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看文凭

2018-01-23乐朋

特别文摘 2017年23期
关键词:书本知识学士陈寅恪

乐朋

知识经济、智能化时代,国人格外看重文凭。曾听说某单位招人不但要名校博士文凭,还得“查三代”,即看硕士、学士、高中的文凭,是否都是名校。有人打趣说,最好是要“三清团”,即清华附中、清华本科、清华硕士,这才“正宗”。唯成分论当道那阵子,选人、用人要“查三代”,即父、祖、曾祖的成分,以判定是否“根红苗正”;不想而今文凭也要“查三代”,名校崇拜,由此可见一斑。

文凭,不过是学校给学生颁发的一纸证书而已。它所说明的,只是一个人的学历或文化专业知识程度。它与真才实学不能画等号。理由很简单:取得学士、硕士、博士文凭,主要是指书本知识,这还有待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同时,人的能力、智慧及創造力等,需要到具体岗位上去展示、体现。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具备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才能说有真才实学。否则,一纸文凭说明不了什么。书本知识最丰富,倘不能运用于实践并有所发明、创造,顶多是个“两脚书橱”罢了。

这就触及人才鉴别问题。高端人才,不能只看有没有“高大上”的名校文凭,更主要的要看他在尖端前沿领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无数事实证明,一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其智慧和创新能力,反倒在名校毕业生之上。如名满天下的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没念完本科就去创业,打造出微软、苹果两大品牌,成为独领风骚的高科技企业家。反观不少中国的留美博士、硕士,不仍在他俩的公司里“打工”么?

说到文凭,我想起陈寅恪。他曾去日本、德国、法国、瑞士、美国等多所名校求学,却一个文凭都没有。其侄儿陈封雄曾问过原因,陈寅恪的答案是:“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陈寅恪留学,不求文凭,只求知识。在他眼里,知识、真才实学,远比文凭强。1925年他回国,清华校长曹云祥得知其一无大部头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就说国学院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则力挺说:“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后来的一切说明,“活字典”陈寅恪,在清华是“教授之教授”。许多名教授都跑去听他的课呢!如若在今,陈寅恪恐连应聘清华的资格也没有吧。

与唯成分论一样,唯文凭论也不是好东西。对名校文凭的崇拜,实质上仍是身份歧视,毫无道理。看重文凭,加之名校崇拜,这种选才、用人偏向,只能表明主事者的浅薄、愚昧。直白说,它是文化垄断派生的文凭迷信。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本知识学士陈寅恪
瓦学士
《宋史·宰辅表一》校正一则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针灸学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中的不对称问题与思考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职业教育瞄准“学士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