发展我州优秀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植根于我州这片广博的民族文化沃土不断创新了我州的民族歌舞文化,开出了一朵又一朵奇丽的民族文化之花。50年代曾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誉为“高原红色轻骑”,90年代曾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还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评为“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典型。经过不懈的努力,艰难的探索,不断创新和发展了我州的民族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骄人的成果。

迪庆州民族歌舞团成立于1959年。前身是由18人组成的民族歌舞团队,经过50多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的努力,迪庆州民族歌舞团现已发展成为有92人编制的自治州唯一的公益性一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曾被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高原红色文化轻骑”等荣誉称号。

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繁荣边疆社会主义文艺,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提高迪庆香格里拉的知名度做出了可喜的成绩。抓创作促繁荣,积极探索用文艺作品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创作出了许多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讴歌“中国梦”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上演了大型藏族舞蹈诗画《香格里拉》《卡瓦格博礼赞》《月夜》《心语香巴拉》《兴盛番族》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出了以“香格里拉组合”为代表的一批在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叫得响的艺术品牌。

曾出访德国、奥地利、俄罗斯、英国、爱尔兰、波兰、瑞士、美国、墨西哥、博茨瓦纳、莱索托、南非、马耳他、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长期坚持送文艺到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开展上山下乡演出,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开展文化惠民下乡演出每年约110场。为弘扬香格里拉丰富的民族文化,提升香格里拉品牌,为迪庆的文艺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一张张宣传展示迪庆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使得迪庆州民族歌舞团成为云南省乃至藏区各专业团队当中独树一帜的文艺团队。

■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民族歌舞艺术品牌

我州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精彩纷呈,歌舞艺术更是独树一帜、色彩鲜艳。但是我州又处于一个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知名度和对外宣传力度还有很大的差距,相对于内地来说在各方面都还存在差距。因此就更有必要发挥我州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我州民族歌舞艺术品牌来提高我州的知名度,更大力度地推动我州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实践证明,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近年来党委、政府对我州文化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文化兴州”的发展战略,加以重视和支持。为我州打造民族歌舞艺术品牌,提高我州文化的知名度,树立我州的文化形象,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打造民族歌舞艺术品牌相对于其他的文化品牌的优势在于:投资少、见效快、宣传民族文化范围广等特点。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州来说是非常适合我州州情的。近年来州民族歌舞团为宣传我州的民族文化,提高我州知名度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和成果是令人振奋的,他们的歌声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的舞姿装点了世界的舞台,让更多的世人了解“香格里拉”,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州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川、藏、青毗邻地区为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民族歌舞艺术品牌不断注入了强心剂,使我们为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充满了信心。也使我们认识到了集中再现社会主义藏区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面貌,通过歌舞文化交流,是开展“走出去”的一种最为有效、最受欢迎的途径。“香格里拉”逐步成为我州一个高品位的经济文化品牌,但一直缺乏标志性文化歌舞作品支持。根据我州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和多元文化并存且保持着原汁原味原生态文化形态的优势,州民族歌舞团不仅要站在“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打造“香格里拉”文化品牌这一高度,并且还要站在青藏高原的制高点不断创作以“香格里拉”为题材的艺术精品剧,不断打造我州香格里拉的标志性文化艺术品牌。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对策

迪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迪庆各个民族的歌舞文化开发得相对的晚一些,而有些民族文化尚未开发就有濒临遗失的危险。造成这种矛盾的还有一些主观原因:1.我州从事传统歌舞艺术文化研究、创作的人员少,创作水平不是很高,突破性不是很强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2.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意识不是很强。第一,必须在保存歌舞文化原生态的情况下,要本着“有效保护、重点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坚持民族歌舞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第二,要实施歌舞艺术精品工程;第三,要培养和重视民族歌舞艺术人才,实施每个民族有一首代表性的歌曲、一个代表性的舞蹈、一名优秀的歌手和舞蹈尖子人才;第四,要积极向政府争取可持续发展歌舞艺术的优惠政策,要求政府加大对歌舞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也要争取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鼓励歌舞文化艺术产品积极走向市场,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五,对有浓郁色彩的民族歌舞之乡要加大力度投入和保护。

以上这些就是我州传统民族歌舞艺术的现状与现实开发、利用和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和解决办法。

当然,我州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内地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一段很漫长和很艰辛的路要走。但我们坚信,迪庆的各项文化事业,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州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创作自信、作品自信和演出自信,一定会克服困难,我州各项文化事业必将会插上腾飞的翅膀飞向远方。

猜你喜欢

迪庆香格里拉歌舞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香格里拉行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云南迪庆 留住美丽乡愁,绘就雪域高原的“诗和远方”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寻找香格里拉
歌舞爷爷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