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配伍对方剂疗效的影响

2018-01-23邹爱英李春晓徐志尧

天津药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麻黄附子黄芩

何 颖,邹爱英*,李春晓,徐志尧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250; 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中药配伍,指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及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是中医组方用药的主要形式。通过配伍可以增加药物的治疗作用,佐制有毒药物的毒性,满足复杂病情的需要,对临床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受徐志尧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委托,就配伍对方剂疗效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供同道参考指正。

1 配伍可增强药物疗效

在临床用药上,多采用相须、相使两种配伍形式,相辅相成,以增强药物疗效,发挥协同作用。

1.1柴胡与黄芩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柴胡与黄芩配伍,以和解少阳。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眥,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出现口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中柴胡苦、辛,微寒,性主升散,入肝、胆经,在小柴胡汤中以散半表之邪为主,兼可疏理少阳气机和肝胆气机;黄芩药性苦寒,入肺、胃、胆、大肠经,清少阳半里之热,清泄肝胆郁火,使半表半里之邪由内而解。两药相伍,一表一里,一散一清,外透内清,为和解表里,半表半里同治的经典配伍。用于治疗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等症。《本草汇言》云:“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

在现代研究方面,也证明柴胡与黄芩配伍的科学依据。在有效成分研究中,潘燕[1,2]等采用HPLC色谱法测定黄芩单煎液、柴胡单煎液、柴胡黄芩合煎液中有效成分黄芩苷和柴胡皂苷 a 的含量。结果表明,合煎液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单煎液。在药代动力研究中,刘明华[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配伍比例中有效成分黄芩苷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柴胡、黄芩配伍可促进大鼠体内黄芩苷的吸收,使黄芩苷体内发挥药效时间提前,并延长其药效发挥时间。在药理研究方面,杨江萍[4]、陈慧慧[5]等研究表明,柴胡、黄芩水煎液对脂多糖、干酵母2,4-二硝基苯酚诱导的小鼠发热模型均有降温作用,且柴胡与黄芩 1∶2 配伍解热作用更明显。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柴胡与黄芩配伍后,可抑制CCl4诱导的炎症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体内TLR4-NFKB信号通路,从而对CCl4引起的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6,7]和抗病毒作用[8]。

1.2麻黄与桂枝 《伤寒论》中麻黄汤,麻黄与桂枝相须配伍,以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如单用一种药物,麻黄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桂枝透营达卫、解肌,虽具发汗解表作用,但药力明显减弱。二药合用则相辅相成,既解卫分之郁以开腠理,又透营分之郁以达卫,增强发汗解表作用,使营卫调和,邪气散,增强药物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也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徐文杰等[9]按照《伤寒论》中麻黄汤的煎煮方法、配伍比例(18 g∶12 g)观察麻黄桂枝水煎液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直肠温度的影响,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对下丘脑中前列腺素 E2 和环磷酸腺苷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麻黄桂枝水煎液解热作用明显,且中剂量组(13.50 g/kg)、高剂量组(27.00 g/kg)能显著抑制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2和环磷酸腺苷的含量(P<0.05),由此推断出麻黄桂枝解热作用可能与抑制脑组织中前列腺素E2和环磷酸腺苷的生成和释放有关。李春香等[10]通过观察麻黄组(50 g)、麻黄桂枝(50 g∶50 g)配伍组对大鼠汗腺着色点数和汗腺分泌量作用的影响情况,发现在同一煎服时间下,麻黄桂枝配伍组的大鼠汗腺着色点数和汗腺分泌量明显高于麻黄组。

在药动学研究方面,卫平等[11]采用UPLC - MS/MS法,对比麻黄组、桂枝组、麻黄桂枝配伍组中麻黄类生物碱、桂皮酸、桂皮醇的达峰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和半衰期。结果表明,麻黄桂枝配伍后,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在大鼠体内吸收浓度增加,延缓了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伪麻黄碱在体内的消除,并提高了桂皮酸及桂皮醇的生物利用度。

1.3黄芪与茯苓 《金匮要略》中防己茯苓汤,茯苓、黄芪相使配伍,具有益气通阳利水作用,用于治疗皮水兼阳虚者证。此病多为水肿实证迁延日久,损及脾阳,脾虚失运,水湿潴留所致。故方中茯苓为君,利水渗湿,健脾扶正,标本兼顾,以杜生湿之源;佐以黄芪助茯苓利水消肿,补气健脾,使水湿从外而解。二药合用则健脾气、散水湿,扶正祛邪,增强疗效。

目前黄芪、茯苓配伍的研究较少,只检索到2篇其配伍对脾虚大鼠功能影响的文献研究。其结果表明,黄芪、茯苓配伍可使血清-D木糖含量、骨骼肌CPK活性、脾/体重比值显著升高, 从而改善脾虚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运化水谷精微,营养四肢百骸的作用[12]。

此外,大补阴丸中知母与黄柏配伍,可提高滋阴降火之性;橘核丸中元胡与木香配伍,可增强调气活血之功;羌活胜湿汤中独活与羌活配伍,二药均有祛风湿止痛作用,独活偏治下半身伏风,羌活偏治上半身游风,再与防风配伍,合而用之则治疗全身风湿痹痛。此外,连翘配金银花 (银翘散),防风配荆芥(荆防败毒散),干姜配附子 (四逆汤),橘皮配半夏(二陈汤),黄芪配党参(或人参) (补中益气汤),芒硝配大黄(大承气汤),红花配桃仁(桃红四物汤),五灵脂配蒲黄(失笑散),早莲草配女贞子(二至丸),芡实配金樱子(水陆二仙丹),麦冬配天冬(二冬膏),菊花配桑叶(桑菊饮),肉桂配附子(金匮肾气丸),牡蛎配龙骨(镇肝熄风汤),昆布配海藻(昆布丸),赤芍配丹皮(犀角地黄汤),莪术配三棱(木香槟榔丸),知母配石膏(白虎汤),全蝎配蜈蚣(止痉散)等。以上药物,若单独使用药力缓慢,配伍后则药物疗效增强。

2 配伍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每味中药都有偏性,部分中药还有毒性,为了趋利避害,通过配伍可取其所长,去其所短,降低毒副作用。适宜配伍可制其烈性、毒性、副作用,发挥其独特疗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2.1半夏与生姜 《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相畏配伍。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治疗胃气上逆呕吐之要药。但生半夏有毒,因此与生姜配伍,既可降低其毒性,又能增强其止呕作用,不仅提高了药效,又保证了用药安全。

实验研究也表明[13],半夏的主要刺激性成分为草酸钙针晶,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对人体黏膜强烈刺激,从而导致咽喉肿痛、呼吸困难,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其致炎机理为草酸钙针晶刺激巨噬细胞,其吞噬作用进一步增强,释放炎症因子并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草酸钙针晶上携带的凝集素蛋白可进一步加剧其炎症毒性。金羊平[14]研究发现,生姜中的姜辣素类成分可显著抑制活化巨噬细胞,诱导中性粒细胞迁移、释放炎症因子,阻断炎症级联反应,发挥其抗炎解毒作用。在生姜半夏配伍药代研究方面,奚丽君等[15]用探针药物法分析生姜与半夏配伍后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CYP)酶的影响,研究发现生姜与半夏配伍后,诱导P450(CYP)酶活性,从而抵消半夏单用对P450(CYP)酶的抑制作用,加速不良药物代谢,从而消除半夏毒副作用,二药配伍起到相畏相杀作用。

2.2芫花、甘遂、大戟、狼毒与大枣 芫花、甘遂、大戟、狼毒为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烈,应用不当则损伤正气,甚至可致中毒死亡,若与大枣相配,可制其弊。

相关研究只检索到大枣与大戟配伍、大枣与狼毒大戟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大枣可以缓解甘遂肝毒性,缓解甘遂致急性胃肠损伤、刺激肠道的作用[16]。其作用机理为大枣提取物氨基酸、小分子糖、黄酮苷、三萜可以拮抗甘遂二萜类毒性物质RK-3的致炎毒性,并可保护小鼠胃肠的急性损伤。大枣与狼毒、大戟配伍后,与狼毒、大戟、大枣单煎液比较,配伍后可显著降低毒性成分狼毒乙素和岩大戟内酯B的溶出[17],并可促进腹水排泄,明显改善大鼠肝硬化腹水病理进程[18]。

2.3附子与甘草 附子为回阳救逆要药,有毒,与甘草配伍(四逆汤),即可降低其毒副作用,又可增强疗效。

相关研究显示,甘草苷可以降低乌头碱所致的大鼠心肌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拮抗由乌头碱引起的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编码基因的mRNA表达升高,和钾离子通道编码基因的mRNA表达的降低,以此保护大鼠心肌细胞[19]。但附子与甘草配伍,应注意其配伍比例。王利勤等[20]研究表明,二药配伍后可保护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且其配伍比例为1∶1效果最佳。张广平等[21]研究表明,附子与甘草合煎液毒性成分明显低于单煎液,且二药配伍后对附子的抗炎和镇痛作用没有明显影响,但随着甘草配伍比例的增高,附子心脏毒性 TD50和急性毒性 LD50增大,由此推断,甘草在减轻附子毒性的同时不影响其药效,但具有剂量依赖性拮抗作用,因此甘草与附子配伍时应考虑其配伍比例。

在药代动力学方面,有研究发现[22]附子水煎液可以抑制大鼠 CYP3A4 酶作用,与甘草1∶1配伍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说明甘草能够纠正附子对 CYP3A4 酶的抑制作用。并有研究发现[23],二药配伍后甘草次酸、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达峰时间推迟,峰浓度降低,吸收减少,半衰期缩短,使其消除加速,从而发挥其解毒作用。

3 配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疾病的过程错综复杂,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在组方用药时经常将寒热相反的药物配伍应用,使其相互制约,相反相成,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如肉桂配黄连(交泰丸),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温经通脉,温肾阳而抑阴,使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腾于心;黄连味苦性寒,清心火而制阳,两药合用,清心温肾,阴阳相济,常用于心肾不交之证。

现代研究发现,肉桂与黄连配伍后,其初生物质含量、体内分布、生物利用度、药效等方面均发生变化。①物质含量:其总糖、总蛋白质、总脂肪含量较黄连、肉桂单组存在明显差异[24]。②体内分布与生物利用度:张瑞等[25]研究发现,肉桂、黄连配伍后,经灌胃后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广泛分布,其中心、肝、肾中小檗碱浓度较黄连组明显增加(P< 0.01),而肺、脾中小檗碱浓度较黄连组明显减少(P< 0.01),其肉桂酸生物利用度相应提高,尤其在肉桂与黄连配伍比例为1∶4时,生物利用度最高[26]。③药效研究:郭健等[27]发现,肉桂与黄连1∶2配伍后,能缩短心律失常发作时间,降低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促进小鼠睡眠,其抗心律失常和镇静安神作用明显优于单味肉桂和黄连。

此外,《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与石膏共为君药。该方用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治宜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方中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石膏为辛甘大寒之品,清热泻肺,除烦止渴。二药合用,清宣并行,重用石膏以佐制麻黄辛温之性,既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充分发挥清肺平喘的作用,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可见通过配伍可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单纯依靠单味药达到治疗目的是远远不够的。

4 配伍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

药物通过配伍能控制其在功效上往某个方面去发挥。如柴胡[28]具有三大功效,既疏散风热、疏肝理气、升举清阳。其与不同药物配伍,则发挥不同功效。

4.1柴胡与白芍 两药合用,一升一敛,共奏疏肝理气之功,为疏肝养肝的基本结构。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脘腹、胁肋作痛,月经不调,情志失常等证。

现代研究发现[29,30],白芍与柴胡中、高剂量(16 g/kg、32 g/kg)配伍后,可显著降低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提高大鼠的体重、糖水消耗量,改善其行为学变化,明显提高其单胺类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降低五羟吲哚乙酸水平,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且二药配伍后抗抑郁作用明显优于白芍、柴胡单独使用。梁卫青等[31]对白芍、柴胡提取物(白芍总皂苷、柴胡总皂苷)配伍后药效发挥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结果同上。

4.2柴胡与葛根 二药相伍,解肌退热力强,善治外感发热、项背强痛、头身疼痛。

现代研究表明,柴胡、葛根(最佳配伍比例4∶5)配伍可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炎性介质白介素- 1β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和活性,从而发挥解热、抗炎作用。并通过降低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和一氧化氮等自由基的含量,减少发热对肌体的损伤。以上作用明显优于葛根、柴胡单组药[32]。

此外,柴胡与桂枝相伍,可发汗解肌,解少阳之郁热,疏少阳、太阳之邪,使少阳、太阳之病同治;柴胡与升麻配伍,二药均可升举阳气,共引清气上行,起到升阳举陷作用。《药品化义》云:“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入补中益气汤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

张仲景曰“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即研究医术、药物同时也要讲究方术(即药物的配伍技能)。中药配伍不是简单的功效组合,而是有着严谨的配伍法度。因此,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掌握中药配伍技能,通过适宜配伍,才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适应复杂多变病情,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说“用药如用兵”。

猜你喜欢

麻黄附子黄芩
黄芩苷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黄芩酒制前后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及炮制机理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