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路障培养初中生文本探究能力

2018-01-23陈召传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路障初中语文

陈召传

【摘要】本文提出初中语文教师要围绕文本重难点和学生的疑问点,设置问题路障,带领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文本腹地,感受文本独特的表达魅力,培养学生深入文本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探究 路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A-0080-0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初中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文本的好奇心也更加强烈,理解文本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此,教师可以围绕文本的重难点,巧妙设计疑问点,给学生设置路障,引导其经历“有所知—有所疑—有所答—再生疑”的探究过程,深入文本的腹地,推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培养深入阅读的语文能力。笔者现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入手,谈谈体会和思考。

一、巧设“字词”路障,体验文本情感

课文中大多都有一些关键字词,学生抓住这些字词不但有助于理解文本,而且有利于深入体味文本所透露出来的情韵和意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置字词路障,引导学生将重点词句标注出来,并围绕这些关键词句展开品读,自主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内蕴,拓展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精选的课文《社戏》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经典之作。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作者独有的情感以及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笔者特意在重点段落设置了路障——引导学生标注重点字词,进行品读和体味。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认真朗读第10段,看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并将动词标注出来,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生根据文本,标注出以下动词:跳、拔、点、磕。与此同时,笔者继续设置路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为什么是“跳”下船,而不是“走”下船呢?为什么是“拔”出前篙,而不是“拿”出前篙呢?为什么是“点”开船,而不是“划”开船?为什么是在石桥上一“磕”,而不是一“碰”、一“敲”呢?

这几个字眼看似普通,却富有深意。学生展开分析之后发现,“跳”下船比“走”下船更能够表现当时孩子们欢乐和急切的心情。“拔前篙”中“拔”这个字眼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两点:一是当时的篙陷入了河底的泥沼中;二是表现出双喜行船技术的高超。“点”与“磕”这两个动词则充分展示出“我”的小伙伴们高超的行船技术,读来能够感受到轻盈、活泼、灵动,一股清新的童年气息透过字里行间扑鼻而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深入下去,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这些孩子的喜爱。鲁迅先生通过这些动词,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孩子所具有的灵巧机智、活泼灵动,并将自己鲜明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

以上环节,教师巧妙设置课堂路障,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标注、分析和品味,不但能够串联起课文的整体脉络,而且在细细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也有了深入的了解,提高和发展了语文素养。

二、巧设“是非”路障,引导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是阅读课堂的关键要素,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深入文本腹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使其获得深度阅读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是非”路障,引导学生展开质疑,通过明辨是非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多元的认知体验。

人教版教材中《夏》这篇课文,是作家梁衡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通过形象有致、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充分阐释了作者对夏天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笔者特意设置了几个“是非”路障,激发学生的质疑。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心中的夏天和你心中的夏天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你认同作者对夏天的感受吗?如果不认同,说说原因,谈谈你对夏天的感受。根据这些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本展开阅读,发现在作者的笔下,夏天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这和自己对夏天的理解截然不同,在自己的眼中,夏天是深绿色的,到处都充满了盎然生机。还有学生指出,金黄色这个词语大多是用在秋天,因为人们在称呼秋天的时候,往往用“金秋”二字。学生由此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作者认为夏天是金黄色的呢?”借助学生的反馈和质疑,笔者继续设置路障:“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原因?作者说夏天是紧张、热烈、急促的,你能接受这个观点吗?你怎么理解?”学生展开了小组讨论,找到了作者表达的核心:夏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这是从夏季本质意义上进行思考的结果。由此,学生发现,作者的表达形式较为内敛,单从表面上分析,根本读不出其中的深意,必须要从文字背后深挖其中的逻辑,才能深刻理解蕴藏于其中的深意。还有学生反思自己原先对夏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只是单纯从夏季的景色上来感受,和作者的深刻解读相比就显得十分肤浅。

以上环节,教师借助“是非”路障,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对话,深入反思文本的表达逻辑,并对比自己的表达逻辑,从而获得多元化的认知体验,大大提升了深度阅读的能力。

三、巧设“增删”路障,感悟文本表达

在文本表达中,有些作者会对词语反复斟酌,选择简约、严谨的形式,在准确描述事物的同时,更好地表情达意。为此,教师可以巧妙设置一些“增删”路障,即将文章中一些看似简单或者是不起眼的词句删掉,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感悟两者表达效果的不同,由此深入领会语言表述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人教版教材编选的文章《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作者茅以升抓住两大典型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点,文章语言朴素平实,逻辑清晰,表达准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语言表达特点,笔者特意设置了增删词语的路障,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在“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句话中,如果将“比较”删掉,改成“非常”可以吗?为什么?

(2)在“《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一句中,如果将“大约”“可能”删掉可以吗?为什么?

(3)在“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一句中,如果将“古代”二字删掉可以吗?如果将这句话改成“赵州桥是最古老的石桥”可以吗?

学生分析后认识到,“大约”“可能”这些词语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石拱桥的历史渊源,体现出作者严谨的写作风格。“古代”这两个字也同样体现出作者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而如果将这句话改成“赵州桥是最古老的石桥”,只是单纯的一句话,就不能涵盖原文那么多的信息量。另外,“横跨”这两个字,能够表现出赵州桥的宏伟壮观,从古代一直使用到现在,更表现出了古代石拱桥高超的建筑技术。

以上环节,教师借助语言增删的路障设置,让学生进行效果对比,从而让学生对作者琢磨和推敲语言的过程有了了解和体验,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表达,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是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路障设置,有意给学生增加阅读难度,激发学生的再创造思维,使其深入文本核心,与文本展开多元对话。当然,在设置路障时,教师也要量力而行,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笔者相信,在这个方向上多加努力,一定能够让阅读课堂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秦越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障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利用固体废弃物制作交通路障可行性
自动驾驶汽车依然面临多重路障
大堵车
纽约将装永久路障防汽车袭击
路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