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校外实习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8-01-23鞠欣逸李树文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辽宁省问题及对策高校学生

鞠欣逸+李树文

【摘 要】 文章针对辽宁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要增加校外实习时间;完善校外实习形式;丰富校外实习内容;采用双督导方式;建设专业督导人才队伍;提高实践基地选择条件。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习;问题及对策;辽宁省

一、辽宁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践活动时间差异较明显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本科阶段实习应达到800学时,这也是国际社会工作专业的最低要求。而辽宁地区社会工作高校校外實践的平均学时为469学时,与全国平均实践学时857学时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且远不能达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所提出的学时要求。

从时间上看,辽宁省高校校外实践活动时间基本在360~800学时之间,且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区上看,沈阳,鞍山地区高校的校外实践活动时间比大连地区高校的校外实践活动时间长,虽然三地有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活动的时间在逐年升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大,有的高校在学时设置上甚至呈下降趋势,很难满足学生在实践上的需求。

2、实习形式过于单一

根据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一书中对于实习形式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的院校在实习安排上倾向于兼有集中实习和同步实习,只有一小部分院校仅进行集中实习的安排。集中实习是在一个固定期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中进行实习,其优点是方便管理也可以促进同学之间交流各自关于实习的想法,营造一种头脑风暴的良好氛围。但集中实习也有其缺点,学生集中起来对于实践基地的要求过高,如果一次性高校实习人数过多,实践基地无法容纳,容易造成实践时间的浪费,降低实习的效率和质量。

3、实习内容不够合理

辽宁省内社会工作实习的内容一般分为四个部分: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但大多数学校都只能满足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顶岗实践只有鞍山师范学院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注重实践的专业,实习内容的四部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上有太多的可变性,因此仅靠书本和一些认知实习和专业技能实践是不够的,必须深入机构,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全国社会工作高校专业实践实习一般安排在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或是依托项目进行,全国有42%的高校都设置了包含机构实习或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活动。而辽宁省高校在机构实习或是顶岗实习的安排并不丰富,仅有鞍山师范学校涉及到。至于通过项目进行实习全省范围内通过审批的项目也仅占少数,无法满足庞大的实习人数需求。

4、实习基地数量不均衡

我国各高校实习基地差异大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因此院校所在地区的差异也使实习基地的数量变得不平均。核心城市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均值为17.7,省级、副省级城市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均值为10.5,一般城市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均值为9.2。沈阳市与大连市作为省级、副省级城市,其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均值分别为14.3和5.5。可以看出,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社会工作发展的领军城市,社会工作发展相较于其他的地区是成熟的,也有许多适合社会工作学生去实习的地点,因此可提供的社会工作学生实习的地方也就相对的多一些,相较于其他两地而言,与全国情况更为接近,而大连市则与全国副省级城市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数量相差较大。

5、实习基地类别不够多元化

我国每个社会工作学校约有4~5类基地供学生实习。在这些实习基地中,有90.4%左右的高校拥有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机构作为实习基地;有87.8%的高校拥有社区居委会作为实习基地;有68.7%的高校拥有政府部门作为实习基地;有62.2%的高校拥有社会团体类的实习基地。而在辽宁省,高校选择最多的实习基地类别为政府部门,其次为社会团体,排在第三位的是社区居委会,第四位的是社会福利组织。与全国相比,辽宁省的实习基地专业化水平较低,实习的质量也将受到影响,低于全国水平。

6、实习督导专业化水平低

根据辽宁省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三地民政网调查发现,虽然三地取得社会工作师证书人员数量上可以满足实践活动督导的要求,但是并不是所有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人员都可以巧合的成为高校社工实践活动基地的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学习进行督导。政府组织、社区和社会团体成为辽宁省社会工作院校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单位,它们绝大多数只能提供行政性社会工作督导,即使取得社会工作师证书的工作人员对于社会工作督导的了解也是有限的,不能很好地发挥实践活动督导真正的作用,更何况其中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是没有取得社会工作师证的。辽宁省多所高校教师情况表明,社工背景专业督导的缺乏,也是制约辽宁省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习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增加校外实习时间

一方面对于不满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本科阶段实习应达到800学时要求的高校,辽宁省高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满足学生在校外实践环节的学时需求。

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时间超过800学时的高校,应该注重不同时期校外实践时间占全部实习时间的比重,合理安排校外实习时间的学时。例如学生进入大三以后,其专业理论能力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应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校外实习上,而不再是拘泥于学校内的实践活动,因此应根据学生不同学年,平衡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时间安排,增加更多的校外实践时间。

2、完善校外实习形式

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可以根据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价值认识度来安排,也是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采取的实践形式。对于已经掌握理论知识,迫切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来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提升专业技能的学生,集中实习尤为合适,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北京理工大学在实习形式上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模式,在课程外安排暑假小实习,既满足了学生实践本身能力提升的需求,也促进学生主动发现社会问题并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辽宁省应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合理的专业实践形式,合理安排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的时间安排,完善辽宁省高校的校外实践形式。endprint

3、丰富校外实习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活动安排是阶梯状上升的,因此每一环节都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机构实习或顶岗实习,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务技巧,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认同感。然而在这个环节辽宁省高校却做得并不合理,因此各高校应该设置机构实习或顶岗实习环节,高校积极开展专业性强的实践内容,安排适当的顶岗实习或是学生申请项目进行运作,丰富校外实习内容。

4、采用双督导方式

根据某校教师访谈反馈得知,某校在校外实践环节采用双督导方式,即学生在实践期间的督导由学校教师及实习单位人员共同担任,学校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和专业上的教导,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则可以更加侧重在工作经验的传授上,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督导的作用,使学生在这一环节真正受益,确保实践的督导质量。这一做法也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所提倡的方式,可以弥补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和实习单位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缺点。

5、建设专业督导人才队伍

在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提供给学生建设性水平的专业教师并不多,对此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相关方面工作经验的社工,向教师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跟进过的案例;还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水平;也可以通过教师去机构挂职锻炼等方法来提升教师队伍在社会实务中的工作水平,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督導队伍,以便给予学生提供更好地督导和帮助。

6、提高实践基地选择条件

高校在选择校外实践基地时的路径有很多,高校盲目的为了追求实践基地的数量或种类而对实践基地“来者不拒”,将一些不适合学生实践的场所划入学校的实践基地范围内,就会出现实践基地参差不齐的状况。为此应提高对于校外实践基地选拔的条件,适当减少一些专业性低的与专业无关的部门、一些公益性较弱的社会团体等。且高校不能坐等机构上门联系,应主动寻找专业性强的实习基地进行洽谈,多选拔一些具有高专业性的实习基地,如专业的社工机构,社会福利组织、教师领办机构等,保证校外实践基地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李宾,刘新荣.从就业困境反思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4.23.

[2]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材料公示[EB/OL].http://zy.upln.cn/gongshi2015/college/13207.html.

[3] 王思斌,阮增媛琪,史柏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4] 杨风,王霞.提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实习效果的路径[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12.

[5] 贾晓明,刘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6.

【作者简介】

鞠欣逸(1996-)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大连科技学院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李树文(1987-)男,汉族,辽宁大连人,大连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辽宁省问题及对策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浅议财务会计管理在工程企业中的问题和对策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