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后申遗时代鼓浪屿钢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18-01-24连续敏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鼓浪屿钢琴音乐

●连续敏 吴 忠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2017年7月8日,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件——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以符合世界遗产第 2条和第 4条标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 2008年厦门市已正式启动鼓浪屿申遗产工作开始,经过九年艰苦的努力,鼓浪屿“申遗”之路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鼓浪屿申遗成功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无疑是件大事,它标志着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是鼓浪屿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钢琴之岛等美誉,源于其在中国近代史时期成为“万国租界”,由于西方各国纷纷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也带来了洋行、教堂、教会学校等西方建筑与音乐在鼓浪屿岛上的推广传播。东西方的不同文化在这个小岛上交汇传播,其交流发展的过程也是鼓浪屿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其文化多样性和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生活品质这一显著特征,更是确立了鼓浪屿在中国全球化的早期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鉴证地位。这正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要求。其中,钢琴文化是西方音乐在鼓浪屿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文化多样性特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钢琴之岛”的历史渊源

鼓浪屿位于福建九龙江入海口,与厦门岛隔江相望,面积仅1.88平方公里,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为一体的岛屿,素有“海上花园”、“万国建筑博览馆”和“钢琴之岛”等美称。鼓浪屿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了宗教、建筑、音乐、美术等方面,其中钢琴文化是其音乐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钢琴之岛”已经成为鼓浪屿的代称而闻名遐迩。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鼓浪屿音乐文化优势的形成,与近代以来基督教音乐的传播有着密切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厦门,较早接受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而作为“公共租界”的鼓浪屿,更是直接和强烈地浸染了西方宗教文化与生活方式。20世纪初,鼓浪屿中小学大都为教会所创办,这些学校每天有晨诗班,星期天则组织学生到礼拜堂参加唱诗班。另外,鼓浪屿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不仅都开设了音乐课,而且还开设了乐理课和中外名曲欣赏课等,学生从小就接受科学系统的音乐启蒙。因此,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的许多孩子都是听着圣诗、哼着西洋乐曲长大的,西洋音乐逐渐成为鼓浪屿人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浪屿也因而具备了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土壤,成为音乐家成长的摇篮。20世纪中叶以来,鼓浪屿孕育成长了众多享誉国际乐坛的钢琴家,其中在世界钢琴界具有影响力的有李嘉禄、殷承宗、许斐平、卓一龙等。鼓浪屿不仅钢琴密度位于全国前列,更以其培育出众多优秀的钢琴家而闻名于世。

这个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有着如此深厚的钢琴文化底蕴,这在全国都是极其罕见的!这也正是《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所提到的“独特地或至少杰出地见证了一种文化传统、一种已经消失或依然存在的闻名。”①钢琴文化毫无疑问成为了鼓浪屿“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申遗成功的有利因素。

二、鼓浪屿钢琴文化的传承

(一)创办音乐学校和钢琴学校

为了让鼓浪屿这块音乐沃土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早在 20世纪80年代,鼓浪屿区政府就在人民小学创办了音乐班,让岛上热爱音乐的孩子可以受到早期的音乐熏陶。1990年2月23日,厦门市政府根据鼓浪屿区人民小学音乐班的经验,在鼓浪屿创办了厦门市音乐学校。政府还特别指出:“创办音乐学校是发展我市具有特色的基础教育的一个尝试,要坚持一切通过试验,认真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市具体情况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路子,把音乐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我市音乐幼苗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1]

厦门市音乐学校从1990年在鼓浪屿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27个春秋,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集三年制中专和九年制义务教育于一体的音乐特色学校,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兼容义务教育和音乐特色教育并存的创新型学校。迄今为止,该校已培养出众多优秀的钢琴人才,有的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有的甚至考入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等国际一流音乐学院;不少学生获得各类国际音乐比赛大奖。厦门市音乐学校以其骄人的教学成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鼓浪屿新生代音乐家的“摇篮”。

除了厦门市音乐学校外,在鼓浪屿岛上创办的还有另一所音乐学校——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这是中央音乐学院唯一和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全国仅有的一所钢琴专业公立学校,由中央音乐学院原钢琴系主任杨鸣教授担任校长。学校正式创建于2006年,最初的校址是在鼓浪屿的经贸干校,如今已迁至厦门岛内五缘学村内。学校具备“起点高、专业强、模式新、前景好”四大优势,以培养国内优秀的青少年钢琴人才为目标,努力打造成为青少年钢琴家的教育基地。学校主要以钢琴演奏专业为主,目前拥有钢琴专业教师27人,音乐基础课教师11人,以及其他综合学科教师8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定位高。

(二)建立钢琴博物馆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位于鼓浪屿菽庄花园内,是一家专门展示世界各国名贵古典钢琴的专业博物馆。提起钢琴博物馆,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胡友义先生。胡先生 1936年出生于鼓浪屿,是个地道的鼓浪屿人。胡先生特别钟情于中国古董与西方艺术品的收藏,当然,他最钟爱的收藏项目还是钢琴。2000年,胡友义先生倾尽所有,将毕生收藏的 113架世界名琴和百盏古典钢琴灯台全部捐赠给政府,并建立了国内独一无二的钢琴博物馆,他这份对祖国和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与无私奉献精神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钢琴博物馆共分两个展馆和一条长廊,馆内收藏的这些钢琴分别产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除了展示钢琴,博物馆还展出了出生于鼓浪屿的知名音乐家的肖像及生平事迹。值得一提的是“钢琴长廊”,她来源于胡友义先生的创意。长廊里设置了11间风格各异的琴室,每间琴室摆放了不同时代最具特征的钢琴,为了创造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胡先生还选配他收藏的一些与钢琴同时代的一些室内装饰品。“钢琴长廊”中还有一间专门为纪念著名钢琴家许斐平而设立的琴室。

目前,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已成为中外游客了解鼓浪屿钢琴文化的一个窗口,成为鼓浪屿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

(三)举办音乐节

厦门市政府十分重视鼓浪屿音乐文化这一品牌,早在20世纪90年代,政府在推介和打造厦门旅游项目中,就有意识地突出鼓浪屿的音乐文化,特别是钢琴文化。随着旅游热的升温,钢琴文化越来越成为鼓浪屿的旅游品牌之一。[2]近十年来,政府在鼓浪屿举办了各种音乐节、钢琴比赛、音乐周、天天演等活动。音乐节除了邀请世界各地著名的演奏家、歌唱家来举办高水平音乐会、讲座外,还有一些从鼓浪屿走向世界的、新生代的音乐家。如今,鼓浪屿音乐节已成为鼓浪屿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品牌,使鼓浪屿钢琴文化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延续与发展,为“申遗”进程推波助澜。

三、申遗后的钢琴文化应如何传承与发展

鼓浪屿申遗工作虽然结束,但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更繁重的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鼓浪屿的钢琴文化,使之成为鼓浪屿“依然存在的闻名”?是摆在厦门市各级政府、专业人士及广大市民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改善基础设施与环境

我们应尊重鼓浪屿作为“钢琴之岛”的特殊地位,使岛上的音乐氛围得到较大的改善。鼓浪屿应回归到过去那种充满贵族气息的音乐氛围中去,而不是现在这种充满商业气息的面貌。音乐氛围是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土壤”,没有良好的氛围,很难培育出音乐人才,更不必说传承发展钢琴文化了。我们希望政府与社会能够同心合力,为鼓浪屿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回归其本色。目前厦门市政府已采取本市市民与外地市民(主要是游客)分开码头上岛的措施,它较大程度地缓解了岛上及渡船的拥挤状况,此乃明智之举。鉴于岛上目前的现状,建议先从自然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建设和

完善。例如可将岛上的商业区和文化区分开,既保留旅游资源,又避免过度商业化。文化区里应包含音乐学校、音乐厅、艺术交流中心、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等,应尽量远离嘈杂的商业区(可以考虑在鼓浪屿较安静的西北角建立文化区,可从鼓浪屿西北角码头上岛),以营造优雅的环境与氛围。此外,音乐学校、音乐厅、博物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应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使之达到国际标准。

(二)举办高规格的音乐活动

光继承传统还不够,还必须与时俱进。申遗成功,意味着“钢琴之岛”的地位获得世界的认可;意味着将有更多高规格的钢琴比赛、钢琴大师班、钢琴音乐会等活动在鼓浪屿举行;意味着鼓浪屿的钢琴文化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建设好硬件设施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国际化、高规格的交流活动,来提升鼓浪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能让鼓浪屿的钢琴文化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例如在原有的鼓浪屿音乐节基础上,突出“钢琴元素”,并提高活动的规格及影响力,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鼓浪屿国际钢琴文化节”,“筑巢引凤”邀请世界各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来鼓浪屿讲学、研讨、交流等,使鼓浪屿真正成为世界钢琴盛会举办地。当然,钢琴文化还可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只有钢琴,还可包括管风琴、古钢琴等键盘乐器。例如 2017年 12月17日刚刚在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举行的“王者之声百年畅响”管风琴与钢琴音乐会便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虽然音乐会的主角不是钢琴,而是管风琴——“卡萨翁700号”(这是目前大陆最大的管风琴,共有132根音栓、7343根音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也是由胡友义先生捐赠的),音乐会上,听众们被管风琴雄伟、庄严、宏大的声音所震撼,聆听了管风琴与钢琴、大提琴、女高音的美妙组合,得到了视觉与听觉的极大享受。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有意义的音乐会在鼓浪屿上演,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重视培育人才

要将鼓浪屿钢琴文化更好地、长久地传承下去,人才的培育是基础。正如原鼓浪屿申遗办某负责人所言:“解决鼓浪屿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是说没有出路,但是没有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更好的出路。申遗的目的就是保护好文化遗产,同时让全世界共享这一份人类的遗产……鼓浪屿除了有美丽的岛屿、有美丽的建筑、有宏厚的历史还不够,关键还要有一批有灵气的人在这里,才是真正的鼓浪屿。”光有“世遗”的称号以及好的氛围是不够的,文化的传承发展要靠“人”的力量去创造,如何吸引一批“有灵气的人”到这个“钢琴之岛”上续写钢琴文化的辉煌,则是鼓浪屿申遗成功后面临的更大挑战。只有不断地培育新人才,才能将钢琴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前文提到的两所学校已经培育出不少新生代的钢琴家,但随着岛上学校的陆续外迁,留在鼓浪屿岛上的学生越来越少,学习氛围也不如从前了。倘若政府能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改善音乐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未来的鼓浪屿一定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钢琴家。例如:可以整合厦门现有的钢琴基础教育资源,将前文提到的厦门市音乐学校与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合并为一所专业的“鼓浪屿钢琴学校”,并实质性落户鼓浪屿,让这两所学校真正回归到鼓浪屿这块“音乐土壤”上继续“生根发芽”。

(四)开辟“音乐文化之旅”

鼓浪屿岛上有这么多音乐家、钢琴家的故居,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但却常常只是走马观花或者零星地随意看看,导游的介绍也常常严重缺乏专业性,甚至闹出笑话,这对于鼓浪屿这样已经获得“世遗”称号的钢琴之岛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些音乐家的故居(当然不仅仅是钢琴家),除了建筑本身的欣赏价值之外,更多是蕴含着对音乐家童年故事的回忆、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对一代代音乐学子的教诲等深刻含义。鼓浪屿有着如此完美的“音乐+建筑”的旅游资源,应该好好地开发与完善。开辟一条专门的“音乐文化之旅”,让喜欢音乐的人、从事音乐的人了解鼓浪屿音乐家的故事、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也是传承和发展鼓浪屿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结 语

鼓浪屿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意味着我们对国际社会做出了严格保护的郑重承诺,同时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重视文化遗产,坚持“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的申遗宗旨,这也是鼓浪屿钢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方向。钢琴文化作为鼓浪屿申遗元素中最具魅力的亮点,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要抓住申遗成功的良好契机,做好后申遗时代钢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秉持精心守护,以更高标准保护文化遗产;要注重借鉴国际理念,不断健全长效机制;要坚守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更新思路发扬光大。

注释:

①参考对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77段第3条规定。

[1]谢慧.艺术特色学校办学的策略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 年(1).

[2]陈丹曦.鼓浪屿钢琴文化的符号化及其意义辨析[J].中国音乐学,2012(4).

猜你喜欢

鼓浪屿钢琴音乐
鼓浪屿
厦门鼓浪屿之行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