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简《汤处于汤丘》与《汤在啻门》考述

2018-01-23连劭名

殷都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礼记谓之周易

连劭名

(北京教育学院 中文系,北京 100120)

一、楚简《汤处于汤丘》

清华大学藏楚简《汤处于汤丘》共19简,保存完好。篇题为整理者所加。楚简《汤处于汤丘》云:

汤处于汤丘,娶妻于有莘。有莘媵以小臣,小臣善为食,烹之和。有莘之女食之,绝芳旨以咄,身体巽并,九窍发明,以道心嗌,惜快以恒。汤亦食之,曰:允,此可以和民乎?小臣答曰:可。乃与小臣基谋夏邦。未成,小臣有疾,三月不出。汤反复见小臣,归必夜。方闻之乃箴曰:君天王,是有台仆。今小臣有疾,如思召,少闻于疾。朝而讯之,不犹受君赐?今君往不以时,归必夜,适逢道路之术,民人闻之,其谓吾君何?汤曰:善哉,子之云。先人有言: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昌;未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丧。必思事与食相当。今小臣能廛章百义,以和利万民,以修四时之政,以设九事之人,以长奉社稷,吾此,是为见之,如我弗见。夫人毋以我为怠于其事乎?我怠于其事,而不知丧,吾何君是为。方惟曰:善哉,君天王之言也。唯臣死而又生,此言弗或可得而闻也。汤曰:善哉,子之云也。唯余孤与上下交,岂敢以阴举?如幸余间于天畏,朕惟逆顺是图。[1]

简文云:“有莘之女食之,绝芳旨以咄,身体巽并,九窍发明,以道心嗌,惜快以恒。”今按:“咄”,简文从食、出声,《说文》云:“口,人所以言食也。”字当读为讷,《说文》云:“讷,言难也。”《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云:“欲讷于言。”《集解》引徐广云:“讷字多作诎。”“巽”,简文从身、巽声。“并”,简文从力、并声。《广雅·释诂一》云:“巽,顺也。”《素问·腹中论》云:“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王冰云:“并,谓并合。”《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上下不并。”王冰云:“并,谓气交通也。”“惜快”即痛快。《说文》云:“惜,痛也。”《管子·七臣七主》云:“奸臣痛言人情以惊主。”尹知章注:“痛,甚言之辞。”“恒”,义同极。《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马王堆帛书《易传·系辞》作:“易有大恒。”

简文云:“今君往不以时,归必夜,适逢道路之术。民人闻之,其谓吾君何?”今按:“术”,简文从术从示,《广雅·释诂一》云:“术,法也。”古有宵禁之法。《史记·李将军列传》云:“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汤亲访小臣,礼贤下士,表现了谦逊的美德。《战国策·燕策一》云:“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后嚜,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厮役之人至。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简文云:“今小臣能廛章百义,以和利万民,以修四时之正,以设九事之人,以长奉社稷。吾此,是为见之。”今按:“廛”读为阐。《周易·系辞下》云:“而微显阐幽。”韩康伯注:“阐,明也。”《礼记·缁衣》云:“章志贞教。”郑玄注:“章,明也。”《礼记·经解》云:“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周易·乾·文言》云:“利者,义之和也。”又云:“利物足以和义。”

《说文》云:“时,四时也。”《荀子·王制》云:“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杨倞注:“时谓有常。”《荀子·王制》又云:“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倾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转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尔雅·释天》云:“四时和为通正。”《春秋繁露·竹林》云:“正也者,正于天之为人性命也。”

《说文》云:“此,止也。”《礼记·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是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云:“《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说文》云:“止,下基也。”《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王侯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耶?”郭店楚简《尊德义》云:“反,之此,往矣。”《白虎通·号》云:“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

简文云:“唯余孤与上下交,岂敢以阴举。”今按:《尔雅·释诂》云:“及,与也。”《论语·子罕》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上下交”指中和,即天命。《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周易·泰·彖》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象》云:“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周易·同人·彖》云:“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阴”,简文作“衾”。《后汉书·杨厚传》李贤注:“阴,私也。”《管子·心术下》云:“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也。”《管子·君臣下》云:“为人君者,倍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

简文云:“如幸余间于天畏,朕惟逆顺是图。”今按:《左传·庄公九年》云:“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周易·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虞翻注:“坤消从午至亥,上下,故顺也。乾息从子之巳,下上,故逆也。”“逆顺”即消息。《周易·剥·彖》云:“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周易·丰·彖》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系辞上》云:“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荀爽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息卦为进,消卦为退。”《周易·系辞上》云:“往来不穷谓之通。”又云:“变通配四时。”《周易·革·彖》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楚简《汤处于汤丘》云:

汤又问于小臣:有夏之德何若哉?小臣答:有夏之德,使货以惑,春秋改则,民人趣忒,刑亡攸赦。民人皆瞀禺离,夏王不得其图。

汤又问于小臣:吾戡夏如台?小臣答:后固恭天畏,敬祀,淑慈我民,若自事朕身也,杰之疾,后将君有夏哉。

汤又问于小臣:古之先圣人,何以自爱?小臣答:古之先圣人所以自爱,不事闻,不处疑。食时不嗜饕,五味皆 ,不有所重,不服过文,器不雕镂,不虐杀,与民分利,此以自爱也。

简文云:“有夏之德,使货以惑,春秋改则。”今按:《论语·先进》云:“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皇侃疏:“财物曰货。”《礼记·大学》云:“《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道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史记·管晏列传》云:“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吕氏春秋·安死》云:“以为大惑。”高诱注:“惑,悖也。”《荀子·王霸》云:“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也。”杨倞注:“悖,惑也。”

《诗经·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管子·七法》云:“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左传·文公十八年》云:“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

简文云:“民人趣忒,刑亡攸赦。民人皆瞀禺离,下网不得其图。”今按:《周易·解·象》云:“先王以赦过宥罪。”《老子》第五十七章云:“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史记·酷吏列传》云:“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荀子·非十二子》云:“世俗之沟犹瞀儒。”杨倞注:“瞀,闇夜。”“禺”读为遇,《说文》云:“遇,逢也。”前文云:“适逢道路之术。”“离”读为丽,《周礼·乡士》云:“各丽其法。”郑玄注:“丽,附也。”

简文云:“淑慈我民,若自事朕身也。杰之疾,后将君有夏哉。”今按:《论语·雍也》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卫灵公》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贾子·道术》云:“以己量人谓之恕。”《墨子·经上》云:“恕,明也。”《礼记·大学》云:“《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杰”读为偈。《庄子·天道》云:“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释文》云:“偈偈,用力貌。”《广雅·释诂一》云:“偈,健也。”《周易·乾·象》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郭店楚简《君子》云:“是故凡物在疾之。《君奭》曰:唯冒丕单称德何?言疾也。君子曰:疾之,行之不疾,未有能深之者也。”

简文云:“古之先圣人所以自爱,不事闻,不处疑。”今按:《老子》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尅,无不尅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河上公注:“啬,爱惜也。治国者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精气,不放逸。”《老子》第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马王堆帛书《易传·昭力》云:“卫国以德者,必和其君臣之节,不耳之所闻败目之所见,故权臣不作。”又,《说文》云:“疑,惑也。”马王堆帛书《经法·道法》云:“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囗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马王堆帛书《经法·名理》云:“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

楚简《汤处于汤丘》云:

汤又问于小臣曰:为君奚若?为臣奚若?小臣答曰:为君爱民,为臣共命。汤又问于小臣:爱民如台?小臣答曰:远有所极,劳有所思,饥有所食,深渊是济,高山是逾。远民皆极,是非爱民乎?汤又问于小臣:共命如台?小臣答:君既濬明,既受君命,退不顾死生,是非共命乎?

简文云:“远有所极,劳有所思。”今按:《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尔雅·释诂》云:“极,至也。”《礼记·中庸》云:“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其八曰“柔远人”。又云:“柔远人则四方归之。”又云:“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论语·季氏》云:“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诗经·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盐铁论·论勇篇》云:“故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非畏其威,畏其德也。”

《国语·鲁语下》云:“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简文云:“既受君命,退不顾死生,是非共命乎?”今按:郭店楚简《六德》云:“父兄任者,子弟大材艺者大官,小材艺者小官,因而施禄焉,使之足以生,足以死,谓之君,以义使人多。义者,君德也。非我血气之亲,畜我如其子弟,故曰:苟济夫人之善也,劳其藏腑之力弗敢惮也,危其死弗敢爱也,谓之臣,以忠事人多。忠者,臣德也。”《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恶有所不避也。”

《尚书·甘誓》云:“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曾运乾《尚书正读》云:“恭命者,恭为共之借字。”《尔雅·释诂》云:“共,具也。”

二、《汤在啻门》

清华大学藏楚竹书《汤在啻门》共21简,保存完好,可编联成册,恢复原貌。篇题为整理者根据简文内容所加。

楚竹书《汤在啻门》云:

贞月己亥,汤在啻门,问于小臣:古之先帝亦有良言情至于今乎?小臣答曰:有哉。如无良言情至于今,则何以成人?何以成邦?何以成地?何以成天?

汤又问于小臣曰:几言成人?几言成邦?几言成地?几言成天?小臣答曰:五以成人,德以光之。四以成邦,五以相之。九以成地,五以将至。九以成天,六以行之。[1]

简文云:“汤在啻门。”“啻”,读为敌。《广雅·释诂一》云:“敌,正也。”《考工记·匠人》云:“应门二徹参个。”郑玄注:“正朝谓之应门,谓朝门也。”

简文云:“古之先帝亦有良言情至于今乎?”“良言”如信言。《汉书·吴王濞传》颜师古《集注》云:“良,安也,信也。”《老子》第八十一章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河上公注:“信者,如其实也,不美者,朴且质也。”又云:“美言者,滋美之华辞。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情”、实同义,《礼记·大学》云:“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简文云:“五以成人,德以光之。”今按:小臣论事,多以数字代之。《鹖冠子·世兵》云:“道有度数,故神明可交也。”《老子》第五十一章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河上公注:“德,一也。一主布气而畜养。”《韩非子·解老》云:“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又云:“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周易·系辞上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庄子·庚桑楚》云:“生者德之光也。”

《尚书·尧典》云:“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国语·周语》云:“叔父若能光裕大德。”韦昭注:“光,广也。”《诗经·敬之》云:“学有缉熙于光明。”毛传:“光,广也。”《逸周书·命训》云:“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谷梁传·禧公十五年》云:“德厚者流广。”范宁注:“广,犹远也。”《释名·释天》云:“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鹖冠子·环流》云:“法之在此者谓之近,其出化彼谓之远。近而至故谓之神,远而反故谓之明。明者在此,其光照彼,其事形此,其功成彼。从此化彼者法也,生法者我也,成法者彼也。生法者,日在而不厌者也。生成在己,谓之圣人。”

楚竹书《汤在啻门》云:

汤又问于小臣曰:人何得以生?何多以长?孰少而老?胡犹是人,而一恶一好?小臣答曰:唯彼五味之气,是哉为人。其末气。是谓玉种。一月始包,二月乃裹,三月乃形,四月乃固,五月或收,六月生肉,七月乃肌,八月乃正,九月显章,十月乃成。民乃时生。

其气潜显发始,是其为长且好哉。其气奋昌,是其为当壮。其气冬交以备,是其为力。气戚乃老,气余乃猷,气逆以乱以方,是其为疾殃。气屈乃终,百志皆穷。

简文云:“胡犹是人,而一恶一好?”今按:“胡”,简文从老省、古声。“犹是”,今语云还是,《谷梁传·禧公二年》云:“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礼记·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颜氏家训·音辞》云:“人必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动,待习而后定。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简文云:“唯彼五味之气,是哉以为人。”《鹖冠子·泰録》云:“范无形,尝无味,以要名理之所会。范者,味之正也。味者,气之父母也。”楚简《融师有成》云:“融师有成,氏状若生。”氏同是。《论语·子路》云:“夫如是。”皇侃疏:“是者,此也。”《管子·内业》云:“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尹知章注:“精,谓神之至灵者也,得此则为生。”《庄子·齐物论》云:“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老子》第二十一章云:“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奚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河上公注:“此,今也。”《说文》云:“今,是时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礼记·礼运》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管子·内业》云:“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生,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简文云:“其末气,是谓玉种。”《淮南子·地形》云:“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高诱注:“末,端也。”《礼记·礼运》云:“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简文云:“一月始包。”今按:“包”,简文从昜从包。《说文》云:“包,象人怀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于巳,为夫妇怀妊于巳。巳为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季始寅,女季始申也。”

简文云:“其气潜显发始,是其为长且好哉。”《鹖冠子·环流》云:“有一而有气。”陆佃注:“一者,元气之始。”“潜”,读为渐。《尚书·洪范》云:“沈潜刚克。”《史记·宋微子世家》作:“沈渐刚克。”《荀子·修身》云:“知虑渐深。”杨倞注:“渐,进也。”“显”,读为衍。《史记·鲁世家》穆公名显,《汉书·律历志》作“衍”。《周易·系辞上》云:“大衍之数。”《释文》引郑玄注:“衍,演也。”《释名·释言语》云:“演,延也,言蔓延而广也。”《汉书·杨雄传下》云:“辞之衍者。”颜师古《集注》云:“衍,旁广也。”《周易·乾·文言》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发始”,如言开始。《周易·系辞上》云:“乾知大始。”《周易·乾·彖》云:“大哉乾元。”九家注:“元者,气之始也。”

“长”者,盛大之义。《吕氏春秋·知度》云:“此神农之所长。”高诱:“长,犹盛也。”《吕氏春秋·本味》云:“长泽之卵。”高诱注:“长泽,大泽。”《周易·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孟子·公孙丑上》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又,《说文》云:“好,美也。”《孟子·尽心下》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简文云:“其气奋昌,是其为当壮。”《广雅·释言》云:“奋,振也。”《尔雅·释言》云:“振,讯也。”郭璞注:“振,奋迅。”《广雅·释诂二》云:“昌,盛也。”又,《管子·宙合》云:“应变不失之谓当。”《吕氏春秋·义赏》云:“岂非用赏罚当邪?”高诱注:“当,正也。”又,《周易·大壮·彖》云:“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象》云:“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周易·杂卦》云:“大壮则止。”《礼记·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简文云:“气冬交以备,是其为力。”今按:“冬”,简文从气从冬。《礼记·乡饮酒义》云:“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周易·泰·彖》云:“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法言·吾子》云:“或问交五音十二律也。”李注:“交,犹和也。”又,《释名·释天》云:“冬,终也,物终成也。”《广雅·释诂三》云:“备,成也。”又,《汉书·高祖功臣年表》云:“用力曰功。”《风俗通·愆礼》云:“《易》曰:天地交,万物通,人道交,功勋成。”《尔雅·释诂》云:“功,成也。”

楚竹书《汤在啻门》云:

汤又问于小臣:夫四以成邦,五以相之,何也?小臣答曰:唯彼四神,是谓四正,五以相之,德、事、役、正、刑。汤又问于小臣:美德奚若?恶德奚若?美事奚若?恶事奚若?美役奚若?恶役奚若?美正奚若?恶正奚若?美刑奚若?恶刑奚若?小臣答曰:德濬明执信以义成,此谓美德,可以保成。德变亟执伪以亡成,此谓恶德。虽成有斵。起事有获,民长赖之,此谓美事。起事亡获,病民亡故,此谓恶事。起役时顺,民备不俑,此谓美役。起役不时,大费于邦,此谓恶役。正简以成,此谓美正。正祸乱以亡常,民咸解体自恤,此谓恶正。刑情以不方,此谓美刑,刑重以无常,此谓恶刑

简文云:“夫四以成邦,五以相之。”《释名·释州国》云:“大曰邦。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邦有四封。《左传·禧公四年》云:“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大戴礼记·易本命》云:“四主时。”《释名·释天》云:“四时,四方各一时。”简文又云:“小臣答曰:唯彼四神,是谓四正。”《淮南子·时则》云:“祷鬼神。”高诱注:“天神曰神。”四神即四象。《礼记·曲礼上》云:“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易纬乾坤凿度上》云:“庖牺氏画四象,立四隅,以定群物发生门,而后立四正。”魏《正光历》云:“四正为方伯。”又,《说文》云:“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周易·泰·象》云:“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老子》第三十五章云:“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即天象。

五事有美恶之分。《论语·学而》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记·乐记》云:“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美恶。”郑玄注:“美恶,说之是非也。”老子主张玄同。《老子》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适宜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简文云:“德濬明执信以义成,此谓美德。”今按:“濬”读为睿。《尚书·洪范》云:“思曰睿。”又云:“睿作圣。”《洪范五行传》云:“心明曰圣。”《贾子·道术》云:“且明且贤,此谓圣人。”《礼记·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信同义。《孟子·尽心下》云:“有诸己之谓信。”马王堆帛书《黄帝·立命》云:“吾畏天爱地亲囗,囗无命,执虚信,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义同宜,凡德必及义。《释名·释言语》云:“德,得也,得事宜也。”《周易·乾·文言》云:“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说文》云:“义,己之威仪也。”《礼记·中庸》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又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也。”美德即好德。《尚书·洪范》云:“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

简文云:“德变亟执伪以亡成,此谓恶德。虽成有斵。”“亟”读为极。“变极”者,无常之义。《诗经·氓》云:“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老子》第十六章云:“不知常,妄作,凶。”《礼记·缁衣》云:“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卜筮。古之遗言与?龟与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而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淮南子·俶真》云:“德荡者,其行伪。”高诱注:“伪,不诚也。”《说文》云:“伪,诈也。”“斵”,简文从水。《谷梁传·庄公二十四年》云:“斵之。”《释文》云:“斵,削也。”《吕氏春秋·观表》云:“魏国从此削矣。”高诱注:“削,弱也。”《史记·屈原列传》云:“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简文云:“起事有获,民长赖之,此谓美事。起事亡获,病民亡故,此谓恶事。”今按:《左传·文公七年》云:“正德利用厚生吗,谓之三事。”《荀子·正名》云:“正利而为谓之事。”《周易·系辞上》云:“通变之谓事。”又,《左传·哀公十四年》云:“孟孙为成之病。”杜预注:“病,谓民贫困。”“故”,谓民之本业与常事。《荀子·性恶》云:“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杨倞注:“故,犹本也。”《荀子·天论》云:“强本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昭伯问家故。”杜预注:“故,事也。”《周易·系辞上》云:“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以前民用。”

简文云:“起役时顺,民备不俑,此谓美役。”《周礼·小宰》云:“一曰听政役以比居。”郑司农注:“役,谓发兵起徒役也。”“备”读为服。《说文》云:“俑,痛也。”又云:“痛,病也。”《国语·楚语》云:“使人无有怨痛于楚国。”韦昭注:“痛,疾也。”《广雅·释诂四》云:“痛,苦也。”

《淮南子·本经》云:“乘时应势以服役人心也。”《论语·学而》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公冶长》云:“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简文云:“正简以成,此谓美正。正祸乱以亡常,民咸解体自恤,此谓恶正。”今按:《逸周书·谥法》云:“一德不解曰简。”又云:“平易不疵曰简。”《周易·系辞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老子》第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孝经》云:“治国者,不敢侮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邢昺疏引皇侃注:“善则逢殃为祸,臣下反逆为乱。”敦煌写本《孝经注》云:“政败逆民曰乱,国事丧破曰祸。”

《管子·五辅》云:“是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尹知章注:“解,放也。”《诗经·相鼠》云:“人而无体。”毛传:“体,支体也。”又,《汉书·孔光传》颜师古《集注》云:“解,免也。”《广雅·释言》云:“礼,体也。”《论语·泰伯》云:“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競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简文云:“刑情以不方,此谓美刑。刑重以无常,此谓恶刑。”今按:“情”,读为清。《周易·豫·彖》云:“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虞翻注:“清,犹明也。”《商君书·赏刑》云:“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孟子·梁惠王下》云:“方命虐民。”赵岐注:“方,犹逆也。”

楚竹书《汤在啻门》云:

汤又问于小臣:九以成地,五以将之,何也?小臣答曰:唯彼九神,是谓地真。五以将之,水火金木土,以成五曲,以植五谷。

汤又问于小臣:夫九以成天,六以行之,何也?小臣答曰:唯彼九神,是谓九宏,六以行之,昼夜春夏秋冬,各时不解,此惟事首,亦唯天道。

汤曰:天尹,唯古之先帝之良言,则何以改之。

简文云:“九以成地。”又云:“夫九以成天。”地有九州,天有九野。《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而终于九焉。”《说文》云:“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鹖冠子·王鈇》云:“鹖冠子曰:成鸠之制,与神明体正。神明者,下究而上际,克啬万物而不可厌者也。周洎遍照,反为天地总,故能为天下计,明于蚤识,逢曰不惑,存亡之祥,灾危之稽。”《汉书·律历志上》云:“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

简文云:“唯彼九神,是谓地真。”今按:“真”,读为寘。《礼记·中庸》云:“其示诸斯乎。”郑玄注:“示,读寘之河之干之寘。”《诗经·鹿鸣》云:“示我周行。”郑玄笺:“示,当作寘。”《周礼·朝士》郑玄注:“示于丛棘。”《释文》云:“示,本作寘。”示同祇,《周礼·大宗伯》云:“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释文》云:“示,本或作祇。”《周礼·太宰》云:“祀大神示亦如之。”《释文》云:“示,本又作祇。”《周礼·大司乐》云:“及土氏。”郑玄注:“土示,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说文》云:“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

简文云:“以成五曲,以植五谷。”《释名·释言语》云:“曲,局也。”《尔雅·释言》云:“局,分也。”郭璞注:“局,分部也。”故“五局”指五方。

简文云:“唯彼九神,是谓九宏。”《管子·五行》云:“天道以九制。”《尔雅·释诂》云:“宏,大也。”“宏”,读为穹,故“九宏”即九天。

简文云:“六以行之,昼、夜、春、夏、秋、冬,各时不解。此惟事首,亦惟天道。”《汉书·律历志上》云:“六者,所以含阳之施,楙之于六合之内,令刚柔有体也。”《说文》云:“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昼夜为日,四时为月,《周易·系辞下》云:“日月之道,贞明者也。”“事首”为元,《尔雅·释诂》云:“元,首也。”《周易·乾·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云:“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春秋繁露·重政》云:“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之终始也。”

猜你喜欢

礼记谓之周易
SOUNDS OF THE VILLAGE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半途而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文明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西夏文草书《礼记》异文一则
甜甜的“蝴蝶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