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角下中西电影预告片的文化美学对比

2018-01-23杨星朱立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宣传语

杨星 朱立华

[摘要]电影预告片作为电影上映之前的宣传手段,已经成为观众最终踏入影院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预告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吸引观众消费,其包含的内容就要想方设法引起观众的观影欲望。本文欲以接受关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中西方电影预告片的对比,研究电影预告片是如何以受众的文化审关为出发点来制作预告片。

[关键词]接受关学;预告片;宣传语;文化关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17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8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随着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壮大,国内外的电影数量呈日益增长的趋势。然而,一部电影的票房高低与其宣传力度和手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预告片作为重要宣传方式,在决定电影票房高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已经不是电影片段单纯性的合集,而是成为了具有商业和文化艺术双重价值的宣传盈利的利器。正因为预告片与观众提前“见面”,因此,预告片已经成为电影是否能够成功提前吸引观众的重要指标。因此,预告片的制作不应该是制作者隨意绘制和剪辑的带有主观性的作品,而是要以受众的审美心理为出发点,制作出成功的预告片。因此,要正确地把握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方能占领市场,这符合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因此,本文在接受美学视角下,通过研究分析英汉电影预告片中的宣传语,对比出其折射出来的中西方文化美学差异。

二、接受美学、文化美学与电影预告片宣传语

(一)接受关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s)是最初用于文学批评的专用术语,它最主要的特点是突破了以文本和作者作为研究中心,继而将读者放在中心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文学作品的研究过程中,读者的地位从无关紧要变成了举足轻重。作为新的研究和阐释文学作品的研究理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最终是由读者决定,而非作者及其文本。因此读者成为了积极的作品价值再创造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单一的、客观的文学作品就被赋予了多样性与主观性。

西方文学批评的重心经历了从作者到作品文本,经过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兴起的现象学以及之后的诠释学中,最终将重心转移到了读者接受。因此,接受美学的理论缘起主要是上述两个主义。最初是由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a Jauss,1921-1997)于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提出,之后他与沃夫尔冈·伊瑟尔一起发展扩大该理论。姚斯所著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问世,标志着接受美学的开端。

在姚斯的诸多理论中,“期待视野”(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当之无愧是其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经过查阅资料,本文作者为“期待视野”找到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它“是一种受文化条件和心理制约的审美定向,是集体意识、历史意识、个人意识在作品中的综合反映。”期待视野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读者从他以往的阅读的作品中获得的艺术经验,例如文学风格、形式、认知以及写作技巧;第二,社会因素与历史因素决定了的接受者的价值观、道德行为标准、审美标准以及意识形态;第三,接受者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艺术欣赏品质以及生活经验。作品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被称为“审美距离”。简言之,一部新作品若想要吸引读者,一方面要与其读者的审美经验,即“期待视野”有所重合,否则会使读者处于对作品毫无概念的状态中;另一方面,作品又要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才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欲望。

与“期待视野”同等重要的概念是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与“隐含读者”。作者在他的文本中总是设置了很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在这些空白处和不确定性处自己设定了一个“读者”,这个“读者”可以将他的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都填补出来,从而使他的文本具有完整性。当真实的读者去读其文本时,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又会吸引真实读者去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就是作品的“召唤结构”。

(二)文化

关于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中西方很多文化学者给文化下了不少定义,包括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萨莫法尔都曾给文化下过定义,综合起来,文化是包含了“道德、信仰、价值、意识、风俗以及获得的其他任何的习惯与能力”。在中国,刘宓庆在他的著作中也曾给文化下过定义:“物质形态、典章制度、行为习俗、心理活动、审美系统”。他又将心理活动继续下分为“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观念结构”,文化心理结构中包含了“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包括了“道德价值观、自然价值观、经济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审美价值观”。本论文将研究分析重点将从文学美学的角度出发,以预告片宣传语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

(三)电影预告片宣传语

预告片是用于宣传将要上映的电影正片的广告或者是商业广告,它是创造与技术的结合。经过精心剪辑与安排,将电影的精华片段呈现出来已达到吸引观众来观看电影的目的。因此,成功制作的电影预告片在提高电影票房中已经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电影预告片于1912年兴起于好莱坞的一部影片,虽然制作粗糙简易,也没有引起观众的兴趣,但事实上已经是预告片的原型了。

预告片先于电影出现在大众面前,它是否能够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就在于其中的宣传语是否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并且和观众的“期待视野”有一定的“审美距离”。这样,既在观众的接受范围之内,又可一定程度上由于“审美距离”的存在,而引起观众的观影欲望。电影预告片宣传语在本文中特指用于宣传电影的预告片中出现的画外音、经典台词以及字幕。

三、电影预告片中符号的中西文化美学对比

(一)接受关学视角下的中西语言审美观endprint

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会渗透到该民族的方方面面,语言也包括于其中。在电影预告片中除了剪辑的经典台词,还有出现在字幕上的带有总结性的话语。这些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观。

1.中国语言观

中国古代开始一直是重意轻言,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学里一直想要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美感,想要在局限的语言和无限的含义之中寻求一种平衡。因此,汉民族的语言观之一是“精简”,利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无尽的想法;其另一观点是含蓄蕴藉,汉语言的表达是含蓄的,它要求其表达的意义是弹性和空灵的,它借鉴了暗示与想象,赋予了语言以活力。有研究者认为汉语最大的特点是“类比联想”以及“整体领悟”,其带有的是一种悟性精神。电影预告片是一个时间通常为2到3分钟的短片,其制作者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做到不透漏重要电影情节,又要拿出足够信息来吸引观众眼球,其中语言就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在2016年上映的电影中,其终极版预告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中国特有的语言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预告片结尾中的“九月十三,笑看方圆”。“方圆”在古代就已经出现,特指为人处世之道。制作者用如此简洁而有涵义的文字,是因为他的“隐含观众”(原为文学中的‘隐含讀者,现用于电影故改名)是从小讲汉语的人,他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认为其观众可以理解并领会“方圆”背后所带的深意。他把汉语的“遮蔽性”特点突显出来,运用“方圆”二字携带的含义与预告片提供的剧情结合起来,为观众提供了想象和思维的无限的延伸空间,让观众去填补剧中的“方圆”究竟代表了什么,也愿意去观看影片,一探“方圆”。同样《盗墓笔记》中的“8月5日终成大器”以及《老泡儿》当中的“12.24见人心”都是从目的观众的角度出发,运用汉语言的“悟性”特点,使预告片处于一种“可言与不可言的意会处”,简单的语言就引起了观众的无限猜想,吸引其努力去填补其中的空白。

2.西方语言观

西方的宇宙物质观决定了主体运用逻辑思维对客体进行结构剖析,使主体对客体的组成要素有一个清晰准确地把握。而语言是主体认识客体的工具,最高程度的理性就是用明确的语言符号定义。这种思维方式使西方人对其使用的语言也进行量化分析,使其相比较于汉语而更加高度形式化。

在电影《魔兽》的预告片中,除去剪辑的经典电影台词外,整个预告片中只出现了三句简单明了的句子:“In 2016,ene-mies will unite,words will collide,warcraf”,这几个句子,告知了其目的观众观影的时间,以及电影的主要内容:昔日的敌人今将结盟,两个世界即将碰撞。这两句话是对预告片出现的镜头的总结性话语,里面没有运用丝毫的修辞手法,而只是对剧情的简单陈述。上面提到,具有理性思维的西方人使用语言是高度形式化的,语言是用来准确传达信息的符号。因此,因其目的观众的语言特点,该预告片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没有像汉民族的语言一样给了观众从一言半语去猜想的空间。

(二)接受关学视角下的中西宇宙自然观

由于中西方长期处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二者对大自然也有了不同的审美情感。中国对大自然一直抱有敬畏之情,而西方体验到的则是矛盾与冲突。

1.中国的自然宇宙观情感

由于汉民族长期处于农业经济社会,其对土地有着深深的依赖心理,因此对大自然有着敬畏心理。从古代起,庄子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汉民族一直秉持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处事之道,处处表现出宁静与恬淡。

中国的电影预告片虽然是电影的一个小的缩影,却在剪辑的时候凸显出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以此来吸引观众。以电影《大鱼海棠》为例:“你们将去人间巡游七日,观察我们掌管的自然规律…逆天而行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无论是谁”。“自然规律”和“逆天而行”这些符号的所指意义只有处于汉民族文化的观众才能体会深刻。汉民族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春种秋收,因此预告片制作者将这句“你们将去人间巡游七日,观察我们掌管的自然规律”很容易与其目的观众之前的“期待视野”相融合,为观众观影做好铺垫。而后一句,“逆天而行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无论是谁”。汉民族认为大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这句“逆天而行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无论是谁”则正好超出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形成“审美距离”,从而勾起观众的观影欲望,猜测是谁逆天而行并且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制作者就利用预告片和其目的观众的文化的“期待视野”交汇却又不重合。

2.西方的宇宙物质观

西方大多处于善变的海洋气候,神秘的海洋总是不时地给西方人带来很多灾难。因此人们认为大自然是变幻多端、难以捉摸的,人类如果想要掌握命运就必须去对抗和征服大自然,摆脱大自然给其带来的束缚。因此,西方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海上探险,去探索未知的大自然。他们将复杂的宇宙看成一个结构形式,为了了解其中的组成要素而对其进行剖析。

在2016年的电影《奇异博士》的预告片中,旁白的话语深刻地体现了西方的宇宙观。

“斯特兰奇博士,你以为你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如果我告诉你

你知道的现实只是冰山一角

这不符合逻辑,

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须符合”

“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在预告片的开头已经与该目的观众的“期待视野”保持了一致,因为深刻植根于西方人的思维中的观点是人们有能力去探索这个宇宙,通过探索可以发现宇宙的奥秘。在接下来的旁白中却又说到“知道的却只是冰山一角”,这样的语言会引起与西方观众之前的“期待视野”的不同,因为现实是宇宙不可被人类研究透彻,这样预告片会唤起观众特有的期待视野,却又在接下来的话语中话锋一转,与其期待视野形成一定的“审美距离”。“审美距离”便会促使观众去猜想电影的剧情,当电影上映之后进入影院去探究与验证电影的剧情是否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发展。endprint

由于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差异,同一部电影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版本。而我国也有预告片为了占有国外市场,从其受众的文化审美为出发点而重新制作的预告片。以中国电影《十二生肖》为例,中国版的终极版预告片给观众提供的是这是关于“横越五大洲,追寻失落国宝”的“一个任务”的电影。但是在戛纳特别版预告片中,由于目的观众的改变,预告片的提供的内容也有所改变,成为了“the legend,the thief,the ultimate adventure”。一件寻宝任务被设置成一场探险与一段传奇故事。由于西方的宇宙自然观,他们更加重视的是冒险与探索,制作者这样改变预告片也是为了唤起西方观众的“期待视野”,使预告片与其期待视野有一定的重合,才会吸引观众观看。

(三)接受关学视角下中西方文化的英雄主义观

自古以来,中西方人民眼中的英雄皆是勇敢、乐于助人的。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的英雄又有很大不同。

1.中国英雄主义观

自古深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儒家提倡人们遵守社会规范,道德自觉化,教导人们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因此汉民族的英雄也就带有了儒家风范,他们对国家衷心并且身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对父母孝心,对周边人有大爱之心,将别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好了随时牺牲自己的准备。电影《九层妖塔》预告片中,“每一个人来到这一世,都肩负着自己独特的使命…我似乎看到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但是年轻的我们必须义无反顾”,从以上可以看出汉民族的英雄知道自己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而为了社会,他们做好了随时牺牲自己的准备,这样的英雄是明显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如此的英雄主义也只有深受儒家熏陶的中国观众可以深刻体会并理解,预告片的制作者也正是以中国受众的英雄观为出发点进行制作,剪辑出观众可以深刻理解的片段。

2.西方英雄主义观

不同于汉民族的带有集体主义的英雄观,西方英雄则更偏向于“个人主义”,他们更加关心个人的幸福,他们不只为国家而战,同时也非常看重自身的利益,比如自由、友谊和爱情。相比较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民族英雄,西方的英雄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他们信奉上帝,严格按照基督教准则生活。电影《血锯鋼铁岭》预告片中的经典台词如下:

“上帝说,不要杀戮

他们为了我战斗,我不能呆在这里什么也不做

这是美国政府给你们每个人的礼物

对不起中士,我不能碰枪

当这个世界上你所珍视的一切正在饱受摧残,你会怎样做

我会为了我战友献出生命

靠牺牲是赢不了战争的

我认为这不是什么信仰的问题,我认为你就是个懦夫

二等兵道斯,你被允许不带任何自卫武器,进入那地狱般的战场

求你了上帝…让我再多救一个”

预告片的最后形容这位主人公是位真正的英雄,却在开头拒绝拿枪上阵,是因为这位英雄所信仰的上帝“不要杀戮”,由于他的坚持,最后在上战场的选择不持枪。但是他却用他的信仰救了一个又一个战友,而在最后他还在向上帝祷告让他再多救一个,他的信仰使他在最后一刻还不忘向上帝祷告。这明显地反映出了西方英雄的信仰,与中国的英雄观是不同的。

四、结论

从以上的英汉预告片符号的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出中西方文化在语言、宇宙自然观以及英雄观方面是有很大差异。本文作者仅仅是从这三方面做了大致的分析,而差异应该还存在方方面面。为了打开中外电影市场,提高电影票房,中国电影预告片制作者应该首先考虑到受众不同的文化审美,制作出不同的电影预告片来唤起不同受众的“期待视野”,而不应只是制作一部预告片在国内外进行宣传。同时国外的电影在打开中国市场的时候,预告片也最好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要以文化差异为出发点来制作符合中国观众的文化审美的预告片。endprint

猜你喜欢

宣传语
公益广告
城市形象宣传语的文化分析
为“我”,还是为“我们”?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语功能与创作原则的分析
国产电影宣传语的修辞探析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