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两国文化精神与国民性的比较

2018-01-23李舒琪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民族意识国民性

李舒琪

[摘要]当今世界,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一切事物都在周而复始的变幻,究其原因,很多都是文化中的共同点和差异性造成的。中日两国地处亚洲,一衣带水,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有着漫长的文化交流也有着至今说不清的争端。两国之所以一直有着纷争很大原因在于在文化上我们就存在着差异。对于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最明显的就是关于两国人民国民性的比较;其次,就是两国人民的心理特征差异;最后,是中日传统文化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有文化而衍生的民族精神有哪些不同和相似之处,在对于“和”的理解上他们又有哪些异同。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文化精神;国民性;民族意识

我们都知道,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关系,中日两国的文化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尽管我们文化渊源相似,但是要细细比较起来还是存在着差异。我们去深入的了解彼此的思维方式、习俗、国民性和民族精神意识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进行友好的交流,只有彼此了解,才能互相尊重,才可以减少交往中的摩擦。

一、中日两国国民性的比较

(一)国民性的含义

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它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定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认同意识统称为民族精神,它们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在对某一国家进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国民性或者民族性的研究都是核心内容。在一个地域里生存的族群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格称为民族性,那么整个国家人民的共同性格就称为国民性。

其实,国民性说的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在经历了历史的长期变迁,继承了传统的文化,经过了社会的教化后形成的共同并且特定的个性。国民性有优劣之分,没有国家是例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的国民性会发生变化,加入时代性和现代性的特点,但是也有一些是经久不变的,还有一些是无论怎样变幻都会找到其传统的痕迹。

(二)中日两国国民性的差异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传统国民性,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国民性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当然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和日本均属于农耕文明特性,而且在居住特点上都表现出安定性和保守性,都是论资排辈的“年功主义”和集团主义,并强调要求结果的公平。但是我们仍能从两国国民性的共同之中找到不同。

1.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国民性差异

对于日本的社会生产方式来说,由于日本是岛国,土地资源匮乏,可用于耕种的土地不多,所以在发展耕地文化的同时也进行海洋渔业等生产经营方式。通过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出中日两国的农耕文化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古代中国,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旱田的农耕文化,从海洋中获取的资源只是极少数。富饶且广袤的土地资源使得中国人除了战乱和自然灾害外在生活上并没有太多的危机感,因此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因循守旧,知足常乐”的国民心态。可是日本不同,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的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外,还要经常受到地震、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从而导致了日本人对于自然变化的异常敏感,形成了“因时而动,知难而退”的民族性格。

2.佛教文化对于两国国民性的影响

中日两国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和建筑艺术上,还表现在对于两国的国民性上,同样具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确实不尽相同。中国佛教的寺院大多数都是修建在远离人烟的深山中,僧侣讲究修行养性,在遵守清规戒律的同时要普度众生。然而日本的寺院往往修建在城镇的中心地带,在普度众生的同时还要管理着信徒的平安生死。甚至在战后日本的僧侣还被允许娶妻生子,饮食上也破戒。佛教在日本强调的是要人们关注今生的因果轮回,关注的是现世的幸福。而中国的佛教更多的是要人们明白今世的修行为的是来生的幸福。

3.当今中日两国国民性的变化

今天,在欧美文化的影响下,不仅改变了日本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就连日本的国民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走在日本繁华的街头,你就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强调多种文化并存并极富个性的时代。日本人的国民性在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除了公司和政党以外你再也看不到集体主义文化符号的时代印记。

今天的中国人不再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那一代,我们走出国门,到我们能去的任何地方去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学成归来的国人开始为我们经济政治文化做着巨大的贡献,促进我们经济的腾飞和国家的强盛。

二、中日两国国民心理特征的比较

(一)中日两国国民心理特征的主要差异

中日两国人民差异最为突出的是心理特征方面,这种差异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解释两国国民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不同,这其实也是中日在许多问题上认识大相径庭的原因。

1.民族心理上的差异

从两国民族心理方面比较来观察,中国人民明显的心理特征是对陌生人的不设防、喜欢交友、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喜欢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有很强的罪恶感。中国人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有时一顿酒就可以成为朋友,一起坐车乘客之间都可以成为谈话聊天的伙伴。但是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相处了很久你都不会知道关于对方的任何私事。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无话不谈,没有秘密,敞开心扉才是真正的朋友,这对于日本人是永远无法认同的。中日两国在国民性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差异也有许多相同之處,但有强弱之分。比如说在依赖心理这个问题上,虽然两国人民都有依赖心理,但是相比较来说日本人的依赖心理更强一些。这种心理除了表现在对父母的依赖以外还体现在对权威、上级、领导等方面的服从和依赖。

2.历史评价的差异

此外,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国人喜欢简单的评价为“好人”“坏人”。就像历史学家无论怎样为曹操平反,大多数的中国人仍然简单的定义为反面人物。但是日本人并不这样,他们衡量人物的标准是他们是否伸张正义并不是简单的好与坏。

另一方面,对于悲剧与戏剧的喜好上,中国人不喜欢悲剧的结局,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有着不错的票房,但是业界的评价却没有日本国内高,人们不喜欢这种悲剧似的结尾。中国人内心里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日本似乎是喜欢悲剧的,他们的小说电影等往往都是悲剧的结局,这一点与中国是相反的。endprint

(二)中日两国现代社会的文化矛盾与传统国民心态的蜕变

1.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矛盾

虽然说中国社会现代化起步与日本相比要晚一些,但是双方都经历了基本相同的文化矛盾。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转变中,社会文化现象变得尖锐对立,人们开始变得焦虑不安,心态失衡文化失范成为了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1)以过去为取向而造成的社会成员的心理无法适应。(2)对于社会变迁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带来了压抑感。(3)失去了自我的失落感。(4)盲目的排外但又无能为力的排斥感。(5)对现实不满的宣泄感。但在社会漫长的转型过程中,这些心理的感受在与社会事实的接触中逐渐地适应,逐步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在新的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引下开始寻求自己位置,不再盲目的排斥,开始主动地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外资来发展经济,与此同时有些西方的文化产品、思想观念等也进入了中国,走进了国人的生活中。我们开始提倡自己的传统文化,但也担心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蚀。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振作我们的精神,用一颗平静的心面对未来,向我们的祖辈那样,创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

2.日本现代社会的文化矛盾

与中国相比,虽然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早于中国,但是今天的日本同樣面临着体制转变的问题。战后的日本经济曾高速发展,但之后又进入到了低谷。从日本的社会现象看,日本的社会文化心理主要有几个方面:(1)经济的持续低迷给人们带来了“迷失感”。(2)逐步加重的社会负担和人口的负增长带来了对未来的“困惑感”。(3)面对周边国家的发展,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近年以来,中日两国的领导人实现了互访,并确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针对此事,有些日本政客把它说成是因为日本已经没有能力独自承担起支撑亚洲的重任,是想要同中国一起共同担负起亚洲未来发展的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意味着日本实力的衰退。这些观点虽然日本官方从来没有承认过,但是仍然代表着一些日本国民的想法。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一向在亚洲自我感觉良好的日本受到了挑战。

以上种种我们看到,虽然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不同,但是在社会的激烈变革中我们确实都面临着挑战。中日两国的国民心态正发生着变化,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国民心态。

三、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精神的比较

(一)中日传统文化中基本精神的比较

当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两国的文化精神进行比较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学者们很少会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来进行评价。民族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毫无例外的拥有着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国民性中,民族精神其实就是国民性和民族自我意识的概括。中日两国的国民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

日本精神:民族自尊、振兴和魂、追求卓越、一流主义、和亲一致、合利合力、精诚忠实、感恩报恩、勤奋进取、个人发达、克己律己、注重修身。

中国精神:民族复兴、弘扬国学、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以和为贵、合则两利、精诚团结、恩怨分明、自强不息、科学发展、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比较中日文化精神,第一,我们要知道文化精神与文化特征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和不同。人们称日本文化为边缘文化或者是二重文化,意思就是日本文化既保留了传统又吸收了其他世界的精华。第二,日本文化精神的特点也能从日语的语言中得到。欧美人称日语为“魔鬼式的语言”。第三,日本文化精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于美的崇尚和追求。第四,这个民族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和共同体意识。

(二)求同存异的中日“和”“关”文化

1.中日两国对“和”文化的理解

“和而不同”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精神中提倡的,它揭示了天地万物共生而不相克,大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规律,既体现了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准则。“和而不同”强调的是自发,自愿、自然的交往,是平等交流,只有在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中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即“和”。而“和而不同”中的“不同”重点是要承认不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只有不同的文化在相互尊重、理解、宽容间进行对话并维持彼此的多样性特点,我们的文化才能发展,实现共赢。中国的传统美学常常关注事物的整体意识和整体的美感,实际上就是要标明我们“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和”之所以美是因为其具有包容性。因丰富而美因多样而美中国的建筑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设计时尤其注重中和之美、含蓄之美,更主要的是体现出“和”字。

“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早已形成了多元统一、求同存异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不同于西方的矛盾和斗争,它以辩证思维为基础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通过长久的实践,我们逐渐懂得,只有通过“和”我们才能共生、共存、共赢,才能解决困难和问题。用西方一位大哲学家罗素的话来说:“中国至高无上的理论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其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是第一位的。

在历史上,日本这个民族经历无数次的血统的混合,他们调整了民族的对立,调和其原始信仰,最终形成了大和民族。日本人追求崇尚自然,就像日本的建筑,体现出了一种平和自然的美,一种禅宗的意境。日本和式建筑其实就代表了超然物外的平和之美。

2.中日两国求同存异的“和”文化

由于中日两国对于“和”理解的相同,所以把求同存异作为一种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准则。中日文化若是想要继续交流,那么双方就要认同“和而不同”,并且坚持“求同存异”。在日本“和”文化的应用更为广泛一些,更多地强调内外有别,对内“以和求存”,对外则“以和求利”。在中国我们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在日本,由于日本对于中国及其他各国文化的吸收使得“和为贵”的思想变成独有日本特色的“和亲一致”的民族精神。

两国是亚洲的紧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共同的文化渊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日本心存偏见,而是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这个国家与我们的不同与相似之处。分析两国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我们可以得知,两国在文化精神、国民性、民族意识上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并不相同,但是两国会发扬求同存异的精神共同追求更高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民族意识国民性
民族意识与乡土认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