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玉器名称中龙、凤、夔、螭、虺英译现状的实地调查及探讨

2018-01-23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玉器物象英译

(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 100871)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玉乃石之美者,古者称其象征仁义智勇洁之五德,坚刚而润,为君子所贵。玉器展品名称的正确统一英译对传播中华文化意义重大。“龙”“凤”及其相关意象是玉器中的常见图形纹饰,如青玉龙首璜、青玉蟠虺纹璜。这些物象在玉器及中华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形态容易相互混淆,对外国学者研究玉器及中国文化带来不便。国内学者对“龙”“凤”英译至今未有定论,而“龙”相关的意象鲜少得到关注,也缺乏对玉器名称中此类意象的研究。笔者在《博物院玉器名称英译现状实证调查及玉礼器剑饰翻译策略》[1]一文中考察了玉器名称英译的现状,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玉器名称来考察常见的“龙”“凤”及与其相关的“夔”“螭”“虺”五种意象的英译现状,并从社会、语音、古代文献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玉器名称中这五种意象的翻译策略。

一、文献综述

“龙”“凤”英译研究近年热火朝天,前者尤甚。总体来说,争论分为两派——归化与异化。支持归化的将“龙”“凤”译为“dragon”[2]125[3]36和“phoenix”[4]52,理由多是应使用国外已经认可的翻译。支持异化的学者反对“dragon”,因其损害中国国际形象,提出将“龙”译为“Chinese dragon”[5]74“Long”[6]129[7]104[8]42“Loong”[9]161“Liong”或 Lóng[10];异化支持者将“凤”译为“Feng”[11]120,但争议并不似“龙”的英译大,因为“phoenix”并不含贬义。“龙”“凤”英译至今未有定论,而且由于关注点主要在“龙”上,并没能明确指出“phoenix”和“凤”的主要区别,只声称二者不同。

“龙”的相关意象英译研究则少之又少,“龙”“凤”及其相关意象在玉器名称中的英译之所以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国外学者难以区分这些图形纹饰。例如,有学者不识“螭”和“夔”图形,将其译为“feline”和“bird”[12]111(如图1)。再者,由于“夔”有时形似“龙”和“凤”,“螭”形似“龙”,如翻译不确,对国外学者研究玉器、了解中国文化大为不便。

本研究旨在调查玉器名称中“龙”“凤”及其相关意象的博物馆英译现状,并通过分析古典文献、社会现状,解释现有英译的缺点,提出翻译对策。

图1 外国学者将螭和夔译为猫科动物和鸟类

二、博物馆玉器名称中“龙”“凤”“螭”“夔”“虺”英译现状调查

笔者于2015年参观了国内六个博物馆,发现玉器纹图案中与“龙”相关的常见物象有“螭”“夔”“虺”,对这五种物象的英译状况进行了记录,整理成表1,其中NM代表国家博物馆,HNM代表河南省博物馆,PM代表故宫博物院,SP代表颐和园文昌院,CM代表首都博物馆,MT代表明十三陵博物馆。

表1 玉器名称中“龙”“凤”“螭”“夔”“虺”的博物馆英译现状

调查显示,六个博物馆几乎都将“龙”“凤”译为“dragon”和“phoenix”,唯颐和园文昌院将“龙”译为“loong”。对与“龙”相关的三个物象的翻译不统一,河南省博物馆将“螭”和“夔”都译为“dragon”,这会为外国游客对“龙”的理解造成障碍。笔者认为玉器名称中“龙”“凤”及其相关物象的翻译需要改进,下文进行分析。

三、玉器名称中“龙”“凤”“螭”“夔”“虺”英译分析及策略

(一)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玉器中也极为常见。有一种祈雨用的龙纹玉名称就是“珑”(《说文:玉部》)。东周早期,贵族阶级使用龙旗作为身份象征(《周礼》)。传说帝尧是龙之子(《竹书纪年》)。可见,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光明、高贵的象征,这与“dragon”的含义大为不同。在拉丁语版本和英皇钦定本《圣经》中,受上帝惩罚的法老被喻为“龙”(《以西结书:xxix. 3》);侵占以色列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被比作“龙”(杰里迈亚书:34)。“Dragon”暗示着残暴、令人厌恶之事物;《贝尔武甫》中的龙兽戈兰德尔是个杀人如麻的怪物[13]820。早期巴比伦图画中,也有龙吃人的情景[14]97(如图2)。一项针对50篇关于龙的英国故事发现,其中 47篇所描写的龙对动物和人类造成伤害,且大多带有毒性或能喷火[15]79。可见,龙和dragon在人们印象中是完全相反的生物。那么究竟该怎么翻译“龙”呢?

图2 早期巴比伦绘画中龙攻击人的情景

1.(Chinese) Dragon

表1显示,大多数国内博物馆都将“龙”译为“dragon”,但笔者认为dragon或是Chinese dragon都不适合,原因如下:

首先,证据表明,欧美国家确实在用“dragon”丑化中国形象,可从以下英文报道标题中看出:“China’s export prospects: Fear of the dragon(中国出口前景:龙的恐惧)”,“China’s military rise: The dragon’s new teeth(中国军事崛起:龙的新牙齿——注:“牙齿”的英文还有“威胁、破坏性”之意)”,“GDP growth in India and China: Catching the dragon(中国与印度的GDP增长:追捕龙)”,“Chinese takeovers: Being eaten by the dragon(中国企业对外兼并:被龙吞食)”,以及“China’s future growth: Even dragon tires(中国的未来增长:龙也会疲惫)”(经济学人)。Dragon已经被外媒利用来妖魔化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而用Chinese dragon来翻译并不能消除dragon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国自己也受到了“dragon”的影响。“龙”落选 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正是因为担心dragon的含义消极。中国需要为“龙”正名,大胆自信地宣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2.Long/Lóng/Liong/Lung

这四种是学者们提出的“龙”的英译,但笔者认为都存在不妥。Long和Lung都是已有的英文单词,意为“长的”和“肺脏”,因此容易造成歧义。Lóng的标音符ó对打字增加负担,降低工作效率,因为目前中国使用的键盘未设计标音符。而Liong的发音更贴近“良”而不是“龙”;比如,台湾的南良集团英文名就译为Nam Liong Group。因此这四种英译都不完美。

3.最佳英译:Loong

笔者认为Loong是玉器名称中“龙”的最佳英译,理由如下:Ⅰ.Loong /lu: ŋ/的读音与“龙”类似;Ⅱ.许多学者都认为“oo”形似龙的双眼,炯炯有神,并且Loong这个单词的形态类似一条龙的形象;Ⅲ.在英文中,Loong并不存在已有的含义,因此不会造成混淆。Ⅳ.已经有一些公司名、人名以及博物馆(如颐和园文昌院玉器馆)采用“Loong”作为“龙”的翻译。许多学者也支持这一英译[10]161[12]122,Loong已经有一定使用基础,便于推广。

(二)“龙”相关物象

玉器中最常见的与“龙”相关物象为螭、夔、虺。笔者认为六个博物馆的相关英译不尽理想,以下提出个人见解。

1.螭

中国玉器中的螭纹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代,一直沿用至清代。商周时代,玉器中的螭纹特点是圆眼、大鼻、猫耳、颈粗且弯。汉代螭纹尾部出现双勾云纹,一般只有三足。南北朝时期,螭的双眼变长,腿变短,有时头部有角。宋代螭纹鼻下刻线更深,更为立体。元代螭纹高额,眉眼鼻嘴一般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明朝时期螭纹添加了更多装饰[16]121。螭纹的演变体现了其从龙纹中分化成一个独立纹饰的过程,体现了螭纹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别地位。

博物馆将螭译为“dragon”或“hydra”,笔者认为不太合适。在文献中“螭”可以看成龙的一种。《说文》:“螭,若龙而黄。”《广雅》:“龙无角曰(《集韵》:“与螭同”)。”《汉书·司马相如传》:“蛟龙赤螭。”文颖注:“螭为龙子。”张揖曰:“赤螭,雌龙也。”但是在纹饰中,螭和龙形态不同。螭纹常为龙身虎头虎爪,因此又称“螭虎”,在礼器、建筑、印章中常见[17]84。这种图案在宋代名为“螭”,延续至今[18]52。故宫博物馆、颐和园文昌院和首都博物馆将“螭”译为“hydra”,或许是因为有外国学者这样翻译[19]214,但“hydra”的含义是小水蛇,也指希腊神话中赫克留斯杀死的九头怪蛇(《牛津学者词典》)。这与螭纹的形象差异较大,更何况文献记载螭是龙的一种。因此笔者认为“螭”或“螭虎”可以译为“Chi-Loong”,以表现螭与龙的差别和联系。

2.夔

夔的物种目前尚无定论,其形态一般是开口、曲尾,有时单足。有学者通过图形对比,指出夔是虎类[20]。但《说文》称夔为单足龙,多数学者认为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20]。有学者考证玉器中夔龙纹是龙纹的最早形态,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在战国时期与汉代盛行[16]121。随着时间发展,夔的形象日益接近后期的龙,尤其是明清时期[21]57。因此笔者建议将“夔”译为“Kui-Loong”。由于夔不只有龙形,有时形态像凤(即夔凤),因此根据具体形态,也可以译为“Kui-Foong”(“凤”的英译下文谈及)。

3.虺

《广韵》:“蛇虺。”《诗·小雅》:“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楚辞·大招》:“王虺骞只。”注:“王虺,大蛇。”《尔雅·释鱼》:“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注:“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种蛇,名为蝮虺。”以上注释都将虺与蛇并举。《国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徐元诰注:“虺小蛇大。”意思是虺为蛇的初级形态。玉器中虺纹形态也类似小蛇(如图3),但不宜像河南省博物馆那样简单将其译为“snake”,因为玉器中并没有人工的“蛇纹”这一命名(蛇纹石的纹路乃天然形成),而且应与蛇形玉区分开。故宫博物院将其译为“serpent”,该词通常有“毒蛇”之义。但虺是否含毒不能确定,笔者认为应将虺译为“Hui-Snake”,凸显“虺”与普通“蛇”的区别。

(三)凤

《尔雅》:“鶠,凤,其雌凰。”邢昺疏:“凤,一名鶠。”凤凰是一个禽类种族,包含了“鸑鷟”(《说文》:“鸑鷟,凤属。”)等。《绎史·名物訓詁》引《禽经》:“青凤谓之鹖,赤凤谓之鹑,黄凤谓之鸾,白凤谓之肃,紫凤谓之鷟。”可见凤族涵盖之广。

图3 青玉虺纹璜(HNM)

《说文》:“凤,神鸟也。”《广雅》:“凤凰,鸡头燕颔,蛇颈鸿身,鱼尾骿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雄鸣曰卽卽,雌鸣曰足足,昬鸣曰固常,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韩诗外传》卷八:“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徳。”这些都体现了凤凰是道德、礼乐、福祉的象征。玉凤还作为贵族的陪葬品使用,显示尊贵。

英文phoenix与凤的含义不同。首先,phoenix之传说演变的侧重点在于其能重生。Phoenix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诗人海希奥德的诗中,只提到Phoenix是种长寿之鸟[22]251。最早提到phoenix外形与行为的是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波斯战争》),称其为一种阿拉伯鸟,形似鹰,羽毛色泽金红光亮。Phoenix将其死去的亲鸟放进没药里,背负着亲鸟飞往古埃及城市希里奥波里斯的日坛将其埋葬[23]61。

后来,phoenix被赋予了宗教意味。基督教文本最早提到Phoenix是在I Clement(成书时间约公元96年)书中,将phoenix视作正义者在未来的重生。书中第一次详细描述了Phoenix如何重生:“phoenix”在巢中死去后,一只蠕虫从腐烂的躯体中出现,以前一直以 phoenix的肉体为食,直到它长出翅膀,最后带着它死去的亲鸟前往希里奥波里斯。”[22]251无论是古典文本还是基督教文本,phoenix的死和重生都是其传说的最重要部分[23]63,这和中国“凤”的意味截然不同。

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与Phoenix或凤凰类似的鸟还有很多,在日本称为Ho-Oo(Ho为雄,Oo为雌,代表皇族、太阳、正义、忠诚),在俄罗斯称为firebird,在埃及称为Benu(或Bennu)[24]116,在阿拉伯称为Anqa[25]84-87,其中埃及的Benu被疑为phoenix的起源。既然其他文化的“凤凰”都能拥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统一称为“phoenix”,那么中国的“凤凰”自然也能有自己特殊的英译。

更重要的是,在玉器名称中,龙、凤常同时出现。而 phoenix是一个单独的形象,如今在基督教里则代表着耶稣,若与Loong并列,显得很不和谐,不能体现中国文化中的阴阳关系。因此笔者认为最好将“凤”译为“Foong”,和“Loong”在视觉上和谐,听觉上押韵,而且是一个新词,不会造成词义混淆。

有人可能建议译为“Voong”或是“Vong”,但辅音/v/是浊音,读音更接近“旺”;而且单词“voong”在英文中本是俚语,意为“值得与之交游的、炫酷的人”。还有学者建议Feng,但是按照英语习惯,ng一般读作/ŋ/,而“fe”+“ng”则容易读成/feŋ/,而“凤”的读音则是/fəŋ/。

或有人担心,“Loong”和“Foong”也出现在人名和公司名中,可能引起歧义,但英文人名也包含了很多具体物象,如Hill,Daisy,Eve,Ivy等,因此这一点不成问题,尤其是在博物馆玉器名称的语境下。

四、总 结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延续了两千多年,古之君子佩玉于腰间以制动静,贵族置玉器于棺中以示尊显。博物馆玉器名称英译对宣扬中华文化中的美德、宗教与礼乐意义重大。龙、凤、及其相关物象在玉器中十分常见,对玉器名称英译问题的解决十分关键。

本研究结合实证调查和文献分析,首先考察了国内六个博物馆对“龙”“凤”“螭”“夔”“虺”的英译现状,发现不足,并通过文献研究、社会现状、语音分析等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总结如表2。

表2 玉器名称中龙凤及相关物象英译建议

解决“龙”“凤”及其相关物象的英译,不仅能促进玉器名称的统一英译,也能促进青铜器、陶瓷等相关文物名称的统一英译,对涉及这些物象名称英译的相关文化产业有助益,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起到廓清舛误、消解混淆的贡献。

[1] 阮诗芸.博物院玉器名称英译现状实证调查及玉礼器剑饰翻译策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2):112-119.

[2] 顾红兵.也谈十二生肖中“龙”的英译——兼与刘白玉教授商榷[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1-125.

[3] 沈大力.“此龙非彼龙”考究[J].外国文学,2008(1):36-38.

[4] Wu Weixiong. Why Translate “Dragon” Into “Tiger”?—”Erroneous Zones” in Criticism on Ad and Trademark Translation [J].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2000): 51-53.

[5] 刘白玉.对十二生肖汉英翻译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4):72-75.

[6] 蒋红红.从龙文化看龙的英译[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2002:129-132.

[7] 刘洪泉,刘琴霞.此“龙”非彼“龙”[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4-106.

[8] 王平.从龙文化和"龙"的英译看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际形象的重塑[J].学术交流,2007(10):42-45.

[9] 黄佶.关于“龙”的英译名修改问题[J].社会科学,2006(11):162-170.

[10] Goldstein P. Lóng is a dragon: Chinese writing for children[M].Pacific View Press,1991.

[11] 于祥杰.从“龙凤呈祥”英译看英汉成语文化内涵之差异[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3):120-122.

[12] Pearlstein,Elinor L. A Jade Sheath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J].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Museum Studies. 16. 2.(1990): 102-119+173-176.

[13] DuBois,E. The Dragon in Beowulf [J]. PMLA. 72. 5. (1957): 819-822.

[14] Ward,William Hayes. Bel and the Dragon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14. 2.(1898): 94-105.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 Simpson,Jacqueline. Fifty British Dragon Tales: An Analysis [J]. Folklore. 89. 1. (1978): 79-93.

[16] 王蔚华.玉器上龙纹、蟠螭纹的鉴定要点[J].收藏界,2005(6):121.

[17] 鲜仲文.历代玉器螭纹之异同[J].东南文化,2005(2):84-86.

[18] 吕大临,赵九成.考古图 续考古图 考古图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 Laufer,Berthold. Jade: A Study in Chinese Archæology and Religion [J]. Publications of 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0. (1912).

[20] 曹峻.“夔纹”再识[J].考古,2012(11):68-75.

[21] 萱草园主人.元明清官窑瓷器上的龙纹[J].收藏,2012(1):46-61.

[22] Niehoff,M. R. The Phoenix in Rabbinic Literature [J]. The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89. 3. (1996): 245-265

[23] Hill,John Spencer. The Phoenix [J]. Religion & Literature. 16. 2. (1984): 61-66.

[24] McCarter,P. Kyle,Jr. An Inscribed Phoenician Funerary Situla in the Art Museum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290/291 (1993): 115-120.

[25] Garry,Jane and El-Shamy,Hasan. Archetypes and Motifs in Folklore and Literature [M]. ME Sharpe. (2005)

猜你喜欢

玉器物象英译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摘要英译
如何与物象相处
摘要英译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