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

2018-01-23张婷婷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改革开放

【摘 要】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是中国开始正确现代化发展的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至此中国走上全面现代化的道路。此后中國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一直都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先后进行了多次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迈开了新步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指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都应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逐渐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至此,中国才真正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设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才真正意义上走向全面现代化的进程。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过程,但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发展势头迅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理论成果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时俱进、顽强拼搏,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丰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更加旺盛的活力。[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向前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开始正确现代化发展的开端

迄今为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历经了三次历史性选择:第一次历史性选择是在清朝末年,此时的中国还处于现代化的启步阶段。中国各阶级都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先后出现了洋务派的洋务运动、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这些都失败了,中国并没有因此变得富强,更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说明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是行不通的,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仍然存在,国家依然在走向衰败。而辛亥革命虽然表面上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实际上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软弱性、妥协性,加上外部环境复杂,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现代化道路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选择。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内战混乱的局面,国家稳定、民族独立,百废待兴,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空前良好的发展环境。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我国参照苏联模式,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后,随着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尽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导致中国现代化建设误入了错误的轨道,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大。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发展效果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这些都与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中国的现代化进入迷茫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现代化道路开始第三次历史性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新政策,中国才开始了全面现代化阶段。经历了前两次失败教训的中国,找到了适应世界潮流、兼采各国所长的发展方式,实现了从单纯政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到加强经济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走上了较平稳的经济持续发展道路。[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后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有方向、有指引,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道路。

三、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突破了原来的桎梏,有了极大的发展舞台和空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突破口,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经过努力,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富强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参政议政的权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国家职能也由单一的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体系,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全面战略,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科学技术开始重视,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也展现了新的面貌。

四、改革开放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丰功伟绩

面对中国各方面落后的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意识到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中国要想发展只有走向世界才能走向辉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这一新决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推动了我国深入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现合作互利共赢。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重申了对外开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指出一定要思想更加解放一点,对外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飞跃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国际上注重与其他国家合作,在国际上越来越具有话语权,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与世界接轨,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先进文化,同时培育民族自身优势,注重实际国情,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幸福指数上升;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另外,中国的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一。就政治而言,国外先进新理念,促进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解放了思想,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与动力。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回顾[EB/OL].[2007-10-15]. http://www.cnr.cn/news/200801/t20080131_504693613.html.

[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2.

[3] 王宜新.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张婷婷,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2015级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